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典中国:贵州
定价:49.00元
作者:《经典中国》编辑部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03252907
字数:
页码:1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经典中国:贵州》是一本以“文化引导旅游”为宗旨的深度旅游指南图书,有新颖独特的文化解读、丰富详尽的景点介绍、风格各异的特色线路、贴心细致的旅行贴士、精描细绘的示意地图、多样经典的美景图片,为读者提供了翔实的贵州旅游信息。《经典中国:贵州》全面细致的讲述了贵州的地理地貌、人文历史、民俗民风、经典节庆等相关知识。内容深入浅出,老少皆宜,是了解贵州人文的好选择。
目录
本书导读
了解贵州
虎虎生风的可能性之地
贵州概况
地理
历史
大事记
贵州解读
贵州生态博物馆
夜郎与“夜郎自大”
屯堡:石头城里的大明遗风
黔之味:五味杂陈,四方共处
贵州手工艺:无字的记忆
基督教在贵州
贵州经典
贵州的地方
贵州特色节庆
贵州导览
贵阳地区
贵阳
遵义地区
遵义
西南线地区
安顺
黔西南州
西线地区
毕节
六盘水
铜仁地区
铜仁
东南线地区
黔东南州
黔南州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长途的、充满惊喜的旅行。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对于“边远地区”的刻板印象。作者在描述贵州人的日常生活时,特别强调了“慢生活”哲学与现代节奏的冲突与融合。他记录了老人们在茶馆里晒太阳、摆龙门阵(聊天)的场景,那种时间似乎被拉长的感觉,让人心生向往。这种对生活哲学的捕捉,比单纯记录风物要深刻得多。不过,这本书在涉及现代社会议题时,处理得略显保守。例如,在讨论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青壮年大量外流的现象时,作者仅仅是客观地陈述了现象,而没有深入分析这种人口结构变化对当地社区凝聚力、传统文化传承可能带来的长远冲击。我期望看到更多关于现代贵州人在面对全球化和快速发展时,内心挣扎与选择的刻画,那样才能让这本书真正拥有跨越时空的共鸣,而不只是一部优美的“过去时”记录。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如同贵州的山路十八弯,蜿蜒曲折却又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脉络时所采取的“碎片化拼接”手法,而不是那种生硬的编年史叙述。例如,在描述贵州古代矿产资源的开发历史时,他并没有直接罗列数据,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世代采石匠家族的故事,将枯燥的经济史融入了生动的家族变迁中。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即便是对地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情境。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对于少数民族语言和习俗的解释有时显得过于简略,像一个匆匆的注脚,而非深入的田野调查结果。我希望作者能花更多的篇幅去解读那些复杂的图腾和仪式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美丽的”或“古老的”这些形容词上。那种试图理解另一种世界观的努力,才是阅读地方志最有价值的部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迷雾中走了一遭,看到了很多奇景,但有些关键的路标,好像还没有被清晰地指明,留下了一些探索的遗憾,但也正是这种未竟感,促使我开始查阅其他关于贵州文化人类学的专著。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寻根”的冲动。我发现作者在讲述贵州民间艺术,特别是蜡染和刺绣的部分时,用词极为考究,他没有将这些工艺视为单纯的“手工艺品”,而是将其视为“流动的历史教科书”。他详细对比了不同苗族支系在色彩偏好和纹样象征上的细微差异,这种对“变异性”的关注,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田野功底。例如,对于“蝴蝶图腾”在不同区域的演变,作者提出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观点,即将其视为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的文化残留符号。这让我对那些看似美丽的图案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学意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书中对于当代贵州艺术家的介绍相对较少,更多地聚焦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在未来的版本中,增加对那些试图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开拓新市场的贵州设计师的关注,看看这些古老的技艺是如何在当代语境下获得新生,而不是仅仅被“博物馆化”地保存起来。
评分这本书我是在一个旧书摊上偶然发现的,当时就被它那古朴的书名吸引了。说实话,我对贵州这个地方的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它山高水险,少数民族风情浓郁,但具体到文化、历史,甚至是它的风土人情,都停留在非常表面的认知上。拿到手里这本书,沉甸甸的质感,仿佛带着某种历史的厚重感。我首先翻阅的是目录,发现它涵盖了贵州的地理地貌、民族志、乃至近现代的发展历程,这让我对它的深度有了初步的判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黔东南苗寨的那些章节,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俯视感,而是充满了对当地人生活状态的尊重和好奇。他描述了一场山寨里的篝火晚会,那种火光跳跃下,人们淳朴的笑声和热烈的舞蹈,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耳朵都能听到木鼓声和芦笙的悠扬。那种未经雕琢的生命力,让人在钢筋水泥的城市生活中感到一种强烈的慰藉。不过,书中对于近代贵州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角色着墨略显单薄,如果能再深入探讨一些特定历史事件,我想这本书的厚度会更上一层楼。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它成功地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去贵州探访的种子,让我看到了一个比我想象中更复杂、更有魅力的西南角落。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地理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的描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但又带着一种诗人般的热情。作者对“峰林”、“溶洞”的描述,完全超越了地质学的术语堆砌。他将石灰岩的溶解和侵蚀过程,比喻成了时间对大地的温柔雕刻,那些陡峭的山峰不再是阻碍,而成了大地向上呼吸的证明。我尤其被他描述的某条地下暗河的章节所震撼,光线在水中的折射,钟乳石的形态,被他写得既科学又充满神秘主义色彩。读到这里,我几乎能闻到洞穴里潮湿的泥土气息。唯一的遗憾是,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自然景观的赞美,而对水土流失、不合理的采矿活动对这些脆弱地貌可能造成的破坏,触及得不够深入。在一个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这种对自然伟力的赞叹,如果能结合一些警示性的生态思考,无疑会更具现实意义和批判性。毕竟,再宏伟的景观,也需要人类的呵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