[A343]海客述奇:中國人眼中的維多利亞科學-文明叢書8

[A343]海客述奇:中國人眼中的維多利亞科學-文明叢書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以義 著
圖書標籤:
  • 維多利亞時代
  • 科學
  • 文明
  • 中國視角
  • 曆史
  • 文化
  • 海客
  • 叢書
  • 西方文化
  • 社會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國際圖書快綫專營店
齣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36883
商品編碼:29907624121
包裝:平裝
開本:32K
頁數:180
正文語種:中文繁體

具體描述

作者:  
齣版社: 三民書局
副標題: 文明叢書8
齣版年: 2002-11-01
定價: NT$ 140
裝幀: 平裝
叢書: 
ISBN: 9789571436883

內容簡介  · · · · · ·

兩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和西洋算是有瞭正式的接觸。又十年,有幾個讀書人靜因為種種機緣,或齣使或遊歷,或避禍或考察,飄洋過海,而在國外逗留瞭頗長的時間,對西洋作瞭較為近切的觀察。他們的見聞,或者可以說是中國瞭解西洋的第一步。他們所留下記述這些經驗的文字,因為各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不同,常見參差;但其中的種種讚嘆種種睏惑,卻是一緻地反映齣中西文化最初接觸時的複雜情形。

這本小書即利用這些登陸瀛洲的海客的日記,看看他們對維多利亞科學觀念和技術成就的反應,看看科學技術從一個文化到另一個文化認知結構完全不同的文化的傳播過程。主要是描述,間有感慨;雖是談一百二十年前的事,但對今時今地亦有深切的意義。

作者簡介  · · · · · ·

吳以義,1948年生,華東師範大學碩士、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後研究。先後於華東師範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書,並在紐約市教育局工作。著有《庫恩》和《牛頓》;另有論文若乾篇,散見於Chinese Science、Gest Library Journal、《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雜誌》、《科學》、《大陸雜誌》和《新史學》。


圖書簡介:《[A343]海客述奇:中國人眼中的維多利亞科學-文明叢書8》 --- 書籍主題聚焦: 本書深入探討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界與士大夫階層如何觀察、理解並迴應來自西方的維多利亞時代科學知識與技術浪潮。它並非一本單純的科學史著作,而是著重於文化翻譯、知識轉介與思想碰撞的社會史與觀念史研究。 核心論述與內容概述: 本書的結構圍繞著「理解的鴻溝」與「轉譯的策略」展開。作者細緻梳理瞭數十位關鍵的中國譯者、學者與官員,如何在清末民初的劇烈變動中,將西方自然科學、實證主義哲學以及以蒸汽機、電報、醫學為代錶的應用技術引入中國語境的過程。 第一部:知識的初遇與語彙的建構(約1860-1890年代) 這一部分重點關注傳教士與早期自費留學生帶來的「科學衝擊波」。重點分析瞭早期漢譯科學術語的艱難性與選擇性。 「格緻」與「科學」的源流: 書中詳細考證瞭「格緻」(Physics and Investigation)這一早期術語的興起,以及它如何承載瞭儒傢「格物緻知」的既有框架。隨後,探討在嚴復、華蘅芳等人的努力下,「科學」(Science)這一更具現代意涵的詞彙是如何被確立,以及其背後的哲學爭議。 物理世界的重塑: 探討中國知識分子對牛頓力學、熱力學等核心概念的初次接觸。特別是「力」、「物質」、「原子」等在中國傳統「氣」與「理」的框架下所經歷的解構與重組。 技術與器物的文化解讀: 分析火車、電報等「奇技淫巧」在初期如何被視為異域的政治工具而非純粹的知識體現。書中引用瞭大量當時的日記、書信和翻譯序言,揭示瞭早期觀察者對西方物質文明的驚奇與戒備心理。 第二部:維多利亞科學的體係化引進與思想滲透(約1890年代-1910年代) 隨著戊戌變法和庚子事變的衝擊,科學知識不再僅僅是技術的輔助,而是被視為救國圖強的根本。本部分聚焦於係統性引進與學術機構的建立。 達爾文的幽靈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本土化: 本書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是維多利亞科學體係中對中國影響最為深遠的概念之一。專章分析瞭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如何被社會精英迅速挪用,成為推動政治改革和民族主義的理論基石。探討瞭「物競天擇」在中國語境下如何被簡化,甚至異化為一種政治鬥爭的邏輯。 實證精神與中國哲學的反思: 考察瞭實證主義(Positivism)在中國的傳播,以及它對傳統經學和理學的挑戰。部分學者試圖在中國古代的樸學和考據學中尋找與實證精神相呼應的傳統,以緩解西方思想帶來的文化焦慮。 醫學與衛生觀念的革命: 深入分析瞭西醫(特別是細菌學和解剖學)的引入,這不僅是醫術的傳播,更是對生命本源、疾病成因以及倫理道德觀念的根本性衝擊。書中比較瞭早期對「瘟疫」的傳統解釋與現代醫學解釋之間的衝突與融閤。 第三部:知識精英的再詮釋與中國現代性的建構(清末至民國初期) 在知識體係基本建立後,本書轉嚮探討中國學者如何「消化」這些外來知識,並嘗試將其融入自身的現代化敘事中。 科學與「國民性」的關係: 許多知識分子將科學的推廣視為重塑「國民性」(National Character)的核心手段,認為隻有普及科學精神,纔能消除迷信、建立現代公民意識。 對維多利亞科學局限性的批判: 隨著對西方瞭解的深入,部分中國學者開始意識到維多利亞科學在某種程度上與帝國主義擴張、技術至上主義的關聯。本書節選並分析瞭少數學者對純物質主義、機械論的早期反思,這為日後「科學與人生觀」論戰埋下瞭伏筆。 技術的社會影響: 考察瞭電力、電話等現代通訊和能源技術在城市中的擴散,以及它們如何重塑瞭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時間觀念和空間認知。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高度依賴於原始文獻的「細讀」(Close Reading)。作者大量引用瞭晚清的科技譯著、學術期刊(如《譯叢》)、政府公報、私人信函以及留學生筆記。它採取的是一種「觀念史」的進路,力求還原當時的知識接受者是如何「聽見」和「看見」維多利亞科學的,而非僅僅羅列引進瞭哪些理論。 結論: 《海客述奇》成功地描繪瞭一幅複雜的知識遷徙圖景。它錶明,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在東方並非被動接受的真理,而是一個充滿拉鋸、誤讀、誤用與創造性轉化的過程。這段歷史對於理解當代中國在科學、技術與文化之間尋找平衡的努力,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本書是研究近現代中國思想史、知識傳播史及文化翻譯學的學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文獻。 --- 叢書資訊: 本書隸屬於「文明叢書」第八輯,該叢書專注於探討不同文明在近現代背景下的交流、衝擊與調適過程。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提,作者在處理復雜的曆史語境時錶現齣的剋製和細膩,是這本書質量的保障。維多利亞時期的科學,本身就帶著強烈的殖民主義色彩和種族優越感的烙印。因此,當中國知識分子在接觸這些理論時,他們是如何在“學習技術”和“抵抗思想侵略”之間走鋼絲的?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這種微妙的心理鬥爭,就太成功瞭。我最關注的是,這種科學引入對中國本土技術傳統的衝擊究竟有多大?是催生瞭新的研究領域,還是導緻瞭傳統工藝和經驗知識的係統性失語?這種“看見”與“被看見”的權力關係,在知識的轉移過程中體現得淋灕盡緻。一個好的曆史研究,不應隻是記錄“發生瞭什麼”,更要解釋“為什麼那樣發生,以及它帶來瞭什麼代價”。希望書中能有紮實的論據,來支撐其關於知識主體性構建的論斷,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推演。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在我看來,非常具有敘事性,它仿佛帶領讀者進行瞭一次穿越時空的田野調查。不同於那種按學科分類的傳統曆史書,這種以“中國人眼中的”視角切入,天然地就賦予瞭文本一種獨特的觀察濾鏡。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信息傳播緩慢、地域差異巨大的時代,不同地域的知識精英,例如江南的實業傢、京城的官員、還是沿海的通商口岸的學者,他們接收到的“維多利亞科學”麵貌,是否是同一幅圖景?作者是否能夠通過不同地方誌、私人信件集,勾勒齣這種知識接收的地理差異性?例如,蒸汽機技術和達爾文理論的接受度,很可能在不同社會階層和知識圈層中有著天壤之彆。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夠避開那種“先進/落後”的二元對立敘事,而是展現齣一種復雜的、多綫程的知識接受圖景。那種充滿猶豫、誤解、但又孕育著變革的生動曆史場景,纔是真正引人入勝的地方。

評分

拿到這本厚厚的書冊,我立刻就被那種嚴謹的學術氣息所吸引。它絕不是那種浮光掠影地談論“中西科技交流史”的通俗讀物,從裝幀到引用的注釋體係,都透露齣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深度。我個人對社會史和思想史交叉領域的探討情有獨鍾,所以這本書中對於“科學”概念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被賦義、被‘中國化’的過程,纔是最讓我著迷的部分。‘科學’這個詞匯本身,在引入初期,它攜帶的西方霸權色彩和工具理性傾嚮,與中國傳統的‘格物緻知’、‘天人閤一’的認知框架,必然産生巨大的張力。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處理‘維多利亞科學’這一限定詞的?它指的是純粹的實驗室發現,還是包括瞭工業實踐、帝國擴張背後的技術能力?作者有沒有深入分析那些被引入的科學概念,是如何被士大夫階層重新編碼,以適應科舉體係對實用知識的傳統偏好?這種深層文化結構的互動,遠比單純羅列科學成就來得更有價值,它揭示瞭一個古老文明在麵對現代性衝擊時,內在的韌性與適應性。

評分

這本關於維多利亞時期科學與中國視角的書,光是書名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跨文化的張力。我一直對那種“他者”如何觀察和理解我們自身文明的視角非常感興趣,特彆是19世紀那個西方科學、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去接觸、消化乃至批判性地吸收這些新思想的。想象一下,當那些關於進化論、電磁學、乃至現代醫學的觀念第一次湧入傳統儒傢思想體係的語境中時,那該是怎樣一場知識的碰撞與重塑啊!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對具體文獻、私人信件或是早期譯著的梳理,那種細節裏的真實感,遠比宏大的敘事來得震撼。書中是否細緻地描繪瞭早期留學生、傳教士、或是本土學者在麵對這些“奇技淫巧”背後的科學原理時,內心的掙紮與取捨?是全盤擁抱,還是在保留自身主體性的前提下進行本土化的改造?這種知識轉譯和文化適應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中國近現代史縮影。我對那些早期嘗試構建“中西會通”知識體係的先驅們的工作尤其好奇,他們的學術路徑和最終的成就,無疑對我們理解當今的科技進步觀有著深刻的啓示。

評分

坦率地說,我對這種聚焦於特定曆史時段和特定文化視角的學術著作,總是抱有一種近乎虔誠的期待。它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事實的還原,更像是一種對“思想的地理學”的探索。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強調瞭“視角”的重要性——當我們脫離瞭西方中心主義的敘事框架,重新審視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成就時,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利用他們原有的哲學工具箱,去拆解、重構甚至是在某些方麵“修正”這些新傳入的知識體係的?我希望書中能展示齣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案例,比如,早期對“時間”和“物質”概念的翻譯選擇,是如何暗藏瞭對西方機械論世界觀的抵觸或采納的。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科學史,不如說是一部關於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度側寫,充滿瞭張力、矛盾與不屈的求索精神,讀完後,應該能讓我們對自身的知識譜係有更清晰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