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丁香——中國的外來植物·香料 9787553507026

舌尖上的丁香——中國的外來植物·香料 978755350702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姚歡遠 著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香料
  • 中國植物
  • 外來植物
  • 丁香
  • 飲食文化
  • 植物誌
  • 科普
  • 園藝
  • 植物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文化齣版社
ISBN:9787553507026
商品編碼:29940746042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5-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舌尖上的丁香——中國的外來植物·香料 作者 姚歡遠
定價 38.00元 齣版社 上海文化齣版社
ISBN 9787553507026 齣版日期 2017-05-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32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今天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許多植物香料,並非中國本土所産,而是由早期的中西文明交流使者跨國越洋移植而來的,比如丁香、鬍椒、羅勒等。《舌尖上的丁香——中國的外來植物?香料》生動地記述瞭中外交流史上外來植物香料傳入中國並被一步步接受的曆史,詳細講述瞭這些外來植物的命名來曆、推廣種植、本土改良的過程。在這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作為香料的外來植物進入中國的曆史,也能感受到綿延不絕的中國香文化。

   作者簡介
姚歡遠,男,畢業於復旦大學軟件專業。現任圖書編輯。著有《動物中的中國文化》一書,參與《中華探名典》的編寫。

   目錄
001 / 序
001 / 安息香
006 / 八角
010 / 百裏香
014 / 玻璃苣
017 / 薄荷
022 / 沉香
026 / 丁香
030 / 番紅花
034 / 梵尼蘭
038 / 佛手柑
042 / 旱金蓮
045 / 鬍椒
051 / 茴香
055 / 藿香
058 / 薑黃
063 / 咖喱
068 /苦橙花
072 / 辣椒
076 / 羅勒
080 / 迷迭香
084 / 沒藥
087 / 檸檬馬鞭草
090 / 牛至
093 / 歐芹
097 / 肉豆蔻
101 / 肉桂
106 / 乳香
110 / 蒔蘿
113 / 鼠尾草
118 / 酸角樹
121 / 泰國檸檬
123 / 檀香
128 / 西洋接骨木
131 / 香茅
134 / 香桃木
137 / 熏衣草
141 / 芫荽
145 / 月桂
149 / 芝麻
153 / 孜然

   編輯推薦
《舌尖上的丁香——中國的外來植物?香料》屬於“中國的外來植物”係列彩色叢書。旨在介紹中國引進的各種外來植物的文化涵義,以文化科普教育為特色,文圖並茂,生動有趣。

   文摘

   序言

書名:舌尖上的丁香——中國的外來植物·香料 內容簡介: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敘事筆觸,全麵而深入地探討瞭香料植物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引入、傳播、適應、本土化以及對中國飲食文化和經濟貿易産生的深遠影響。不同於一般的食譜或文化散文,本書聚焦於那些“他鄉之客”的香料如何在異域生根發芽,成為中華烹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全書分為若乾章節,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關於香料物種遷移的宏大敘事框架。 第一部分:香料的遠古足跡與絲路詠嘆 本部分追溯瞭香料物種進入中國文明的早期曆史。香料的引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與古代的貿易路綫——尤其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緊密相連。我們將詳細考證最早一批進入中國,並被古代典籍記載的香料植物。 早期接觸與文字記載: 分析如鬍椒、肉桂等重要香料在漢唐時期文獻中的首次齣現,探討當時的官方貿易路綫和民間交流的差異。 植物地理學的視角: 從植物原産地的角度齣發,勾勒齣香料傳播的地理路徑。例如,探討西域香料(如藏紅花的前身或類似物)如何繞過艱難險阻,進入中原腹地。 從“異物”到“常品”的轉變: 描述瞭香料從最初被視為珍貴奢侈品的貢品,逐漸融入日常飲食所需的艱辛曆程,包括其在不同朝代所承載的經濟價值和政治意義。 第二部分:異域香料的本土化進程與生態適應 香料的成功“移民”,關鍵在於它們能否適應中國多樣的氣候帶和土壤條件。本部分將側重於植物學和農學視角,分析香料如何在不同地區實現種植和改良。 氣候挑戰與引種技術: 深入剖析如丁香、豆蔻(以及其他熱帶或亞熱帶香料)在南方省份的成功種植經驗。這包括對土壤改良、灌溉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的古人智慧的挖掘。 地方品種的形成: 考察不同地區對外來香料進行選育的結果,分析這些“中國化”的香料品種在風味和藥用價值上的微妙變化。例如,探討不同産地的肉豆蔻(或類似物)在藥材和食用中的區彆對待。 香料與傳統醫藥的交融: 許多外來香料最初是以藥材的身份進入中國的。本章將梳理香料植物如何被納入本草學體係,以及它們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被重新定位的過程。 第三部分:香料對中國烹飪美學的重塑 本書的核心在於探討香料如何“馴化”瞭中國人的味覺。不同於單純的調味品介紹,本部分著重分析香料對地方菜係風味構架的影響。 風味的化學與哲學: 從風味物質的角度,解析如丁香的丁香油酚、肉桂的肉桂醛等關鍵成分如何與其他本土食材(如薑、蔥、蒜、醬)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從而塑造齣新的味覺體驗。 菜係間的應用差異: 對比分析不同地域菜係對同一種外來香料的偏好和使用方式。例如,某些香料在川菜中被用於麻辣的平衡,而在淮揚菜中可能被用於提鮮去腥,體現瞭“一方水土養一方風味”的規律。 “香料鏈”的構建: 研究古代烹飪實踐中,如何將多種外來與本土香料組閤成一套成熟的“香料鏈”係統,以適應特定食材的處理需求。 第四部分:貿易、禁運與文化符號 香料不僅是廚房裏的必需品,更是全球貿易中的硬通貨和文化交流的載體。 海路與壟斷: 在明清時期,海路貿易的興盛如何改變瞭香料的來源地和價格體係?分析西方殖民勢力在香料貿易中的角色,以及中國對重要香料(如丁香、鬍椒)的長期依賴與反製措施。 文化符號的衍變: 探討香料在古典文學、詩詞歌賦中齣現的頻率和象徵意義。它們如何從單純的調味品,升華為身份、財富或異域情調的象徵? 現代挑戰與未來展望: 簡要迴顧當代全球化背景下,外來香料在中國種植業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對傳統香料生産方式的保護與創新。 本書力求通過紮實的史料考證、精準的植物學描述以及細膩的文化分析,為讀者呈現一幅關於“舌尖上的丁香”——這些遠道而來的植物如何被中國文化接納、改造並最終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全景圖。這是一部關於物種遷徙、飲食演變和貿易史的綜閤性研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位知識淵博的老者,娓娓道來中國香料的“前世今生”,字裏行間充滿瞭學者的嚴謹與情懷。作者對於每一種香料的植物學特性、栽培曆史、傳入途徑以及在中國各地的演變傳播,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研究和梳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鬍椒的部分,從古代作為“黑金”的珍貴,到如今尋常百姓傢廚房裏的調味品,鬍椒的軌跡摺射齣整個貿易體係的變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書中對不同香料在中國傳統醫藥中的應用也有著精彩的論述,這讓我看到瞭香料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工具,更是承載著健康理念和養生智慧的載體。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述中穿插的那些生動形象的民間傳說和曆史軼事,它們為冰冷的研究數據增添瞭溫度,讓那些遙遠的植物故事變得鮮活起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親眼見證瞭這些外來香料如何融入中國社會,並最終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評分

哇,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太棒瞭!讀起來就跟看一篇優美的散文一樣,充滿瞭畫麵感和情感。作者用一種非常詩意和人文的筆觸,描繪瞭香料在中國的發展曆程。我能感受到他對這些外來植物的熱愛,以及對中國飲食文化的深厚情感。書中對每一種香料的描寫都栩栩如生,仿佛能聞到那股獨特的香氣,嘗到那份銷魂的味道。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在描述香料的傳播時,穿插的那些生動的故事和感人的細節。比如,講述 cardamom(豆蔻)如何通過海上貿易傳入中國,以及它在中國不同地區留下的獨特印記,都讓我覺得非常有趣和有啓發。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每天接觸到的香料,都承載著人類智慧的結晶,也見證著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閤。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植物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遷徙、文化交融和美食演變的史詩。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是簡單羅列香料的名字和用途,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漂洋過海”的植物,審視它們在中國土地上所經曆的“落地生根”的過程。我被作者對“外來植物”這一概念的解讀所吸引,它不僅僅是指植物本身,更包含瞭其所帶來的文化、技術和思想的交流。書中對每一種香料的“遷徙史”都進行瞭深入的探究,追溯它們的起源地,分析它們傳入中國的具體途徑,以及在中國社會中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我發現,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中國味道”,其實都是在與外來元素的碰撞中孕育齣來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飲食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它能夠吸收外來的精華,並將其融化、轉化,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風格。特彆是作者對香料在民俗、節日、養生等方麵的多維度解讀,讓我看到瞭香料在中國社會生活中扮演的多元角色。

評分

天哪,這本《舌尖上的丁香》簡直是吃貨和曆史愛好者的福音!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像是跟著作者在全國各地進行一場盛大的美食尋味之旅。我一直以為香料就是香料,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原來很多我們熟悉的香料,比如孜然、小茴香,都是“舶來品”,它們來到中國後,在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下,演變成瞭如今我們餐桌上的獨特風味。書中對不同香料在中國各地形成的菜肴特色進行瞭詳細的講解,比如新疆的孜然羊肉,四川的麻辣火鍋,這些都是香料與中國本土食材完美結閤的典範。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香料“地域化”過程的描述,它不僅僅是口味的改變,更是融入瞭當地的風俗習慣、氣候特點甚至宗教信仰。讀到關於“丁香”的部分,我纔知道原來這種我們以為很常見的香料,背後有著如此復雜的傳播曆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更加珍惜眼前的美食。

評分

終於讀完這本《舌尖上的丁香——中國的外來植物·香料》瞭,心裏感慨萬韆。這本書帶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味蕾探險,從遠古的絲綢之路到現代的全球化餐桌,那些曾經陌生的植物,如今已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根深葉茂,成為我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每一種香料背後曆史故事的挖掘,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而是將其融入到社會變遷、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的宏大敘事中。比如,書中對辣椒的描繪,它從遙遠的南美漂洋過海而來,經曆瞭從“毒草”到“火辣”的身份轉變,最終席捲瞭整個中國,塑造瞭川菜、湘菜等一係列極具特色的地方菜係。這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地域的煙火氣交織在一起,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和滿足。我發現,原來我們每天享用的辛香麻辣,都承載著如此豐富的故事和深遠的意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食物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文化、曆史和人類遷徙的百科全書。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也更加理解瞭中國飲食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