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取法於上—林少忠談攝影
定價:88.0元
作者:林少忠 口述 林勤 整理
齣版社:中國攝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7902225
字數:26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一位業界老編輯的攝影思考錄,從對攝影的誤解入手,延至攝影的特性、攝影與藝術的關係、攝影的錶達方式、攝影創作的心理機製、題材、局限、社會功能,以及如何做一位的攝影傢等關於攝影的常見問題。話題雖是老生常談,但是作者的思考以及其中的故事卻是頗具個性,並富於經驗性和分享性。
內容提要
這是原《國際攝影》《中國攝影》編輯、攝影翻譯傢林少忠撰寫的一部攝影理論圖書。該書對我國攝影界的諸多現象和問題進行瞭溯源、細緻、係統的分析,如沙龍攝影、紀實攝影等,有助於廣大讀者認清我國當今攝影的發展狀況。
目錄
作者介紹
林少忠:《國際攝影》《中國攝影》雜誌社編輯部原主任、編輯,第十屆中國攝影金像奬終審成就獲得者。
文摘
序言
“中國攝影文叢”序
王瑤(中國攝影傢協會主席 分黨組書記)
攝影的力量在於:它從誕生之日起就擴張瞭人類視覺的版圖,注定瞭參與曆史生活的深度和廣度,成為人類啓迪心智、認知自我、追問真相、探索未來的重要方式。
攝影的發展,在於攝影創作、理論、教育、技術器材、傳播載體等的全麵進步。 強大的攝影創作呼喚強大的理論評論。
如何站在新的曆史起點,放眼世界,厘清中國攝影與世界攝影的淵源關係、中國攝影與中國文化的互動曆程,建立居於本土立場和東方文化的攝影價值坐標,確立中國攝影文化的本土立場;如何針對當前的攝影創作、攝影作品乃至攝影現象進行研究;如何對過往的攝影曆史進行明晰梳理,從學理上完善中國攝影的理論體係再造,構建具有時代特色、民族特徵和實踐特點的中國攝影理論體係,已經成為當下中國攝影事業發展繞不開的重要話題,已經成為當代攝影人義不容辭的曆史使命。
雖然眾多的攝影媒體是理論探討的重要載體,互聯網論壇上的爭鳴討論可以匯聚觀點,、微博也成為新的攝影理論研究的陣地,但與我國蓬勃發展的攝影創作和龐大的攝影隊伍相比,攝影理論評論的學術成果展示與推廣仍顯薄弱。2013 年,中國攝影傢協會以“中國攝影文叢”係列圖書的方式,不斷推齣中國攝影理論評論的階段性成果,力圖呈現嚴肅鮮活的思考、理性深入的批評、見解獨到的論斷乃至獨特創新的理論體係,以啓迪創作,麵嚮未來。
以“客觀、公正、開放、多元”的主旨打造的“中國攝影文叢”公益平颱源於攝影,迴歸攝影。
攝影,為時代留史,為民族紀行,為人民立言,為人類寫心。
是為序。
傳 承
“如果說我比彆人看得更遠些, 那是因為我站在瞭巨人的肩上。”牛頓的這句名言道齣瞭傳承與發展的關係。攝影事業的發展進步,既要有改革創新的精神,更要有對攝影文化的繼承傳續、發揚光大。
攝影術誕生170 餘年來,攝影文化不斷豐富發展,形成瞭大量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攝影文化的傳承就是這兩種財富在前輩和後輩之間的傳遞和承接過程。由於曆史的原因,中國的攝影文化傳承迫在眉睫。如何係統、完整地對既往攝影成就進行梳理研究,成為攝影理論界尤其是攝影史研究學者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個課題架構龐大,層次繁復,任重道遠,但“對老攝影傢的專業成就進行學術梳理”無疑是一項迫切需要進行的具體工作。
傳承文化不是一項機械性的事務,也不是設定幾個項目就能夠完成的,更不是形式大於內容的一種作秀。攝影文化的傳承,需要用嚴謹的科學態度、責無旁貸的使命感、不懈鑽研的精神和豐富多樣的形式,對有形的攝影藝術成就,對影像承載的曆史,對影像傳達的多元、飽滿的思想,進行係統、全麵的梳理和研究。
中國攝影傢協會自2013 年開始,由理論研究部牽頭啓動瞭這一工作,與業界專傢學者一起,對老攝影傢進行瞭包括個人曆史口述、攝影作品整理、理論學術討論、史料資料匯編等工作。這些工作的成果,也陸續地通過媒體發錶、展覽展示、編輯齣版等形式錶現齣來。這次將這些成果歸入“中國攝影文叢”陸續齣版,既凝結瞭前輩們在攝影藝術領域多年的創作與思考,也是對中國攝影史的尊重和對攝影前輩的緻敬。
謹以此書,嚮所有為中國攝影文化傳承做齣貢獻的專傢、學者、工作人員錶示
衷心的感謝。
王 瑤
2014 年6 月
捲 首 語
1980-2000 年我在中國攝影傢協會編輯《國際攝影》雜誌和《中國攝影》雜誌,現將其間關於攝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議以雜感的形式整理齣來,嚮影友請教交流。如果其中有些意見和建議受到影友的關注,我就感激不盡瞭。
攝影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是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工具。
攝影經過170 多年的發展變化,它的技術操作越來越簡單瞭,相機已經成瞭廣泛普及、誰都會擺弄的電子産品。它的社會功能也越來越強大瞭,它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産生著巨大的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攝影仍會不斷發展變化。
我對攝影的認識很膚淺,許多問題尚未研習過。我是一個業餘攝影愛好者,30多年前我剛進入攝影界時想法很簡單,隻想完成工作任務之後,拍些照片。至於遇到的學術理論問題,那是專傢學者的事,我無力過問,隻求作常識性的瞭解。後來張益福教授提醒我,要從攝影理論的高度考慮,他的話開闊瞭我的視野,但終因時間和精力不足未作進一步鑽研。在寫這本書時發現許多問題難以深入、難以說齣個究竟,況且攝影在不斷發展變化著,要不斷研習並及時反思纔能正確把握。這裏隻談一些我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所見所聞,提齣一些問題、發錶一些議論和影友們
探討。
對攝影,不要捧它,不要限定它,讓它均衡發展,充分發揮,讓它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起到應有的作用。
感謝中國攝影傢協會王瑤主席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懷與支持;感謝協會理論研究室原主任吳硯華給我的關心與幫助;感謝協會及有關單位的同事、朋友、影友的關心、支持與幫助;感謝北京電影學院唐東平教授的鼎力相助,他通讀通校瞭文稿,提齣瞭很好的修改建議,提供瞭一些曆史照片,使本書增加瞭可讀性。
本書由林勤編輯整理,魏林在查證與核對資料方麵做瞭一些工作。感謝我的妻子叢榮芝,多年來她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和精力撐持傢務,教育子女,悉心照顧我,使我能夠集中精力工作,我深深地感激她。
林少忠
2014 年當初被《滿28包郵 取法於上—林少忠談攝影》吸引,純粹是因為它書名中那種“撿漏”式的誘惑。28元包郵,又恰逢林少忠這位攝影大傢的名字,當時就覺得這簡直是送福利。我平時拍照片,更多的是一種記錄,但總覺得自己拍齣來的東西,少瞭那麼一股“味道”,總是達不到自己心裏想要的那種效果。我常常看著彆人的照片,覺得它們仿佛會講故事,能夠一下子抓住你的眼球,而我自己的作品,則顯得平淡無奇。所以,我抱著一種“試試看,萬一呢”的心態,入手瞭這本書。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找到一些提升自己攝影水平的“秘籍”,能夠讓我不再滿足於僅僅是“記錄”,而是能夠真正地“創作”,能夠用鏡頭去錶達我內心的感受,去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美好。
評分初見《滿28包郵 取法於上—林少忠談攝影》這本書,確實是被那“滿28包郵”的促銷字樣給吸引瞭,感覺像是生活中的一個意外驚喜。而“取法於上”和林少忠的名字,又讓這本書帶上瞭些許的藝術氣息和專業性,這種反差感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算是個攝影愛好者,但更多的是憑著一腔熱情和零散的知識在摸索。每次看到好的攝影作品,我總會思考,為什麼它能觸動人心?是構圖?是光影?還是背後隱藏的故事?我總覺得自己的照片離“好”還有很大一段距離,似乎總是在模仿,而缺乏自己獨特的風格。所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更深入的見解,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指導,更能幫我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攝影理念,讓我在拍攝時更加有方嚮感和自信心。
評分說實話,我當初買《滿28包郵 取法於上—林少忠談攝影》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齣於一種“衝動消費”。當時的摺扣信息著實誘人,加上林少忠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光環,我便毫不猶豫地加入瞭購物車。拿到書後,它的分量感和紙張的質感立刻提升瞭我對它的好感度。我本身對攝影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會拍”的階段,對於“如何拍齣好照片”這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我一直有些模糊的概念。我常常覺得自己的照片總是少瞭點什麼,或許是情緒,或許是構圖,又或許是那種能夠直擊人心的力量。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取法於上”這四個字,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教你一些技巧,更是一種攝影理念的傳遞,一種對更高層次的追求。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打開我攝影思維的另一個維度,不再局限於錶麵的操作,而是去理解攝影背後的邏輯和情感,從而能夠更好地錶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評分第一次翻開這本《滿28包郵 取法於上—林少忠談攝影》,純粹是圖個新鮮,名字聽起來有點意思,又帶著點促銷信息,像是生活中的一個不期而遇的驚喜。拿到手裏,卻意外地被它那沉甸甸的質感所吸引。封麵設計簡約卻不失格調,林少忠的名字更是攝影圈裏響當當的招牌,讓人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嚮來不是那種會深究攝影理論的“硬核”玩傢,更多的是憑著一股熱情去按下快門,記錄下那些打動我的瞬間。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並沒有被“取法於上”這種略顯嚴肅的字眼嚇退,反而覺得它可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長者,在娓娓道來他的攝影心得,而不是一本晦澀難懂的教科書。我喜歡這種帶著生活氣息的書名,它讓我感覺攝影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我們日常的點滴之中。我期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輕鬆卻又深刻的啓發,就像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然發現的一處風景,讓人眼前一亮,心情舒暢。
評分當我在書店裏看到《滿28包郵 取法於上—林少忠談攝影》時,第一眼是被那個頗具生活氣息的書名吸引住瞭。“滿28包郵”這種接地氣的說法,加上“取法於上”的文雅,形成瞭一種奇妙的反差,瞬間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嚮認為,好的攝影作品,除瞭技術上的精湛,更重要的是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我平時也喜歡用手機記錄生活,但總覺得自己的照片缺乏靈魂,沒有那種能夠打動人心的力量。林少忠這個名字,在攝影界有一定的知名度,我對他作品的印象是那種既有力量又不失細膩的風格。所以,我抱著一種“或許這本書能讓我看到攝影的另一麵”的心態,把它帶迴瞭傢。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不同於流水綫教學的、更具啓發性的內容,能夠幫助我提升對攝影的理解,並最終體現在我自己的拍攝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