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行星际的旅行
定价:20.00元
作者:别莱利曼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53418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世纪50年始引进别莱利曼的系列作品。早期出版的系列作品影响了几代读者,广受好评,多次获奖,长销不衰。然而,近年来,市场中也出现了别莱利曼作品多种多样的“翻刻版”,甚至是“改写版”,这样的读物破坏了作品的逻辑性、准确性和流畅,对学习者来说是有害无益的。为满足读者对高品质图书的需要,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修订已出版的系列作品内容,全面整理、甄选别莱利曼的其他作品,组织翻译了《趣味数学世界》等作品,还特别收录了《趣味迷宫》《趣味七巧板》等单行专辑——这些趣味无穷的学习单元是与中国读者见面。经过重新改版整理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共11册,分为三卷:物理卷、数学卷、天文卷。现在将*为、准确、全面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奉献给读者,希望大家能在这位科普大师的引导下轻松跨入科学之门。
内容提要
《行星际的旅行》是俄罗斯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百余部作品之一。这本书与《趣味天文学》不同,它并不是普及天文学知识的读物,而是介绍星际旅行、宇宙航行等涉及天体力学与天体物理科学的入门指南。千万不要被这样高深、抽象的专业词汇吓跑,作者向广大读者保证:“读这本书,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如果你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国际空间站、载人航天技术等感兴趣;如果你也怀有航天梦想,那么请从这本书开始。
目录
章人类的幻想 1第二章万有引力和地球引力 5第三章能不能躲开重力的作用? 13第四章能不能把地球引力减小? 21第五章用光波克服重力 25第六章乘到月球去·理论部分 31第七章乘到月球去·实践部分 41第八章两个不能实现的设计 49第九章乘火箭到星球去 55第十章基巴尔契奇的飞行器 65第十一章火箭的能源 73第十二章火箭飞行的力学 79第十三章星际航行 89速度、航线、航期 91第十四章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设计 101第十五章人造月球 111地球外面的航行站 113第十六章宇宙飞船上的生活 117第十七章星际航行有危险吗? 125会碰到流星吗? 127宇宙空间的严寒 128过高的速度 129失重 129超重 131大气的阻力 133宇宙射线和紫外线 134光线的压力 135迷路的危险 135第十八章结束语 137附录 1411.引力 1432.物体在宇宙空间里的降落 1433.火箭动力学 1474.初速度和飞行时间 1565.地球外面的航行站 1656.内部的压力 1677.自由落体的失重 168
作者介绍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Я. И. Перельман,1882~1942)是一个不能用“学者”本意来诠释的学者。别莱利曼既没有过科学发现,也没有什么称号,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但是他的作品的印刷量足以让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艳羡不已。
别莱利曼诞生于俄国格罗德诺省别洛斯托克市。他17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0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林学院,之后便全力从事教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创作的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苏联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工坊里》,并任主编。1925~1932年,他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5年,别莱利曼创办并运营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趣味科学之家”博物馆,开展了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别莱利曼仍然坚持为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但这也是他几十年科普生涯的后奉献。在德国侵略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这位对世界科普事业做出非凡贡献的趣味科学大师不幸于1942年3月16日辞世。
别莱利曼一生写了105本书,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中很多部已经再版几十次,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至今依然在全球范围再版发行,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凡是读过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读物的人,无不为他作品的优美、流畅、充实和趣味化而倾倒。他将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完全结合,将生活实际与科学理论巧妙联系:把一个问题、一个原理叙述得简洁生动而又十分准确、妙趣横生——使人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书、学习,而倒像是在听什么新奇的故事。
1959年苏联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3号”传回了人类历史上张月球背面照片,人们将照片中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的科普大师。
文摘
序言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种享受。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质朴的力量。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沉静而深远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宇宙奇观时的用词,没有过于夸张的形容,而是用一种冷静而精准的笔触,勾勒出那些令人屏息的画面。例如,当主角们第一次穿越一片由奇异能量组成的星云时,书中用了“如同破碎的宝石洒落,又如凝固的梦境闪烁”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充满了诗意,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瑰丽的景象。而且,作者在对话的设计上也很有匠心,虽然人物之间可能在讨论一些严肃的话题,但他们的对话却不显得刻板,反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个人特色。这种语言的魅力,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科幻作品,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在于它所提出的那些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故事中的种种遭遇和对话,引发读者去自行探索。比如,在某个章节中,主角们遇到了一种完全颠覆他们认知的外星文明,这种文明的存在方式、沟通模式都与人类截然不同,这迫使他们开始反思人类自身的独特性和局限性。这种“他者”视角,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人类的文明和价值。我发现,作者在书中融入了许多关于自由意志、命运、以及个体在宏大宇宙中的位置的讨论。这些讨论并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自然地融入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通过角色的经历和抉择来展现。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双重冒险,它不仅能满足你对未知宇宙的好奇心,更能触动你内心深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了,一直躺在我的书架上,最近终于有时间翻开它。说实话,初拿到手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星际旅行”这个主题听起来有些太空泛,容易落入俗套。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住了。文字不像很多科幻小说那样堆砌技术名词,而是更注重情感的描绘和人物内心的探索。那种孤独感,那种对未知宇宙的敬畏,以及在浩瀚星辰中寻找自身价值的挣扎,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星球环境的描写,虽然书中没有详细描述行星的科学构成,但通过人物的感知和体验,我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些奇幻的景象之中。例如,某个星球上空那层永不散去的七彩迷雾,以及因为稀薄大气而显得格外明亮的双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氛围的营造,比单纯的技术设定更能打动我,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真的开启了一场跨越星际的旅程。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诗意的方式讲述着一个关于探索、关于勇气、关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展现的故事,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反思自身的存在意义。
评分关于书中的人物塑造,我只能用“惊艳”二字来形容。作者并没有塑造一些完美无缺的超级英雄,相反,他笔下的人物都带着各自的缺陷和挣扎,这反而让他们显得更加真实和 relatable。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是一个在旅途中经历了巨大失去的科学家。他不是那种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的形象,反而常常被痛苦和迷茫所困扰。但正是这种脆弱,让他身上散发出了不同于以往科幻作品中人物的光芒。我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呐喊,也能理解他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努力。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角色的情感波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同感受喜怒哀乐。另外,书中出现的几个配角也都各具特色,他们或许只是短暂地出现在主角的生命中,但却给主角,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动机,即便是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作者也努力让每个生命都闪烁着独特的光彩。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结构简直是神来之笔。它的叙事线索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看似独立的故事碎片巧妙地串联起来。一开始读的时候,我甚至有些摸不着头脑,感觉每个章节都在讲述一个独立的小插曲,人物和场景也频繁切换。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这些分散的片段并非毫无关联,它们就像是散落在星海中的珍珠,最终汇聚成一条璀璨的项链。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闪回和前瞻的叙事手法,让读者在不同时空中穿梭,体验角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吸引力,也迫使读者需要更加投入地去思考和连接这些信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制造悬念方面的功力,总能在恰当的时候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然后又在不经意间给出解答,这种节奏的把控让人欲罢不能。有时候,我甚至会暂停阅读,试图自己去推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与作者斗智斗勇的感觉,也为阅读增添了不少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