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基于动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实证研究
定价:30.00元
作者:马爱萍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09545041
字数:172000
页码:1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博士学术文库:基于动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实证研究》第2章提出了本项研究的核心假设,构建了基于旅游动机的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模型。模型构建的基础主要是基于动机理论、态度理论以及自我一致理论。其中,在旅游研究的应用中所提到的推拉理论中的“推”即指旅游者的动机因素,“拉”的因素基于态度理论,其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在本研究中对应于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第3章为研究设计部分。第4章是研究结果,白两大部分内容构成,部分对建立在文献基础之上设计的初始问卷题项的内容通过对问卷内容的分析,对动机、形象及其关系按地点选取部分样本进行初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第二部分是进行SEM验证,包括了初始样本与复核效验两次验证。第5章是结论,在这部分分析了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主要贡献及其局限性,并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被轻微地重塑了。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是持久且潜移默化的,它不像某些作品读完后就束之高阁,而是成为了我思考未来问题时的一个重要参考系。那些书中提出的模型和框架,已经开始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我日常的分析过程之中,成为了我衡量和判断事物的标尺。这种深度的内化过程,证明了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成功,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思维范式的迁移。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你记住了多少具体的结论,而在于它激发了你以何种角度去提问、去探寻,那种被点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是最宝贵的收获。它像一个高效的催化剂,激活了我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渴望,让我期待着下一次能有类似这样高水准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营造出一种专业而又不失典雅的氛围。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质量所吸引,纸张的厚实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表明了出版方对这本书的用心。在阅读之前,仅仅是触摸这本书,就已经让人对接下来要探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物理呈现,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心情和专注度。这本书的整体视觉体验是高级且沉稳的,这让我想起了那些经典的学术专著,让人感觉它蕴含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研究态度。封面上的某种抽象图案,似乎也暗示着某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或空间认知,非常引人遐思。总而言之,从拿起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易翻阅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这种视觉上的吸引力是推动我深入阅读的第一个重要动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和极强的现实关照性。它绝非空中楼阁般的纯理论构建,而是紧密地锚定在当前社会现象的脉搏之上。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产生了“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作者似乎总能一语道破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底层逻辑。这种洞察力,来自于对研究对象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现有理论的批判性吸收和整合。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现象,更是在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驱动力,这种深度挖掘的态度,极大地拓宽了我原有的思维边界。它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加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去看待和解析我们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流,这种方法的传授,比单纯的知识堆砌要有价值得多。可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认知工具箱”。
评分翻开内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气扑鼻而来,这种感觉是数字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排版布局极其考究,行距和字号的设置都非常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注意到作者在章节过渡和图表呈现上花了不少心思,那些复杂的模型和数据可视化做得清晰明了,即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概念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逻辑的推演。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引用文献的规范性上做得非常出色,脚注和尾注的整理井井有条,体现出极高的学术素养。每一次想深入了解某个理论的出处时,都能迅速定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查阅效率。在内容深度方面,它不像某些流行的畅销书那样浮于表面,而是真正深入挖掘了核心问题的肌理,这种踏实的写作风格,让人感到十分可靠。能够把如此专业的内容组织得如此具有可读性,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评分这本书在论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语言风格,简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循循善诱。它的叙事方式是多维度的,时而用精准的学术术语进行剖析,时而又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辅助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论证链条时的严密性,每一步的推导都仿佛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逻辑关节,环环相扣,让人无法产生跳跃或质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一段话的精妙之处,思考作者是如何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行文的韵律感,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引人入胜,仿佛不是在阅读一篇论文,而是在跟随一位思想的向导进行一场深入的脑力探险。这种对语言的掌控力,确实是区分优秀学术著作和平庸之作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