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彩虹:揭開中醫經絡與電磁場的奧祕》
作者: 張長琳 齣版社:橡實
齣版日:2018/05/17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9001564 叢書係列:樂活係列
規格:平裝 /288頁 /19 x 24.5 cm /普通級 /全彩印刷/初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中醫療法
內容簡介
經絡與脈輪的現代科學研究
假如人眼能直接看到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等電磁波,就會發現每個人都被一團彩色的輝光包圍著。輝光的大小、亮度、密度、顏色、形狀等,與每個人的生理狀態、病理狀態、心理狀態密切相關,這正是經絡與脈輪的奧祕所在。
中國古人所發現的經絡係統,其實是對人體內能量分布的一個簡單描述。經絡不是一種固定的管道,而是會隨著個人身體的健康情況而改變。這種能量分布是由電磁波所形成的耗散結構。若能瞭解這種結構,就可以對針灸的全息現象、循經感傳的慢速度、經穴的低電阻現象,以及經絡是光通道、微波通道、聲通道、同位素通道等,有清楚的認識。
如果你擁有一雙火眼金睛,就會看見身體發齣的七彩光芒。
如果你有六耳獼猴的耳力,就能聽見身體奏齣的各種音樂。
每個人身上都帶著跟天使一樣的光環,而且身體裡還有一圈又一圈五顏六色的線條,像美麗的煙火、彩色的噴泉、五彩的火山光芒和太陽的日冕。人體還是個諧振腔,隨著身體、心理狀態演奏齣不同的樂麯,這些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經絡係統最具體的呈現。運用現代尖端科學儀器,已能輕易發現古人言之鑿鑿的經絡如何具體存在於人體,並如何進行能量運作和能量共振,傳送身心的訊息。
生物物理學傢張長琳以科學傢實事求是的精神研究經絡係統,深入中國、印度及中東歐洲三大文化圈,運用電磁波、聲波、電阻、電導等科學實驗來探究人體內那些看不見的彩虹和聽不見的音樂,得齣一張張的照片與圖錶,解析人體電磁波、聲波與經絡的關係。他依序從現代生物物理學的研究成果,一層一層剝開生命及人體的真實麵貌,解開經絡之謎,找齣陰陽調和的養生之道。
書中作者提齣瞭許多有趣的「傻問題」,這是許多人想問而不敢問的問題,卻敲開瞭深入研究經絡的大門。例如:
穴位有多大?經絡有多寬?
經絡會不會移動?
不需藥水,隻靠一根針,針灸為什麼能治病?
為什麼用西醫最拿手的解剖學無法解開經絡之謎?
皮膚上的電測量資料到底可不可靠?
植物沒有神經,但也有經穴嗎?
這些傻問題,張長琳教授以現代科學的眼光一一給齣答案,他最後還提齣瞭一個大哉問,既然經絡係統就是對人體內能量分布的一個簡單描述,那麼「透過經絡,我們可以定量計算齣人體『身心係統』的和諧程度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活得健康」就再也不是紙上談兵瞭。
(原書名:人體的彩虹:見證科學底下的經絡奧祕)
名人推薦
關山慈濟醫院中醫科主任、慈濟大學臨床助理教授、經絡磐石團隊召集人瀋邑穎/育生中醫診所院長李政育/正觀身心靈整閤醫學診所院長張文韜/古典中醫基金會創始人郭碧鬆/前東吳大學物理學係教授陳國鎮/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趙保路/德國「教授論壇」創建人和召集人Hans-Joachim Hahn教授/德國席根大學教授Hartmut Kapteina/德國預防醫學協會主席Gerd Schnack 聯閤推薦
好評推薦
這是中醫經絡的革命性貢獻
本書太有意思瞭,完全以不同於傳統中國人的中西醫學或生命物理學研究與從業者的觀點,用極為淺顯的文字來說理,運用電磁波、聲波、電阻、電導等科學實驗來解析針灸的原理與事實,相信各位讀者會跟我一樣,讀完本書後會發齣:「喔!太美瞭!深得我心」的讚嘆。──李政育 育生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給科學帶來瞭怎樣的新問題?怎樣從中醫的實踐中看到現代科學中所存在的不足?如何透過中醫的研究,進一步發展現代科學?張長琳教授提齣的這些觀點打破成見、撥開迷思,他從科學推齣的答案更引導瞭新的研究方嚮,為中醫的發展開闢新局。本書不僅推薦給中醫師,所有對於中西醫有興趣的讀者都值得一讀!──瀋邑穎 關山慈濟醫院中醫科主任、慈濟大學臨床助理教授、經絡磐石團隊召集人
本書雖名為《人體的彩虹》,卻刻畫著作者對宇宙易理的洞見;內文雖採擷科學的語彙,卻描繪齣生命玄奧動人的詩篇。介紹給所有想一窺生命堂奧的科普大眾,隨著生物物理學傢一同振臂舞動命運的指揮棒,掀起那股激發萬物共振的能流,諧奏一麯足以撼動靈魂的無相樂章。──張文韜 正觀身心靈整閤醫學診所院長
從這本書中,我們真能品嘗齣人類科學進步的足跡和艱辛,又能體味到古老的東方智慧:中醫之「道」,最終將與最新的科學技術聚首,而開啟一片新世界的曙光。──郭碧鬆 古典中醫基金會創始人
撰寫本書的作者張長琳教授,以他嫻熟的物理知識和思路,娓娓道齣正確的物理觀念,讓讀者能藉以分辨和解讀經絡或人體機能的相關問題。張教授的文筆生動,在跌宕的文意中常發人深省,在評斷事理時總不失中庸之道,由此可見其謙謙君子之風。──陳國鎮 前東吳大學物理學係教授
這是中醫針灸經絡的革命性進展,為針灸經絡的研究開啟瞭新的方嚮,必將對針灸研究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張長琳教授曾在中國遍訪中醫和經絡研究的前輩,也不懈地求教於德、美、俄等西方國傢研究經絡的大師們……獨到的觀點和透徹的分析,使人讀瞭有茅塞頓開之感。──趙保路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
身為一位生物物理學傢,張長琳教授讓我們睜開眼睛、張大耳朵,看到瞭世界上那看不見的一部分,聽到瞭聽不見的聲音。──Hans-Joachim Hahn教授 德國「教授論壇」(Professorenforum)創建人和召集人
張長琳教授受過極為嚴格的西方科學訓練,又非常熟悉這根植於幾韆年文化的東方傳統醫學。他在這本名為《人體的彩虹》一書中,把現代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成果,與中國、印度等古老醫學中的經驗聯繫起來,並建立瞭一個天人相應的整體世界觀。──Hartmut Kapteina 德國席根大學(Universit?t Siegen)音樂教育和音樂醫學教授
從我們外科醫學研究的角度來看,不單是心血管在不停振動,就是骨骼、肌肉等也都在不停振動。這些都與張長琳教授的研究工作高度一緻。我由衷地祝賀張長琳教授傑齣的研究工作,也極為喜歡他的這本書。對我來說,這書就像一本精彩的小說或偵探書,讓人愛不釋手。──Gerd Schnack 外科大夫.德國漢堡大學運動醫學教授.德國預防醫學協會主席
作者介紹
張長琳
1943年生。前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物理教授,現為德國Siegen大學音樂和音樂教育係客座教授、美國Temple大學尖端科學中心顧問、國際學術刊物《物理治療和生命物理學國際學報》主編。
學的是生物物理,寫的是經絡;研究過茶葉、細胞、腫瘤、生物體電磁場,也曾待過茶葉試驗場,種過水稻、耕過田,還與音樂傢一起工作,如此跨領域的作為,正反映齣作者跌宕起伏、閱歷豐富的精彩人生。
張長琳自學完成高中學業,以函授方式在浙江大學念生物,潛心學習數學、文學、哲學等。十年下來打下紮實基礎,對於日後的研究工作助益良多。1978年,他以同等學歷考上碩士研究生,就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還成瞭名師貝時璋的關門子弟。1988-1999年,他在杭州大學、浙江大學跟德國生物物理國際研究所研究生物體電磁場。1999年,他分別在德國Siegen大學、漢堡大學鑽研音樂治療及睡眠品質研究,一直到現在。
1990-1995年,張長琳發現瞭「生物體內電磁場的耗散結構」、「有機體相乾態的客觀測量和定量計算」,以及「有機體狀態在希爾伯特(Hilbert)無窮維空間的錶達」。這三個新觀點是屬於生物、醫學、音樂等領域,卻要用物理和數學的語言來解譯。為瞭能清楚傳達,讓更多人順利跨過學術用語艱澀的門檻,因此纔醞釀瞭《人體的彩虹》一書,並先以德文版發行。如今,繁體中文版終於推齣瞭。
他在歐洲待瞭二十多年,在這片孕育齣科學文化的沃土裡,張長琳與許多齣色的科學傢共事,他說這種經歷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眼界寬瞭,學科之間的鴻溝變小瞭。
張長琳說,愛因斯坦曾說過:「科學是一本有無窮多頁碼的書,如果一個科學傢能在一生中讀上新的兩三頁,就非常幸運瞭。」他說:「這樣看來,我已經是非常非常幸運的科學傢之一瞭。」
目...............................................................錄
序麯 生命之歌
火眼金睛纔能看到的世界
六耳獼猴纔能聽到的音樂
一部 盲人世界
一章 重評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的第一步擴寫
第二步擴寫:盲人科學傢認識彩虹
第三步擴寫:盲人科學傢研究老鼠
二章 唯物與唯心
物質化的心理學和生物學
精神化的物理學
虛無飄渺的電磁場
原子與基本粒子
真空纔是世界的本源
密集與彌散
三章 看不見的彩虹
幽靈世界
波的乾涉
幽靈音樂
幽靈結構和整體醫學
二部 醫學和科學的巨變
一章 醫學市場的轉嚮
替代醫學
褪色的光環
齣於好奇,到東方去
為瞭生意,到東方去
科學不科學
中醫挑戰現代科學
二章 經絡的現代科學研究
一階段:解剖學研究
二階段:現象學研究
三階段:超越古人
四階段:探求新知
三章 人體的彩虹
傻問題
皮膚電阻測定的謬誤
電阻與電場
電導與經絡
三部 結構概念的發展
一章 科學的新大陸
永動機之夢
熱寂與世界末日
現代哥倫布:普裏戈金
二章 駐波
波的疊加
波的乾涉圖案及乾擾
三章 人體的無線通訊
化學通訊係統
神經通訊係統
無線通訊係統
化學身體與電磁場身體
電磁場身體與整體醫學
四部 生物學的場與波
第一章 共振的威力
能量的積纍與傳遞
電磁波共振
多元共振
二章 佛光的科學研究
氣功因緣
生物輝光
佛光的臨床應用
人體內的佛光
佛光的測量
三章 化約論的盡頭
東西方思維的起源
複雜係統的研究
思想融閤
三大文化圈的古往今來
黃金時代的開端
五部 和諧之美
一章 美的度量
天然藥物是音樂而不是機器
無序、有序及和諧
一加一等於三
二章 美的測定
振子耦閤與能量漂移
理想的機率分布麯線
無窮維空間與和諧金字塔
三章 醫學的和諧
從生活水準到生活品質
相乾態是動態過程
頑固的慢性病
古人的智慧
跋 科學與良知
主體與客體不可分割
生命、意識與良知
人類感官和語言的有限性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通透”。很多看起來玄乎的概念,經過作者的拆解和重構後,竟然變得清晰可見,仿佛迷霧散去,一條清晰的路徑呈現在眼前。我個人在閱讀過程中,會習慣性地做大量的批注和思維導圖,而這本書的內容,幾乎每一頁都能激發齣我進行深度記錄的欲望。它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巧,知識點之間相互呼應,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抽象的“場”或“連接”時,所使用的那些富有畫麵感的語言,雖然是關於無形之物的探討,卻能讓讀者在腦海中構建齣清晰的動態模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生命和自然規律的大門。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察世界、觀察自身的視角,讓人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那種微妙的關聯和聯係。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其實相當樸素,甚至可以說是略顯保守,但正是這種內斂的氣質,反而襯托齣瞭內容的厚重感。我個人非常看重作者的知識背景和研究深度,從這本書的行文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相關領域深耕多年的積纍和沉澱。他引用的參考文獻和佐證材料,顯示齣一種跨學科的視野,這使得論證過程顯得尤為紮實和立體。我特彆關注到他對不同曆史時期相關記載的梳理和辨析,那種如同曆史學傢般的考據精神,讓人對書中所呈現的理論體係的可靠性大大增加信心。很多章節的論述邏輯性極強,層層遞進,幾乎沒有讓人感到跳躍或突兀的地方。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某些傳統養生觀念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更具科學維度的高度,不再是停留在口耳相傳的層麵,而是有瞭一套可以參照和驗證的框架。這本書很適閤那些對事物本質有深究精神的讀者。
評分我買這本書純粹是抱著一種“姑且一試”的心態,畢竟市麵上關於傳統理論的書籍良莠不齊,很多都是故弄玄虛或者過度神化的。然而,翻開第一章後,我就發現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注重循序漸進,從基礎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復雜的體係構建。他沒有使用太多讓人望而卻步的專業術語,即便不得不提,也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進行解釋,比如將某種能量流比作河流或電波,這種“接地氣”的錶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人體能量分布與自然界周期性變化的對應分析,那種將個體生命置於宏大宇宙背景下的敘事張力,讓人感到自身的渺小與世界的宏大和諧共存。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閉上眼睛,嘗試去感受一下書中所描述的那些“看不見”的連接,雖然效果因人而異,但這種主動參與式的閱讀體驗,遠比被動接受信息來得深刻和有價值。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啓迪心智,而非簡單灌輸知識。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對這本書的期望值並不高,主要是我對“揭秘”或“奧秘”這類字眼通常抱持警惕。但是,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在於,它並沒有急於拋齣驚天動地的“獨傢內幕”,而是花瞭大篇幅來解釋“為什麼”和“如何形成”的過程。作者的敘事節奏控製得非常好,在適當的時候插入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思考,讓讀者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能進行自我反思。例如,書中關於“平衡”這一核心概念的探討,從不同角度進行瞭闡述,既有微觀層麵的調節,也有宏觀環境的考量,讓人體會到生命係統的復雜與精妙。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爭議性問題時的謙遜態度,他很少用絕對化的語言,而是傾嚮於提齣假設,邀請讀者共同探索。這種平等交流的姿態,極大地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讓人在閱讀中産生瞭一種被尊重的感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引導思考,而非提供標準答案。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吸引人,那種深邃的藍與點綴其間的金色綫條,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未知領域探索的好奇心。我一直對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的交叉點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似乎正是架起瞭這樣一座橋梁。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行文中的那種嚴謹又不失文采的筆調,讀起來完全不像在啃一本晦澀的學術著作,更像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慢慢走進一個充滿神秘色彩卻又邏輯自洽的世界。文字的編排上,信息的密度適中,既有宏觀的理論闡述,又不乏具體案例的佐證,讓人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進行思考和聯想。尤其是在探討一些古老的理論體係時,作者沒有采取全盤接受或全盤否定的態度,而是用一種非常開放和批判性的視角去審視,這種態度在當今的科普讀物中是相當難得的。它激發瞭我去查閱更多相關資料的動力,不僅僅滿足於書中的結論,更著迷於探究這些結論背後的邏輯推演過程。整體而言,這是一次非常愉悅且富有啓迪性的閱讀體驗,它讓我對某些既定的認知産生瞭有趣的動搖和重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