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万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9787519205164[美] 大卫·范德(David

正版万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9787519205164[美] 大卫·范德(Davi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大卫·范德(David Funder),许 著
图书标签:
  • 人格心理学
  • 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行为心理学
  • 自我认知
  • 性格
  • 美国原版
  • 大卫·范德
  • 社会心理学
  • 大众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玄岩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05164
商品编码:2994072259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

定价:98.00元

作者: 大卫·范德(David Funder),许燕,邹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9205164

字数:

页码:3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具有现实视野与人文关怀的人格心理学经典
  风靡美国数十家院校的人格教材
  由人格心理学大师携手诺顿出版机构全力打造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许燕教授主译并推荐
  这是一本严肃中透着可爱的心理学教材。《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与很多教材不同,它具有独特的视角,使用的叙述手法也别具一格。它以人称来叙述有关人格心理学的各种问题与答案,使读者如亲临大学课堂,听人格心理学教授将那些有趣的研究和大师们的思想精华娓娓道来。你既可以将它作为专业教材,系统而深入地学习人格心理学,也可以将它作为入门读物,在它生动的讲述中,了解心理学在我们自身乃至这个世界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课程,也是人们一直感兴趣的话题。《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是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心理学教授大卫范德的力作。范德教授曾在多所大学讲授人格心理学,在人格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本书既可作为教材供心理学专业教师及学生使用,也可成为心理学专业从业人员了解人格领域的同时读本。本书内容涵盖主要人格理论、追溯其历史渊源,也收纳了大量的当前研究,包括生物学角度的研究、跨文化心理学以及与人格相关的认知加工等。

目录


简明目录

1  人的研究 3

部分 研究方法

2  人格的线索:数据来源 17

3  人格心理学作为科学:研究方法 47

第二部分 个体差异:特质论

4  人格特质和行为 85

5  人格评估Ⅰ:人格测验及其结果 109

6  人格评估Ⅱ:日常生活中的人格判断 135

7  用人格特质理解行为 157

第三部分 心灵和身体:对人格的生物学角度理解

8  人格的生理学和解剖学基础 197

9  人格的遗传:行为遗传学和进化论 235

第四部分 用精神分析探索隐秘的心理世界

10 精神分析的基础 271

11 潜意识的运作方式:防御和失误 299

12 弗洛伊德后的精神分析:

新弗洛伊德主义、客体关系和当前研究 323

第五部分 经验和意识:人本主义和跨文化心理学

13 经验、存在和生命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 349

14 经验、行为和人格中的文化差异 377

第六部分 人格的作用:学习、思考、感觉和认知

15 学习做人: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415

16 人格过程:知觉、思维、动机和情感 449

17 你对自己的了解:自我 485

18 人格障碍 515

19 总结:回顾与展望 547


作者介绍


大卫·范德(David Funder),美国心理学教授,曾在哈佛大学哈维马德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人格心理学课程,曾任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心理学系主任。他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曾于2009年获杰克布莱克奖(Jack Block Award)。他曾担任《人格研究》(Research Personality)杂志的编辑,同时也是人格研究协会的前任主席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协会的主席。他的人格研究广为人知,发表过延迟满足、归因理论、人格发展的纵向过程以及对情境的心理评估等研究。
  
  许燕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文摘


书摘1:所有的人都是谜团
  所有的人都是谜团,直到我们从语言和行为上发现走近他们的关键,才能明了他们的言行。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可能早有人告诉你,心理学不是你想的那样。一些心理学教授在开学的天就兴致勃勃地告诉学生这个令人惊奇的信息。他们解释说,也许你期待心理学是描述人们外在行为下隐藏的想法和感受的;也许你认为它是关于性、梦、创造性、攻击和无意识的;或是你认为它涉及“ 人们是如何各不相同的” 等有趣话题。 其实不是, 他们会说, 心理学是为了让对特定现象的理论描述更令人信服而对因变量进行操作的科学, 比如在一个方形广场中找到一个圆环需要花费多少毫秒。 如果这样的心理学研究关注点会使人感到乏味的话, 那就太糟糕了, 虽然科学并不因为有趣才有价值。
  幸运的是, 大多数人格心理学家所关注的问题都是人们想知道的有趣问题(J. Block, 1993;Funder, 1998b) 。 因此, 人格心理学家没有枯燥之感, 他们的研究领域涵盖了能让心理学变得有趣的内容。
  特别是,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三联体(psychological triad) ——知情意的统合, 即人们是如何使思考、 感受和行为有机结合的。 知情意各自有许多现象值得研究, 它们统合起来就更为有趣, 尤其当它们互相矛盾的时候。 你有没有经历过情感与思考之间的不一致, 比如你可能感到初次相识的某人对你很有吸引力, 但你却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 你是否经历过想和做之间的冲突, 比如本想去做作业, 却去了操场? 你是否发现你的行为和感受之间相互矛盾, 比如正做的事情让你感到内疚(在这里填充你自己的例子) , 而你仍然继续做? 如果你体验过上述知情意间的冲突(我知道答案是“ 是” ) ,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 这个答案当然不是显而易见的, 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索。
  思维、 情感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性是如此普遍, 这足以让我们怀疑心理不是一个简单的处所, 即便是理解自己(你了解的这个人) 也未必容易。 人格心理学是重要的, 并不是因为它解决了这些内部不一致的谜题和自我认识问题, 而是因为它独立于科学界, 甚至独立于心理学的各个分支, 人格心理学家们认为这些谜题值得他们倾注所有的精力。
  大多数人一提到心理学家, 首先想到的是治疗心理疾病并帮助人们解决其他个人问题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人格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不同, 但是这两个领域确实相互重叠。 古往今来, 一些的人格心理学家都接受过临床训练, 并且治疗过病人。 在许多高校里, 教授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课程的老师同时也教授人格心理学课程。 当某种人格特征是的、 不寻常的, 并引发问题时, 这两个子领域就聚焦为一个领域: 人格障碍。 更重要的是, 临床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有共同的责任, 就是试图诠释一个完整的人, 而不是人的某一心理成分或某一个人的某一段时期。
  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大、 同时又是小的子学科。 在人格心理学领域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人可能远远少于社会、 认知、 发展或生物心理学领域。 但是, 人格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是紧密联系着的, 临床心理学是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大的子学科。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其他子学科集合到一起的结果; 你可以发现, 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社会、 认知、 发展、 临床和生物心理学中汲取养分, 同时又将心理学各子学科的解释引向并使其适用于完整、真实的人。
  ……

序言



《心智的迷宫:探索人类行为的深层逻辑》 作者: 艾莉森·里德(Alison Reid) 译者: 王志明 出版社: 启明文苑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ISBN: 978-7-5661-1890-4 --- 内容简介: 《心智的迷宫》并非一部探讨人格分类或表面差异的著作,而是深入剖析人类心智运作机制及其在复杂情境中展现出行为模式的里程碑式研究。作者艾莉森·里德,一位在认知神经科学与社会心理学交叉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以其严谨的实验设计和跨学科的广阔视野,带领读者踏上了一段探寻“我们如何思考、感受与选择”的深度旅程。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揭示那些驱动人类决策、塑造社会互动、并在个体间形成细微但关键差异的底层认知架构与情感回路。里德教授摒弃了将人简单归类的倾向,转而关注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性、道德困境和群体压力时,其大脑如何进行信息整合与预期构建的过程。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类心智全景的理解框架: 第一部分:认知的基石与过滤机制 本部分着重探讨人类感官信息如何被大脑加工、筛选与建构。里德教授详细阐述了“选择性注意”的神经基础,解释了为何在相同情境下,不同个体对信息的关注点截然不同。她引入了“预设认知模型”(Pre-set Cognitive Models)的概念,认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用于快速解读世界的默认假设。这些模型并非一成不变,却构成了我们理解他人的第一道屏障。章节中,作者通过对双胞胎研究和早期干预实验数据的分析,强调了环境与生理成熟度对这些基石模型构建的决定性影响。我们所感知的“现实”,实则是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高效压缩和主观渲染的产物。 第二部分:情感的编码与社会参照 人类的情感体验远比简单的“快乐”或“悲伤”复杂。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情感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被“编码”和“解码”。里德聚焦于“共情能力”的多个维度——包括认知共情(理解他人想法)和情感共情(感受他人情绪)——并展示了它们在大脑镜像神经元系统中的复杂交互。 一个重要的章节讨论了“情绪调节的风格差异”。为什么有些人倾向于内化压力,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外显表达?作者通过对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模式的追踪研究,提出了“情绪阈值差异论”,解释了在面对相似压力源时,个体生理唤醒水平的不同如何直接影响其行为选择,例如攻击性、退缩或寻求支持的倾向。 第三部分:决策的非理性驱动力 在现代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的交叉点上,决策理论一直是核心议题。本书的第三部分挑战了完全理性的决策模型。里德教授展示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证明了“时间贴现率”(Delay Discounting)在个体间的显著差异。一些人更看重即时满足,而另一些人则愿意为了长远利益进行延迟牺牲。 更具洞察力的是,作者将“叙事一致性”引入决策分析。她指出,我们做出的很多决定,并非基于对概率的精确计算,而是为了维持我们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个叙事(Self-Narrative)的连贯性。一旦一个行为与其内在叙事发生冲突,个体就会倾向于合理化行为,甚至改变记忆来适应新的决定,从而保持心智的“故事线”完整。 第四部分:群体动力学与身份的塑造 个体的心智并非孤立存在,它不断地在与群体的互动中被塑形和测试。第四部分探讨了“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排斥”的认知根源。与传统观点不同,里德认为这种偏好并非纯粹基于偏见,而是一种高效的社会资源管理策略——大脑倾向于将资源投入到具有高可预测性的群体成员身上。 本书特别关注了“身份承诺的成本效益分析”。个体对特定群体的忠诚度,往往与其为之付出的“沉没成本”(时间、精力、风险)成正比。作者通过对亚文化群体和职业群体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身份如何成为一种心理锚点,它指导着个体在面对群体规范与个人信念冲突时的行为选择。 第五部分:心智的可塑性与干预策略 在深入解构了心智的内在运作机制后,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应用层面。里德教授强调,理解了心智的“程序”并不意味着我们注定要被这些程序所驱动。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基于认知再建构(Cognitive Reframing)的神经可塑性训练方法。 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有意识地打破“预设认知模型”和挑战“叙事一致性”来促进行为和态度的积极转变。书中探讨了“正念训练”对杏仁核反应的长期调节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情境重构”,有效地降低特定情境下的决策偏差。这不是关于性格的改变,而是关于升级我们心智的“操作系统”。 --- 本书特色: 跨学科的严谨性: 融合了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决策理论的前沿发现。 聚焦机制而非标签: 避免使用僵化的分类术语,致力于解释“为什么”人们会以特定方式反应,而非简单描述“是什么”差异。 丰富的实证数据: 书中引用了作者团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数个大型追踪研究的第一手数据和实验图表,确保了论述的可靠性。 《心智的迷宫》将为心理学爱好者、管理者、教育工作者以及任何对人类行为深层奥秘抱有好奇心的人,提供一套全新的、深入的理解工具。它引导我们从关注表面的行为差异,转向理解构成这些行为的复杂、精妙且充满弹性的内在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正版万人格心理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自己和他人内心世界的无数扇门。在我一直以来对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困惑,比如为什么有些人总能轻易地与人打成一片,而有些人却显得孤僻内向;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有启发性的解释。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人分为“好”或“坏”、“正常”或“不正常”,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构成人格的复杂维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拥有各自独特的成长轨迹、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方式。

评分

我一直对“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棘手的人际关系时,常常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对对方的不解。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揭示了人格形成的深层原因。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这种认知上的突破,极大地减轻了我内心的一些焦虑和评判,让我能够更平和、更包容地看待身边的人,也更坦然地接受真实的自己。

评分

总的来说,《正版万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提升了我对人类心理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在充满变数和挑战的世界里,拥有一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差异、拥抱多元、促进和谐的书,是多么珍贵的一件事。我强烈推荐给任何对自我探索、人际关系感兴趣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和力量。

评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人格”的理解非常片面,总觉得那是一种固定的、难以改变的特质。但《正版万人格心理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让我认识到,人格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受到基因、环境、经历以及我们自身选择的共同影响。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视角,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盲点”或“模式”,并且鼓励我们去探索和发展更健康、更适应性的行为方式。这对于我个人成长而言,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催化剂。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充满了现实生活的案例和生动的描述。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然后会心一笑,或者陷入沉思。作者[美]大卫·范德(David 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人类情感和行为的微妙之处,并将之精准地描绘出来。这种真实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场场精彩的人生剧场,从中汲取智慧,反思自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