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川诗集注/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樊川诗集注/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杜牧 编
图书标签:
  • 诗歌
  • 古典文学
  • 中国文学
  • 唐诗
  • 宋诗
  • 樊川
  • 文学
  • 注译
  • 文化
  •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
ISBN:9787532525201
商品编码:29966934333
开本:32
出版时间:197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樊川诗集注/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 作者:(唐)杜牧
  • 定价:30
  • 出版社:上海古籍
  • ISBN号:978753252520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1978-05-01
  • 印刷时间:2007-10-01
  • 版次:1
  • 印次:4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42
  • 字数:254千字

编辑推荐语

杜牧与当时的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清人冯集梧的《樊川诗集注》是杜牧诗集的较好注本,凡是诗中出现的名物、舆地、典故、难解的字与词语,以及有关唐朝的典章制度,全都一一详加注释,间也征引唐朝史事,以便读者寻绎诗歌本事。

目录

杜樊川集注序
樊川诗注自序
樊川文集序
旧唐书本传
唐书本传
樊川诗集
樊川诗补遗
樊川别集序
樊川别集
樊川外集
樊川集遗收诗补录
杜牧卒年考
杜牧诗评述编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樊川诗集注》 编著者: [此处应填写原作者姓名,例如:杜牧] 注释者: [此处应填写注释者姓名,例如:若干位知名学者] 出版背景与价值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旨在汇集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瑰宝,以精良的注释、严谨的校订和精美的装帧,呈现给广大读者,使经典得以传承,文化得以发扬。《樊川诗集注》作为丛书中的重要一员,聚焦于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牧的诗歌创作。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以其俊朗的文风、豪迈的气魄和深刻的思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诗歌,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唐诗的星空中,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本书的出版,旨在通过深入细致的注释,全面解读杜牧的诗歌艺术,揭示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樊川诗集》的系统梳理与注解,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杜牧这位“小杜”的艺术成就,体会其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盛唐诗风的余韵与转折,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 作者简介:杜牧与“小杜”的传奇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杜佑曾任宰相,父亲杜从律也曾任御史中丞,家世显赫。然而,杜牧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他才华横溢,年少成名,曾被誉为“杜甫之后,一人而已”。他的诗歌风格豪迈奔放,清新俊逸,以咏史、感怀、写景、送别等题材最为擅长,尤以咏史诗名震诗坛,如《泊秦淮》、《赤壁》、《江南春》等,成为千古绝唱。 杜牧的诗歌,既有李白的飘逸浪漫,又有杜甫的沉郁顿挫,更重要的是,他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被称为“小杜”体。这种风格以其明快流畅的语言、清丽脱俗的意象、曲折跌宕的情感,以及深刻的现实关怀而著称。他善于将历史事件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以小见大,寓意深刻。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其《阿房宫赋》、《上李德裕书》等作品,文采斐然,思想深刻,展现了他雄辩的才华和批判精神。 本书的注释者们,本着对杜牧诗歌艺术的敬畏与热爱,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对《樊川诗集》中的每一首诗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解读。他们不仅关注诗歌的字词句的训诂,更深入挖掘其典故的出处、历史的背景、作者的情感,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通过这些注释,读者将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与杜牧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他笔下的世界,理解他诗歌的精髓。 《樊川诗集注》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了杜牧的绝大部分诗歌作品,并附有详尽的注释。注释力求全面、准确、深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字词解释: 对诗歌中生僻字、多义字、古今异义词进行详细解释,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2. 典故出处: 追溯诗歌中涉及的典故、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并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 3. 用典分析: 深入分析杜牧用典的匠心,揭示其在诗歌中运用典故所起到的烘托情感、增强意境、深化主题的作用。 4. 艺术手法: 剖析杜牧在诗歌创作中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用韵等,并分析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诗歌的整体意境和情感表达。 5. 诗意解读: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和诗歌的内在逻辑,对诗歌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揭示诗歌的思想内涵、情感寄托和艺术价值。 6. 版本考证: 在必要的情况下,对不同版本的诗歌进行比对,指出其差异,并说明选择何种版本进行注释的理由,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 7. 流派归属与影响: 分析杜牧诗歌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的具体影响,例如,他对晚唐诗风的革新作用,以及对宋代词风的启示等。 本书的阅读价值 深入理解杜牧的诗歌艺术: 通过详尽的注释,读者将不再被字词和典故所困扰,能够更专注于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体会杜牧诗歌的豪迈、清丽、深刻与洒脱。 领略盛唐诗风的余韵与转折: 杜牧的诗歌创作正值盛唐诗风逐渐走向衰落,晚唐诗风初露端倪的时期。通过阅读《樊川诗集》,读者可以感受到盛唐诗歌的辉煌余韵,也能体察到晚唐诗风的某些萌芽,理解唐诗演变的脉络。 学习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本书的注释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诗歌鉴赏指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如何理解古诗、分析诗歌、欣赏诗歌。 丰富文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 杜牧的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美学等知识,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拓宽视野,提升文化修养。 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宗旨在于普及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樊川诗集注》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精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隽永的意境,定能让读者沉醉其中,深刻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无穷魅力。 编纂特色 本书的编纂,力求在学术性与普及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注释力求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避免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排版清晰,字体适中,便于阅读。同时,本书在装帧设计上也力求体现古典之美,让读者在阅读内容的同时,也能获得美的享受。 结语 《樊川诗集注》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杜牧诗歌的注释书,更是一扇通往盛唐精神世界的大门。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与杜牧这位伟大的诗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更多读者了解杜牧,喜爱杜牧,从而进一步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文学研究者、诗歌爱好者,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深刻的启迪。让我们一同走进樊川的世界,感受那份不朽的诗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的小册子。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过多渲染竹林七贤的洒脱不羁,而是聚焦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政治高压下,如何构建起一套自我精神庇护所的过程。作者深入剖析了玄学清谈背后的焦虑,那种对名教(儒家传统伦理)的反思与挣扎,以及他们试图在“自然”与“人伦”之间寻找平衡点的努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书中对个体自由意志与社会责任之间张力的探讨所触动。那些关于服饰的描述、饮酒的仪式,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抵抗僵化礼教的隐晦符号。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清雅的疏离感,就像隔着一层薄纱在看那个时代的风景,既保持了距离感,又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考,对于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内核,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

评分

我最近刚开始接触古典诗词的深度解读,手边正好有一本侧重于意象分析的文集,专门剖析了唐宋时期一些著名篇章中“月亮”和“流水”这两个核心符号的演变。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字面解释,而是追溯了这些意象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载的文化心理重量。比如,在盛唐的诗歌里,“月”常是边塞气象或高远理想的象征;而到了中晚唐,它更多地被赋予了怀人感伤的底色。作者的论证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旁证,从当时的社会风俗、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困境等多个角度进行交叉印证,逻辑链条清晰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收获颇丰。对于我这样需要系统性知识支撑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带有学术深度的解读,远比泛泛而谈的赏析来得受用,它提供了一套理解古典审美体系的底层逻辑框架。

评分

这本诗集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对于我这种喜欢在字里行间捕捉历史温度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宝藏。诗人们在描绘山川景物时,那份细腻与深情,仿佛能将读者瞬间拉回到那个特定的时空。举个例子,有一首写到秋日登高,那种“万里悲秋常作客”的萧瑟感,不是简单地堆砌辞藻,而是通过对光影、风声的精准捕捉,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孤独,让人不禁思考起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读起来,仿佛能与古人隔空对饮,分享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人世的感怀。而且,这些诗作的韵律感极强,即便是初读,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偶尔还会不自觉地跟着轻声吟诵。这种将哲思、情感与美学完美融合的表达方式,无疑是古典文学的精髓所在,让人在沉浸于文字之美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与启迪。那些看似寻常的意象,经过诗人的锤炼,都焕发出了不一样的生命力,值得反复揣摩。

评分

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宋代笔记小说的选集,里面的篇目五花八门,既有奇谈怪论,也有关于市井生活的生动白描。这些小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最吸引我的是作者记录的那种“烟火气”。比如,对于一个开茶肆的老板,他不仅记录了老板的精明算计,还详细描绘了他在特定时辰如何招呼熟客、如何与同行周旋的细微动作,甚至连他喝茶时特有的咂嘴声都被捕捉到了。这使得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扁平符号,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市井之中。通过这些零散的片段,我仿佛能闻到宋代街巷里的气味,感受到那种复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世俗日常。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肌理下那些被忽略的、却至关重要的民间生活侧面,这种鲜活感是宏大叙事难以企及的。

评分

手头上的这部明代戏曲理论专著,内容涉及颇深,特别是它对“科白规范”和“声腔板式”的论述,简直是为专业研究者量身定做的宝典。作者以极其严谨的学术语言,将不同流派在舞台表演中的细节处理进行了梳理和对比,比如对某一特定腔调在苏杭两地的微妙发音差异,都有详尽的记录和分析。坦白说,对于非戏曲专业的读者来说,初期阅读门槛稍高,许多术语需要反复查阅。然而,一旦跨过这个初级的障碍,便能体会到古人在艺术创作上追求的极致与匠心。它展示了一种对工艺的近乎偏执的打磨过程,如何将一出简单的故事,通过精密的声、身、手、眼配合,提升到可以震撼人心的艺术高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还原了艺术创作现场的复杂性,让人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了更具体、更可感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