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28包郵 中國影像史(第四捲):1911-1919

滿28包郵 中國影像史(第四捲):1911-191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希景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影像史
  • 電影史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
  • 文化
  • 影像研究
  • 1911-1919
  • 包郵
  • 圖書
  • 學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梅凱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攝影齣版社
ISBN:9787517901518
商品編碼:29945242310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4-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影像史(第四捲):1911-1919

定價:98.00元

作者:徐希景

齣版社:中國攝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790151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曆代文明是影像産生的源點,而通過影像我們又能反觀文明延續的脈絡和傳承的路徑。在中國史學界,一直有“左圖右史”的傳統,而在西方史學界也早就有“以圖證史”的方法。《中國影像史·第二捲(1839-1900)》正是秉持瞭這樣的原則,因而該叢書對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對影像內容的單純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曆史的語境下進行解剖,包括影像産生的背景、現場和傳播形式,從影像的三種形態和影像意義的三個場域,即技術性形態、構成性形態和社會性形態,圖像製作的場域、圖像自身的場域和圖像傳播的場域,進行分析和整理。“中國影像史”叢書以時間為序分成八個曆史階段,分彆書寫不同階段影像發展的狀況。依次為:古代捲,研究攝影史前時代中國古代科學傢在光學和化學方麵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攝影術誕生並傳入中國後,外國在華攝影師及中國本土攝影師在中國的拍攝活動及所攝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變至清王朝滅亡前這一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1911-1919年,研究*成立至新文化運動這一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運動之後至北伐戰爭這一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1927-1937年,研究北伐勝利至抗日戰爭全麵爆發這一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至抗日戰爭結束這一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戰爭結束後的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影像的發展狀況;第九、十捲,從編年史的角度,分彆梳理瞭1839-1911年、1912-1949年間中國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齣版等。此外,為統一體例,各捲以相同或近似的結構和次序,按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文化背景、影像的總體風貌、影像的技術特徵、影像的構成性特點、影像的傳播場域、影像作者、影像選萃,以及同一時期電影的發展概要,展現齣各個時期的影像史。叢書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獻價值,入選“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國傢重點圖書、音像、電子齣版物齣版規劃。

目錄



主編的話
導 論
章 西風東漸下的影像生態
節 照相技術及照相製版技術的發展
第二節 攝影圖書、文章與攝影推廣
一、杜就田的《新編攝影術》
二、陳翰屏的《攝影術講義》
三、陳公哲的《攝學測光捷徑》
四、陳昭常的《攝影術二十五章》
第三節 報刊上的攝影文學
第四節 民間攝影組織與攝影普及教育
第五節 中國風景攝影
第六節 民主與科學呼聲中攝影藝術的萌芽
小 結

第二章 畫報畫刊與新聞報道攝影的發展
節 畫報畫刊與革命宣傳
一、潘達微與《廣州時事畫報》
二、高奇峰與中華寫真隊和《真相畫報》
三、革命誌士仁人中的攝影人
第二節 辛亥革命前後的時事攝影專輯和時事攝影明信片
一、時事攝影明信片
二、反映辛亥革命的攝影專集
第三節 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攝影報道
第四節 全紹清的西藏全景記錄
小 結

第三章 照相館—肖像與新聞紀實攝影的閤流
節 照相館業的繁榮
一、上海的照相館
二、北京的照相館
三、天津的照相館
四、照相館的競爭與特色服務
第二節 留影寫真與名人肖像
第三節 照相與消遣娛樂
第四節 從名伶名花到閨秀名媛
第五節 時事新聞與社會紀實
小 結

第四章 政體更迭與黨派紛爭—影像中的曆史記憶
節 開國總統孫中山與“讓位於袁”
第二節 陶成章被刺與革命黨內的紛爭
第三節 宋教仁遇刺與民國初年政治亂象
第四節 君主政體與民主政體的較量
第五節 軍閥混戰與南北對峙
小 結

第五章 山重水復、新舊一體—影像中的新世晨光
節 近代都市文明的引入和商業社會的形成
第二節 城市交通的發展
一、人力車與自行車
二、電車與汽車
三、航運與輪船
四、鐵路與火車
五、航空與飛機
第三節 近代工業的興起
第四節 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
一、服飾冠履
二、飲食習慣
三、城市住宅的西化
四、婚喪嫁娶
五、休閑娛樂
小 結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中國影像史(第四捲):1911-1919 曆史的轉摺與光影的初探 本書聚焦於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十年——自辛亥革命推翻帝製至五四新文化運動風起雲湧的1911年至1919年。這是一個充滿劇變、探索與陣痛的時代,舊王朝的終結與共和政體的艱難建立交織,西方思潮的湧入與本土文化的重塑並行。影像,作為新興的記錄與傳播媒介,在此期間扮演瞭日益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曆史的旁觀者,更是塑造新國民想象和記錄時代脈搏的有力工具。 本捲深入剖析瞭這一特定曆史時期,中國影像文化所經曆的復雜發展軌跡,其內容涵蓋瞭新聞紀錄、電影製作、幻燈片放映以及攝影技術的本土化進程等多個維度。我們緻力於描繪一幅詳盡的圖像,展現在政治動蕩與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國影像生産者如何應對新技術、新需求,以及他們如何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構建起初步的“中國製造”的影像敘事。 --- 第一部分:革命的剪影與共和的初期敘事(1911-1914) 辛亥革命是這一時期最重大的曆史事件,它對影像內容生産産生瞭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1. 革命影像的生成與傳播: 本部分首先考察瞭武昌起義及隨後各省響應的影像記錄。這些記錄大多由外國記者或少數進步的中國攝影師匆忙捕捉。我們將探討這些早期“新聞片”的特點:其突發性、局限性以及如何在國內外報紙和影戲院中被剪輯、重組和傳播,以服務於不同的政治目的——無論是宣傳共和的勝利,還是記錄戰亂的殘酷。我們特彆關注那些失傳或僅存片段的影像,通過文字資料重建其可能的樣貌和敘事重心。 2. 帝製覆滅與民國肇建的視覺符號: 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袁世凱的崛起,直至中華民國形態的初步確立,都伴隨著一套新的視覺符號體係的建立。本捲細緻梳理瞭這一時期官方和民間大量使用的攝影作品和幻燈片。例如,新式軍裝、共和旗幟、議會場景、以及對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領袖的肖像崇拜是如何通過影像被固化和推廣的。這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政治美學的建構過程。 3. 電影製片業的早期嘗試與外資主導: 雖然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尚未到來,但在這一時期,初步的電影製作活動已經齣現。本部分分析瞭少數早期中國影戲公司的成立背景,他們主要集中於上海等通商口岸。然而,市場的主導權仍然牢牢掌握在外資(如美國、英國、日本)手中。我們將對比分析中外電影在題材選擇、技術運用和敘事手法上的差異,例如,外資傾嚮於拍攝異域風情的“中國奇觀”,而本土製作者則開始嘗試改編傳統戲劇或反映都市生活。 --- 第二部分:袁世凱時代的影像景觀與社會風貌(1914-1916) 洪憲帝製時期的影像記錄,為我們理解中國精英階層的權力焦慮與社會觀念的停滯提供瞭獨特的視角。 1. 帝製復闢的“影像宣傳”: 袁世凱復闢帝製的短暫嘗試,是影像技術被國傢權力直接利用的一個典型案例。本部分重點研究瞭為宣傳“洪憲盛世”而拍攝的官方記錄片和攝影集。這些影像試圖營造一種盛世景象,但在曆史的尺度下,它們顯得尤為倉促和虛假。我們分析瞭這些影像的構圖、主題選擇(如祭天、閱兵),以及它們在民間傳播中遭遇的抵製與嘲諷。 2. 傳統戲劇的“上銀幕”: 與政治宣傳形成對照的是,民間影像市場對傳統文化的依戀。京劇、昆麯等舞颱藝術的“上銀幕”現象在這一時期變得普遍。本捲詳細考察瞭這些早期戲麯片(包括“存像片”和“舞颱實錄”)的拍攝技術挑戰,以及它們在保護和固化傳統錶演形態方麵的重要意義。它們是連接舊文化與新媒介的橋梁。 3. 通商口岸的都市生活攝影: 上海、天津、廣州等地的攝影沙龍和照相館在這一時期蓬勃發展。本部分通過分析大量的商業肖像照、明信片以及城市風光攝影,重構瞭民國初期上層市民和新興資産階級的物質生活與審美趣味。從服飾的變化(如長袍馬褂與西裝的並存),到傢庭場景的布置,這些靜態影像揭示瞭現代性滲透下的社會階層變動。 --- 第三部分:軍閥混戰與影像的碎片化(1917-1919) 護法運動的興起、軍閥割據的加劇,使得影像記錄開始趨嚮於更具地方色彩和衝突性。 1. 戰亂前綫的“紀實”與“娛樂”: 隨著中央權力的衰弱,不同派係的軍閥開始利用影像(特彆是新聞片)來鞏固其區域統治或貶低對手。本捲探討瞭這一時期影像內容的軍事化趨勢,包括對軍事演習、戰地視察的記錄,以及對地方衝突的報道。這些報道往往帶有強烈的傾嚮性,反映瞭“誰控製瞭鏡頭,誰就控製瞭敘事權”的現實。 2. 幻燈片的公共教育功能: 在識字率普遍低下的民國初期,幻燈片(Magic Lantern Slides)依然是重要的視覺傳播工具。本部分研究瞭新式教育機構、地方士紳以及外國傳教團體如何利用幻燈片進行知識普及、道德教化和衛生宣傳。這些幻燈片的主題廣泛,從地理知識、科學原理到曆史故事,它們代錶瞭一種自上而下的、帶有啓濛色彩的視覺乾預。 3. 五四前夜:新思潮的萌芽與影像的沉默: 盡管1919年的五四運動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高潮,但本捲強調,在影像領域,這一時期的變革是醞釀而非爆發。相較於文學和學術領域,電影和攝影藝術仍處於相對保守的狀態。然而,我們觀察到少數知識分子開始反思影像的意義,探討其在傳播白話文、批判舊道德方麵的潛力,為下一個十年(1920年代)中國電影的巨大飛躍埋下瞭思想的伏筆。 --- 結語:影像作為曆史的側影 《中國影像史(第四捲):1911-1919》不僅僅是對早期電影和攝影作品的梳理,更是對一個轉型期社會心理、權力結構和文化認同建構過程的視覺考察。在風雨飄搖的十年間,影像技術本身在中國經曆瞭學習、模仿、適應和初步本土化的艱難曆程。它記錄瞭帝製的崩塌、共和的摸索,也反映瞭精英與大眾在視覺文化上的分歧與融閤。通過對這些珍貴的光影遺存的細緻梳理,本書力圖還原一個立體的、充滿矛盾與活力的民國初年。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中國影像史》第四捲,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分量感和厚重感。封麵設計簡約大氣,但卻透露齣一種曆史的沉澱感。打開之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係列精選的影像,每一個都經過瞭細緻的考證和清晰的印刷。我對於1911-1919這個時期特彆感興趣,因為這是中國從帝製走嚮共和的關鍵時期,也是各種思潮激烈碰撞的年代。書中收錄的影像,從辛亥革命的宏大敘事,到民生凋敝的真實寫照,再到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都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這段曆史。尤其是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的影像解讀,讓我對當時的情況有瞭更深入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圖冊,更像是一部用影像講述的曆史教科書,引人深思。

評分

這次入手的是中國影像史係列中的第四捲,聚焦的是1911-1919這段特殊的年份。拿到書的時候,被厚實的裝幀和精美的印刷驚喜到瞭。書頁泛著淡淡的紙張香,翻開來,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就讓人心生敬畏。我一直對民國初年的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個風雲變幻、新舊交替的時代,總覺得隱藏著無數值得挖掘的故事。而影像,作為那個時代最直接的見證,其價值不言而喻。我尤其好奇,在這動蕩的十年裏,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用鏡頭記錄下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的。是滿目瘡痍的戰場,還是初具規模的近代化都市?是西學東漸帶來的新風尚,還是傳統文化在變革中的掙紮?影像史就像一把鑰匙,能打開我們想象中的那個時代,讓那些塵封的記憶重新鮮活起來。這次的“滿28包郵”活動也確實讓人心動,能夠以如此優惠的價格入手這樣一本內容詳實、製作精良的圖書,感到非常幸運。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即使不看內容,擺在書架上也足夠賞心悅目。紙張的質感非常棒,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沒得說,那些泛黃的老照片經過精心修復,細節清晰可見,仿佛穿越時空隧道,讓人感受到曆史的溫度。我特彆喜歡書中的一些細節處理,比如目錄頁的設計,每一頁都充滿瞭那個時代的復古韻味。章節的劃分也十分閤理,從政治變革到社會生活,再到文化藝術,全方位地展現瞭1911-1919這十年間的中國。其中,關於民國初年城市麵貌的影像,更是讓我大開眼界。那些逐漸興起的近代化建築,繁忙的街市,以及人們穿著西式服裝與傳統服飾交織的景象,都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活力與變革的時代圖景。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近代史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影像資料是瞭解曆史最直觀、最生動的方式。這次入手《中國影像史(第四捲):1911-1919》,簡直是挖到寶瞭!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堆砌老照片,更像是用影像構建瞭一個鮮活的曆史舞颱。書中的圖片質量極高,許多我之前隻在模糊的資料中見過的場景,在這裏都得到瞭清晰而完整的呈現。我尤其關注那些反映普通人生活的影像,比如集市上的小販、學校裏的學生、工廠裏的工人等等,這些視角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更真實的肌理,而非僅僅是宏大的曆史敘事。通過這些影像,我仿佛能聽到當時的喧囂,聞到空氣中的味道,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

評分

從扉頁的設計到章節的編排,都能感受到編輯團隊的用心。我迫不及待地翻到瞭幾張熟悉的辛亥革命時期的老照片,比如武昌起義的場景,以及一些當時名人的肖像。但這次的影像史給我帶來瞭遠超預期的細節。它不僅僅是羅列照片,更重要的是對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進行瞭深入的考據和梳理。比如,一張關於袁世凱就任總統的影像,書中不僅僅給齣瞭照片,還詳細介紹瞭當時的儀式流程、齣席人物的身份背景,甚至連當時人們的反應都有所提及。這種細緻入微的解讀,讓我感覺自己像是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親眼目睹瞭曆史的發生。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每一張老照片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都承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與曆史對話,與那些曾經鮮活過的生命産生共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