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中西部见闻
定价:28.00元
作者:徐贵琴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84094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位好奇的中国姥姥,带你探索美国;
讲述美国中西部风土人情的故事;
献给准备去美国旅游、留学、工作、结婚生子、定居的你。
1. 中国姥姥版《晓松奇谈》,为你精彩解读美国中西部
2. 退休记者升级中国姥姥,到美国中西部小镇时候月子,以专业记者和慈祥姥姥的双重视角,发现美国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精彩点滴。
3. 从侍候月子窥探中美文化的交流碰撞,对赴美旅游、留学、工作、结婚、生子、定居的国人都有极好的参考意义。
内容提要
这不是一本游记,也不是新闻报道。本书作者徐贵琴是大连广播电台的记者,本书是她在美国照顾女儿及外孙期间对美国人真实生活的所见所闻的随笔实录。她以其职业记者的敏锐度,解读了美国人的金钱观、消费观、工作观、生活观,详细记录了美国中西部家庭生活的日常点滴,对中美文化观念的差异也进行了深入剖析,内容精彩而又有趣,堪称中国姥姥版的《晓松奇谈》。
目录
参加“月嫂和催乳”培训
雨水、邻居、担心
昔日繁华的城市
看二手房
车抛锚了之后
洋女婿烤肉
美国蚊子不敢进家
女儿产检,我乐跑题了
中西部美国人的爱情、亲情
文化差异重演
由美国的大学生自备床具想到的
8 月 21 日的早晨
由购物想到美国年轻人的压力
逛古玩店
记住两个有用的交通规则
美国不可提前入院等待生产
迎接宝宝晚会
沙发上的遐想
找工作与守法
美国医院怎么接生孩子
在美国侍候月子
大块头女人
爱好音乐也遗传吗
美式家务怎么做
找到自己的位置
美国的家庭医生
美国人的休闲方式
想大连了
中国老人在美国如何更好地生活
既是富人,也是贫民
美国食材怎么样
男人都是维修工
生孩子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美国人的一些长处值得学习
中西合璧的家庭是啥样
我是合格的催乳师吗
美国医院有“育儿指导师”
美媒眼中的中国富二代
如何浅游美国
你该了解的美国基础知识
后记
作者介绍
徐贵琴,1962年出生,大连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教育学硕士。二十多年来编导了六十多部集纪录片和外宣片,获得了近四十个国际和奖项。
国际奖:
2007年,《按摩》在印度国际残疾人电影节展映。
2006年,《高考》获日本NHK举办的日本赏”提名奖”。
2005年,《龟蛇之恋》获东京国际影像节”佳作奖”。
2002年,《三胞胎的故事》获爱沙尼亚帕尔努国际电影节”提名奖”。
1999年,《姥姥》获亚洲电视节”提名奖”。
国家奖:
2004年,《独生女孩》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首届中国DV大赛*导演奖”。
2002年,主编的栏目《中国大连》获中国新闻办”中国外宣彩虹奖二等奖”(中国奖)。
1999年,《姥姥》获中国电视金鹰节组委会颁发的”纪录片奖”。
1998年,《洁净的北九州》获中国新闻办”中国国际新闻奖三等奖”(中国奖)。
辽宁省奖:
2001年,《歌声友谊》获辽宁省广电局对外宣传”一等奖”。
2002年,《心灵之旅》获辽宁省广电局对外宣传”一等奖”。
制片的《中国大连》栏目2001-2003年连获辽宁省外宣二等奖,等等。
多年来,作者在《中国电视》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2006年后,作者的主要工作由电视节目创作转为国际交往。
文摘
序言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旅行文学的作品,但很快发现,作者的笔触远超出了简单的游记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扎根于土地的社会学田野调查报告,只不过被赋予了优美的文学外衣。其中关于宗教在这些中西部社区中扮演角色的分析尤其引人深思。书中描绘了几个不同教派的教会活动,从福音布道的热烈到教区委员会的冗长会议,作者没有进行任何价值判断,只是冷静地记录了信仰如何成为社区凝聚力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处理现代性带来的道德冲突。对我来说,最震撼的是,这些信仰体系是如何微妙地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政治倾向和消费习惯的。这种将宏大的社会结构分析,落实到社区日常生活的具体案例中的手法,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触。它揭示了一种“看不见”的权力结构,这种结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根深蒂固。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作者似乎深谙文学的张力,他从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场景和人物自行呼吸、自我阐释。比如,书中关于堪萨斯州一片广袤玉米地旁的一户农场的描述,开篇冗长而缓慢,充斥着对天气、土壤和作物生长的详尽记录,初看有些枯燥,但当后文揭示出农场主家庭内部那场关于土地传承的无声战争时,之前的每一笔细微描写,都化作了巨大的情感压强。这不仅仅是关于农业地理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继承与人如何在自然法则下挣扎的史诗。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纪录片导演,他知道何时该推近镜头捕捉眼神中的犹豫,何时又该拉远景,让读者去感受那片土地的辽阔与个体命运的渺小。这种叙事上的克制与爆发力的完美平衡,是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有时,作者会使用一种近乎维特根斯坦式的简洁和精确,去描述某种机械运作的流程或一个明确的法律条文;而紧接着,他又能切换到一种非常感性、甚至略带诗意的笔调,来描绘一场突如其来的草原风暴,或者一个老妇人对着已故丈夫照片的喃喃自语。这种风格的剧烈跳跃,恰恰模仿了中西部生活的本质:严谨的秩序与不可预测的混沌时刻并存。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处理对话部分。那些当地人的口音、俚语和表达习惯,被他精准地捕捉并融入文本,但又没有陷入刻板印象的窠臼。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韵律和节奏,仿佛走进了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文化迷宫。
评分这本《美国中西部见闻》的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细致与观察力,带我们领略了美国腹地的风貌。我记得尤其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那些小型工业城镇的描摹。那些地方,在主流媒体的叙事中往往是衰败或停滞的代名词,但作者却捕捉到了隐藏在锈迹斑斑的钢铁和空置厂房之下,那种顽强的生命力。他不仅仅是记录了“失落的一代”的现状,更深入探究了社区如何在这种结构性转变中,尝试重塑身份和经济模式。我特别喜欢他对“小镇英雄”的刻画,那些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或是坚守传统的工匠,他们身上混合着实用主义和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对“勤劳致富”信念的执着。这种细致入微的社会速写,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些小镇上清晨弥漫的咖啡香和柴油味,感受到那里人与人之间那种无需言语、却又深刻联结的社会关系网。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提供的视角,远比那些关于大都市光鲜亮丽的报道来得真实和有重量。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共鸣”——尽管我并非出生或成长于那个地理环境中。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极致挖掘,成功地挖掘出人类经验的普适性。比如,书中对“家”的概念的探讨,在中西部背景下被放大和固化了:它不仅仅是一个居所,更是历史的承载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是家族责任的具象体现。当一个家庭面临搬迁或资产变卖时,那种深入骨髓的失落感,那种对“根”被拔起的恐惧,是跨越地域的。这本书强迫读者去思考,在高速全球化的今天,地方性(Locality)的意义究竟何在?作者通过这些朴实无华的见闻,完成了一次对“美国梦”核心价值的温和而深刻的解剖,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久久不能平静地思考自己所处的“地方”与自己的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