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学通论/跟大师学国学 精装版

词学通论/跟大师学国学 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梅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词学
  • 通论
  • 精装
  • 文化
  • 教育
  • 语言文字
  • 传统文化
  • 文学
  • 大师讲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8131
商品编码:2999373902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词学通论/跟大师学国学 精装版

定价:25.00元

作者:吴梅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01118131

字数:

页码:18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词学通论》是一代词曲大师吴梅先生介绍词学基本知识及词学发展史的经典作品。吴梅先生系统地介绍了词与音乐的关系、词的作法以及历代代表性词人词作,并对唐五代至清季词学的源流传承和诸大家词作的利病得失做了精当的点评。

目录


章 绪论
第二章 论平仄四声
第三章 论韵
第四章 论音律
第五章 作法
第六章 概论一唐五代
第七章 概论二两宋
第八章 概论三金元
第九章 概论四明清

作者介绍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戏曲理论家、诗词曲作家、教育家。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教授。吴梅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和教学。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另有大量的诗词曲创作。培养了众多弟子,其中多数成为了词曲领域的学者。

文摘


第二章 论平仄四声
  平仄一道,童孺亦知之,惟四声略难,阴阳声则尤难耳。词之为道,本合长短句而成,一切平仄,宜各依本调成式。五季两宋,创造各调,定具深心。盖宫调管色之高下,虽立定程,而字音之开齐撮合,别有妙用。倘宜平而仄,或宜仄而平,非特不协于歌喉,抑且不成为句读。昔人制腔造谱,八音克谐,今虽音理失传,而字格具在,学者但宜依仿旧作,字字恪遵,庶不失此中矩蠖。凡古人成作,读之格格不上口,拗涩不顺者,皆音律妙处。张綖《诗余图谱》,遇拗句即改为顺适,无怪为红友所讥也。拗调涩体,多见清真、梦窗、白石三家。清真词如《瑞龙吟》之“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忆旧游》之“东风竟日吹露桃”,《花犯》之“今年对花太匆匆”;梦窗词如《莺啼序》之“快展旷眼,傍柳系马”,《西子妆》之“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霜花腴》之“病怀强宽,更移画船”;白石词如《满江红》之“正一望、千顷翠澜”,《暗香》之“江国,正寂寂”,《凄凉犯》之“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秋宵吟》之“今夕何夕恨未了”,此等句法,平仄拗口,读且不顺,而欲出辞尔雅,本非易易,顾不得轻易改顺也。虽然,平仄之道,仅止两途,而仄有上去入三种,又不可遇仄而概以三声统填也。一调之中,可以统用者,十之六七,不可统用者,十之三四,须斟酌稳惬,方能下字无疵。于是四声之说起矣。盖一调有一调之风度声响,若上去互易,则调不振起,便有落腔之弊。黄九烟论曲,有“三仄应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之句,填词何独不然如《齐天乐》有四处必须用去上声,清真词“云窗静掩”,“露清夜照书卷”,“凭高眺远”,“但愁斜照敛”是也。此四句中,如“静掩”、“眺远”、“照敛”,万不可用他声,故此词切忌用入韵。虽入可作上,究不相宜。又《梦芙蓉》亦有五处必须用去上声,梦窗词“西风摇步绮”,“应红绡翠冷,霜枕正慵起”,“仙云深路杳,城影蘸流水”是也。“步绮”、“翠冷”、“正起”,“路杳”、“蘸水”,亦万不可用他声,此词亦忌入韵。又《眉妩》亦有三处用去上声,白石词“信马青楼去”,“翠尊共款”,“乱红万点”是也。中如“信马”、“共款”、“万点”,亦不可用他声。至如《兰陵王》之多仄声字,《寿楼春》之多平声字,又当一一遵守,不得混用上去入三声也。此法在词中虽至易晓,但所以必要遵守之理,实由发调。余尝作南曲《集贤宾》,据旧谱首旬云“西风桂子香正幽”,用平平去上平去平,历按各家传作,如《西楼》云“愁魔病鬼朝露捐”,《长生殿》云“秋空夜永碧汉清”,皆守则诚格式。因戏改四声作之云“烽烟古道入懒游”,此“懒”字必须落下,而此处却宜高揭,遂至字顿喉间,方知旧曲中如“博山云袅鸡舌焚,寻常杏花难上头”类,歌时转捩怪异,拗折嗓子也。因曲及词,其理本同。清词名家惟陈实庵、沈闰生、蒋鹿潭能合四声,余皆不合律式。清初诸家如陈迦陵、纳兰容若、曹实庵辈且不足以语此也。盖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大抵两上两去,法所当避,阴阳间用,易动听观方千里和清真词,于用字去上之间,一守成式,可知古人作词之矣。万红友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此语深得倚声三昧。盖三仄之中,入可作平,上界平仄之间,去则独异。且其声由低高,宜缓唱。凡牌名中应用高音者,皆宜用此。如尧章《扬州慢》“过春风十里”,“自胡马窥江去后”,“渐黄昏,清角吹寒”,凡协韵后转折处皆用去声,此首为明显。他如《长亭怨慢》“树若有情时”,“望高城不见”,“是早早归来”,“算空有并刀”,《淡黄柳》之“看尽鹅黄嫩绿”,“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其领头处,无一不用去声者,无他,以发调故也。此意为昔人所未发,红友亦言之不详。
因特著之。

序言



《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辞典》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辞典》是一部集学术性、知识性、鉴赏性与一体的巨著,它以编年体与文学体裁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了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遗产,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了解、学习、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权威性指南。本书旨在揭示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探究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意境深远的精神世界。 本书的编纂历时数载,汇聚了国内外众多资深文学史家、评论家、教授的智慧与心血,力求在内容的准确性、资料的完备性、观点的权威性以及鉴赏的深度上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与情感的文化瑰宝,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提升文学素养、感悟中华文明的必备典籍。 内容构成与特色 《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辞典》的内容覆盖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明清小说戏曲的各个时期,囊括了诗歌、散文、赋、小说、戏曲、词曲等主要的文学体裁。其结构设计精巧,条目编排清晰,方便读者查阅与深入阅读。 全面覆盖,系统梳理: 本书以清晰的编年体框架,首先对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流派、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从《诗经》、《楚辞》的浪漫主义先声,到汉魏六朝的文学演变,唐宋的诗歌巅峰,元明清的散曲小说繁荣,本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宏伟脉络。每一个时期都配有详尽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文学特征的介绍,帮助读者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土壤。 精选名篇,深度鉴赏: 辞典的核心部分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鉴赏。每一篇(或每一类)作品的鉴赏都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作品背景介绍: 详细考证作品的创作年代、作者生平、创作动机、时代背景等,为理解作品奠定基础。 文本解读与分析: 对作品的语言、意象、结构、修辞手法等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其艺术技巧和表达方式。 主题思想阐释: 深入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社会批判或历史反思,解读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艺术价值评价: 从文学史的角度,评价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鉴赏与启迪: 引导读者如何欣赏作品的美感,体会作者的情怀,并从中获得人生智慧与情感共鸣。 体裁分类,特点鲜明: 除了按时代顺序梳理,本书还将文学体裁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进行分类阐述。 诗歌: 涵盖了诗经、乐府、古风、近体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对不同诗歌体裁的格律、韵律、创作特点、意境营造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屈原的骚体、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等不同风格进行了深入剖析。 散文: 包括先秦诸子散文、史传散文、骈文、唐宋古文等。重点分析了《左传》、《史记》的叙事艺术,《论语》、《孟子》的哲思,《古文观止》的典范意义,以及唐宋八大家各自的散文特色。 赋: 详细介绍了赋的起源、发展,以及汉赋、唐宋赋等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特征,如司马相如的铺陈夸饰,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的哲理思考。 小说: 重点梳理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从志怪小说、传奇小说到章回小说。对《搜神记》、《世说新语》的雅趣,唐传奇的浪漫,宋元话本的世情,明清小说(如四大名著)的社会全景和人物塑造进行了深入解读。 戏曲: 梳理了元杂剧、明清传奇等主要戏曲形式,对名家名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等进行了赏析,分析了其唱念做打、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艺术成就。 大师视角,权威解读: 本书汇聚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最顶尖的学者,他们的解读深入浅出,既有严谨的学术功底,又不乏生动的文学色彩。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权威的解读,真正理解作品的精髓,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注释与参考,便捷实用: 辞典的条目中,对于生僻的字词、典故、历史人物、地理名称等,都附有简洁明了的注释,方便读者理解。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为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指明了方向。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辞典》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典文学殿堂的桥梁。 提升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文学特点,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从而显著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深化文化理解: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本书的深入解读,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滋养心灵,启迪智慧: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辞典》精选的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文学瑰宝,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乐,体会人生的悲欢离合,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获得人生的智慧启迪。 学术研究的基石: 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研究者而言,本书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其严谨的考证、详实的资料、权威的观点,能够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借鉴。 全民阅读的向导: 在当下全民阅读的浪潮中,《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辞典》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欣赏古典文学的有效途径。它能够帮助普通读者克服阅读古典文学的障碍,发现其中的乐趣,感受其博大精深。 总结 《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辞典》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以其内容的丰富性、鉴赏的深度性、解读的权威性,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鉴赏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爱好者,无论是学生还是学者,本书都将是您在探索中国古典文学奥秘过程中最忠实、最睿智的伴侣。它将引导您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先贤对话,品味千古风韵,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装帧工艺,确实称得上是匠心之作,体现了出版方对于学术经典的尊重与重视。纸张的质感温润,不易反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也相对较轻,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的工具性、参考性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内文排版疏密得当,引文和正文的区分清晰明确,使得复杂的内容也能保持良好的可读性。更值得称赞的是其索引部分的编排,详尽而准确,极大地提高了资料检索的效率,体现了作者团队在后期制作上的专业素养。我曾尝试在其他版本中寻找类似的详尽度,但鲜有能出其右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将知识的深度和阅读的美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让我坚信,对待严肃的学问,就应该用最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其物质载体,这样的书籍值得被珍藏,并代代相传,因为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对知识传承的敬意。

评分

初次捧读这本厚重的典籍,我便被其深邃的内涵和严谨的结构所深深吸引。作者的学识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仿佛置身于一条浩瀚的知识海洋,而这本书就是那艘载着我们驶向彼岸的坚实船只。它并非那种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的普及读物,而是对所涉猎领域的深刻剖析与系统梳理。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精妙的论证和独到的见解,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奥妙。尤其是一些关于古代文献考辨的部分,逻辑链条清晰,证据确凿,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对于真正有志于钻研该领域,渴望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指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熏陶,引导我们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吸收前人的智慧。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畅快感,感觉自己对这个领域的认识又向上提升了一个层次。这种充实感和满足感,是阅读很多其他书籍时难以体会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精装本的手感和质感都极佳,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将其郑重地收藏起来,作为案头的常备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门道”的方法论,而非仅仅是堆砌“热闹”的知识点。很多市面上的同类读物,总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比喻来吸引眼球,但读完之后总觉得空泛无力,知识点散落不成体系。然而,此书却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严密、自洽的理论框架。这种框架感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的学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作者在阐述核心理论时,往往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文本作为佐证,并且对这些文本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常常能带来“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举例来说,对于一个我过去理解有偏差的经典概念,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代学者的注疏差异,清晰地指出了概念在历史流变中的内涵偏移,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工作,体现了作者对文本的敬畏之心。精装版的装帧设计也十分大气,书页的纸张选择和印刷质量都达到了专业出版的水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份量感,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尊重知识的仪式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与学界泰斗的深度对话,尽管作者本人并未直接开口,但其文字中蕴含的学理力量和批判精神却如洪钟大吕般震撼人心。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不媚俗、不迎合的治学态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追求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能够看到这样一部沉下心来、字斟句酌的作品,实属不易。它没有刻意去迎合初学者的接受习惯,而是直面核心的理论难点,以一种近乎教科书式的严谨态度,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直至其本质显现。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研读其中关于某个特定学派演变的历史脉络梳理,作者不仅梳理了时间线,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批判的内在动力机制。这种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偶尔遇到难以理解之处,我甚至会尝试反过来去思考作者为何会采用这样的论述顺序和论证策略,这种“反向工程”的学习过程,反而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学术抱负。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全程轻松愉悦的“享受”,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阅读它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尤其是在涉及一些专业术语和繁复的理论推导时,不仔细推敲个把小时,很难真正消化吸收。但正是这种“不易得”,才彰显了其价值的所在。它强迫我走出自己舒适的研究区域,去接触那些过去因为畏惧其复杂性而刻意回避的学术难题。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内敛,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情或口号式的语言,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每一个严谨的判断和审慎的措辞之中。我发现,当我在阅读其他相关领域的资料时,这本书中所建立的知识坐标系开始发挥作用,我能迅速将新信息放置在正确的结构中进行比对和评估。这说明它已经成功地在我的认知中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支架。对于那些真正想打下扎实基础、不满足于皮毛之识的求知者而言,这本书是绕不过去的“硬骨头”,值得投入时间去啃噬,去征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