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徘徊的灵魂
定价:39.00元
作者:王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08616087
字数:
页码:19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近几年,不断观察自己,观察企业,观察社会,我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快,社会越来越富裕,产业越来越庞大,我们一路狂奔,似乎停不下来。在狂奔过后的路上,是饱受创伤的自然,迷茫躁动的社会,还有我们自己徘徊的灵魂,都已经跟不上脚步……
王石拜谒圣城耶路撒冷
反思房地产规模+速度发展模式
&nb;
内容提要
《徘徊的灵魂》是王石“灵魂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一部《让灵魂跟上脚步》获得了2008年度中信出版社书奖。王石,一个热爱广阔天地的企业家,也是一个勇于“向前看,向后看”的性情中人。《徘徊的灵魂》是王石和中信出版社继《道路与梦想》《让灵魂跟上脚步》之后的第三次合作。
《徘徊的灵魂》以王石拜谒耶路撒冷为主线,途中王石反思了自己,反思了万科和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探索了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源头。
2008年对于王石,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份,经历了“拐点论”、“捐款门”,也面临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企业的发展困
目录
作者介绍
王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热爱探险运动,曾到达世界七大洲高峰和南北二极点。热心环保和公益事业,推动绿色建筑和住宅产业化研究。现仍在路上。
文摘
拐点论?阴谋论?
2008年11月5日, 万科总部办公室, 携带行囊。
几天前的北京、杭州已经寒意逼人,深圳仍是炎热天气,阳光灿烂,黄桷兰树下,行人短袖T恤……
下午要从香港搭乘飞机前往特拉维夫,参加中城联盟组织的活动。出发之前,在办公室接受香港翡翠台采访。摄像师:“希望能在万科总部大楼多处取景,楼外的喷泉水池、楼内产品体验馆……”噢,看来外形独特的产品体验馆,也吸引了见多识广的香港摄像师。
镜头前。老王回忆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人们形容在这里做生意靠“三皮”,哪“三皮”?
炒地皮,倒纸皮(批文),吹牛皮……
三天内连续接受三家电视媒体采访,都是同样主题:改革开放。一年来,媒体采访老王
会问“拐点论”,现在已经闭口不提,变化耐人寻味。而这种变化,是始于2008年10月左右。
9月初,我入藏攀登希夏邦马峰,关于“拐点论”的争论正热火朝天,万科承受着来自舆论和同行的巨大压力与质疑,并引发了一连串事件。从雪山下来,回到拉萨已经是10月6日,房地产行业为看重的国庆黄金周过了。发现行业的两个变化:1.已经没有人讨论拐点,大家都在谈;2.整个国庆节期间全国同行都在降价,但市场反应平淡,消费者持币观望。见此情形,我知道,将近一年来围绕“拐点论”而来的风波已经过去了。
为什么呢?因为降价已经不是万科的单独行动(当然之前也不是万科一家在降价,但万科的影响力引起了社会更多关注),国庆期间各大发展商都在降价,结果市场反应还是不好,这说明万科之前的降价行为是基于市场趋势变化的理性判断。
此时,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楼市陷入低迷。10月22日,财政部宣布个人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下调到1%,并对个人买卖商品房暂免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同时央行宣布,和普通改善型贷款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7倍,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自2003年以来,中央对房地产行业的总体政策是从紧,利率不断提高,融资门槛不断提高,各种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收紧……原因何在?显然,中央认为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热,房价上涨过快。这一时期的房地产行业,就像刚刚过去的这个火辣辣的夏天(2008年)。这次财政部和央行推出的新政,暂时作用有限,但无疑表明政策走向出现了拐点,中央已经看到经济寒冬来临。
而接下来两天,香港股市的内地房地产股市值跌去40%,验证了一句老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政策很难扭转经济周期和人们的心理预期。
持续了一年的“拐点论”之争明显出现“拐点”,媒体大多肯定万科初的看法和做法,比如《中国经营报》的文章说:“事实再次证明万科是对的。在业内人士还在回味楼市的疯狂时,万科先一步看到危机。”
总结一年来,老王听到对“拐点论”的评价,基本有四种:
1. 老王是胡说八道。初期以这一类看法多。
2. 老王对市场有敏感预见力,判断准确。后期这一类看法较多。
3. 老王的“拐点论”是一场阴谋,目的是打压同行,趁机搞兼并。三四月份的时候,
这种说法甚嚣尘上。
4. 老王的“拐点论”是一场阳谋,经过万科精心策划,目的是扩大万科品牌影响力。
其中有趣的要数第四种说法,来自深圳企业家陈志列的善意揣测。
研祥智能科技董事长陈志列,中国特种计算机行业的创始人之一,计算机专家康继昌教授的高足。十几年间,他的企业在与西门子、GE的激烈竞争中,成长为本行业中国、世界第三(他因此荣膺2008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及创新奖双奖)。近年老王热心于推荐企业家加入在内蒙防治沙漠化的阿拉善组织(SEE),认识了这位的青年企业家。
2008年中,一次私人聚会上,陈志列神秘地问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你觉不觉得老王的‘拐点论’是一场阳谋,经过万科精心策划,目的是扩大万科品牌影响力?”
陈劲松:“不会吧?去年房价飞涨的时候,老王一直感觉不对头,浑身不自在,那种表现不像是假的……”
陈志列:“是阳谋,要不背后有品牌运作高人指点,要不经过万科精心策划,理由:
1.‘拐点论’一出,全国各大媒体转载,全国各大论坛热议,一时间霸占经济地产版面头条,许多网站为此制作专题。你想想,要砸多少广告费才能达到这效果?可老王只不过用一句话……
2. 中央并不乐见房价飞涨,让老百姓居住成本负担过重。老王的说法,符合中央政策精神。
3. 老王的‘拐点论’出来后,万科在珠三角开始降价,随后是长三角。有言论,有行动,配合得步步到位,不是经过精心策划,是什么?
4. 后,市场走势证明‘拐点论’是对的。”
陈志列侃侃而谈,半开玩笑半当真……
无论在国民经济体系中,还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房地产都越来越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拐点论”初只是一家上市公司对市场状况的研判,但却引起广泛关注,很长时间内成为各大媒体、街头巷尾的热点,并衍生出这样那样的阐释,真实的“拐点论”是怎么回事?它是如何产生的?
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呢……
……
【后记】
徘徊的灵魂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认识市场规律,探寻企业未来——这是我身为企业家必须做的功课。功课越做越深,反而要重新思考一些简单、基本的问题——生命的价值、企业的价值,探索精神的源头、理性的本质……种种努力,能否越来越接近真理,接近答案?我无法回答。
或许是必然,在理性的王国里游走,走到边界时,便看见了信仰的大门。在无神论环境中长大成人的我,没有推门而入,仅仅是三叩其门。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和同行业的企业家一起来到耶路撒冷。这座信仰之城曾经被围困50多次,被征服36次,18次遭毁灭,今天的它依然壮丽。白色石灰石建造的城墙,高大巍峨;生铁铸成的城门,古朴凝重;城内巷道曲折深邃,似乎能将人们带回历史,又似乎能触动人们无穷深思。多少游客来到这里,希望求得答案,但耶城沉默不语。
圣子耶稣——或许是拿撒勒牧羊人的儿子,被狂热的人们吐唾沫,用苇鞭抽打,他头戴荆冠,扛着十字架苦行到刑场,后被钉上十字架……他有没有想到,将近2000年后,遥远东方几位企业家,带着忙碌的躯壳、迷茫的脚步,到他这里来寻求启迪?
耶稣沉默不语。 耶路撒冷城墙上有两扇封闭的金门,三大宗教的信徒都相信,当弥赛亚降临的时候,两扇金门将开启。
我们的灵魂城墙上的金门,是否会开启?
近几年,不断观察自己,观察企业,观察社会,我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快,社会越来越富裕,产业越来越庞大,我们一路狂奔,似乎停不下来。在狂奔过后的路上,是饱受创伤的自然,迷茫躁动的社会,还有我们自己徘徊的灵魂,都已经跟不上脚步……
一边是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的产业,高消费的物质生活,一边是消逝的森林和物种,干涸变质的湖泊河流,污浊不堪的空气,滥开滥发的矿脉,以及因为频频落马的富豪企业家,威胁到人们生命健康的产品质量问题,遭受践踏的社会诚信,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早已失落的精神信仰……这些环境和社会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的一举一动,与我们的文化基因、思考方式显然密切相关。
面对困境,每个人都应该深思和自省。而作为掌握较多社会资源的企业家更应该反省:我们应该继续飞奔还是慢下来?这种发展模式可持续吗?何处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未来会怎样?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放下什么……
或许我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别无选择,因为摆在眼前的是残酷的事实:无论是庞大的GDP,还是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如果不能带来美好的环境、和谐的社会,都将失去意义。
我希望能静下来,慢下来,去思考,去探索,为自己徘徊的灵魂找到前路,找到精神家园。
序言
序言
01 拐点论?阴谋论?
02 “流淌着牛奶和蜜汁”的土地
03 耶路撒冷东城
04 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05 在万科总部院子里
06 “保尔森的奖项”
07 展翅飞翔,家园故乡
08 橄榄山上的基督
09 哥特式教堂和摩天大厦
10 有教堂的商业文明
11 躺着的摩天大厦
12 斐波那契增长
13 哭墙下的欢乐声
14 哭墙下与上帝对话
15 剪不断,理还乱
16 不平静的夏天
17 无神论眼中的耶稣
18 冥冥之中存在上帝吗
19 南京光明标准
20 激情燃烧的岁月
21 中国会是
这本书中的人物塑造,简直是活生生地从纸页中走了出来。他们不是符号,不是推动情节的工具,而是拥有复杂、矛盾甚至相互冲突的内在世界的个体。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沉默”的处理。很多关键的对话,最终都归于无言,但那份未说出口的重量,却比任何激烈的争吵都更具穿透力。比如那位总是坐在角落里修补旧物的匠人,他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机械性的劳作,都像是在进行某种无声的抗议或坚守。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暗面和脆弱性有着近乎残忍的洞察力,但他笔下的残酷又是带着温度的,他记录痛苦,但从不评判,只是客观地展示,让读者在共情中去完成自我审判。读完后,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模仿书中某个角色的某个习惯动作,仿佛他们的一部分“存在”已经悄悄地植入了我的日常行为模式之中,这实在是一种奇特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场精妙的迷宫设计。我几乎找不到传统意义上的“情节高潮”或是明确的叙事线索。故事仿佛是以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展开,不断地围绕着几个核心的主题打转,每一次的回归都带着新的视角和更深一层的理解。我曾试着用思维导图梳理一下人物关系和时间线,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作者似乎在有意抗拒这种线性的梳理。他更倾向于将碎片化的记忆、跳跃的时间点、不同角色的侧面观察并置在一起,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出那个隐秘的整体图景。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起初让人感到些许迷失,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它完美契合了人类记忆的运作模式——我们的回忆往往是跳跃的、情感先于事实的。这种挑战传统叙事惯例的勇气,以及最终达成的艺术效果,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掌控力。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我拿到手里时,首先被它古朴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带着一丝沧桑感的书名字体,仿佛自带一种难以言喻的历史厚度。初翻开时,我以为它会是一部沉闷的年代史,讲述某个宏大叙事下的个人命运。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笔触异常细腻,他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场景,描绘得如同油画般富有层次感和生命力。书中对光影的捕捉尤其令人称道,无论是清晨穿过窗棂的第一缕微光,还是黄昏时分染红天际的最后一点余晖,都被他用精准而富有诗意的语言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凝视窗外,试图在自己的记忆里搜寻相似的感受。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轻轻掀开了记忆的帷幕,让你不自觉地沉浸在一种温柔而略带忧伤的回忆之中,而这种沉浸感,并非基于故事本身的情节驱动,而是源于他对环境、对氛围、对人物内心微妙波动的精湛把控。可以说,作者构建了一个让人可以“呼吸”的空间,即使故事尚未展开,读者也已被这种独特的氛围所俘获。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此书后的感受,我想是“辽阔”。这里的辽阔,并非指地理上的广袤无垠,而是指精神层面的无限延展。作者成功地将个体的悲欢离合,与某种更宏大、更永恒的主题连接起来,可能是时间的流逝,可能是存在的本质,也可能是对某种失落的美好的追寻。全书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疏离感,这种疏离不是冷漠,而是一种高远的审视视角,它让你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又能抽离出来,以一种近乎宿命论的眼光去看待一切的发生。结尾部分的处理尤为高明,它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答案或救赎,反而将所有的开放性都抛给了读者,留下的余韵绵长而深远,如同退潮后的海滩,虽然空旷,却让你清晰地看到了潮水的痕迹和下一次涌动的可能。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那种情绪的余晖中走出来,这本书需要的不是快速消费,而是长久的沉思和回味。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纯文学”作品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晦涩难懂,充满了故作高深的辞藻堆砌。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干净利落,像山涧清泉般流淌而下,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意识的敏锐洞察。特别是在处理人物的内心独白时,作者展现了惊人的克制力,他从不将人物的想法赤裸裸地抛给读者,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微的动作、一个眼神的闪躲、一次不经意的停顿来暗示,留给读者巨大的解读空间。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充满哲思的片段,它们并非刻意为之的说教,而是自然而然地从人物的生存困境中生长出来,如同不经意间在泥土里发现的宝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种“留白”的艺术,使得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仿佛书中的世界在不同的心境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深度。它不是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而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投入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