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低天空 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 |
| 作 者: | 丁燕 |
| 定价: | 38.00 |
| ISBN号: | 9787514214840 |
| 出版社: | 文化发展出版社 |
| 开本: | 32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6-12-1 |
| 印刷日期: | 2016-12-1 |
| 编辑推荐 |
| 1、广泛影响。《北京文学》2013—2014年重点作品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主编,这些作品都是作者的新作品,而且都是经过专家、读者的投票获得胜出的作品,有广泛的读者基础。这套书的作者中,有诸多当代名家,如铁凝、刘庆邦、聂鑫森、于坚、迟子建、蒋韵、石一枫等,他们在国内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2、名家新作。《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是一部报告文学合集。本书共收录《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绝地上的诞生——一个令人发疯的科学神话》《落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现状采访记》3篇报告文学。是当代作家丁燕、陈启文、李琭璐新作。 |
| 内容介绍 |
| 《低天空 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是一部报告文学合集。《低天空 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共收录《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绝地上的诞生——一个令人发疯的科学神话》《落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现状采访记》3篇报告文学。《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的作者丁燕化身为一名女工,自前往珠三角工厂打工,和女工们生活在一起,切身体验女工们的艰苦生活,作者观察深入、描写细致,让人对女工身心承受的劳作和痛苦触目惊心。《落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现状采访记》则通过调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留守老人的生活,反映当今农村留守老人的孤独、无助现状,很有现实意义 |
| 作者介绍 |
| 丁燕,女,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70年代生于新疆哈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后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入选《2013年中国报告文学精选》首篇。 陈启文,男,1962年6月出生,湖南临湘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一级作家。大学毕业,新生代重要作家,被媒体誉为60后代表作家和中国当代具实力的作家之一。 李琭璐,女,1987年12月生于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3岁开始发表文章。有报告文学《医患之间》《与死神争夺生命》《光荣与梦想》《我们来自八〇后》等,已发表报告文学、诗歌、人物专访、评论等各类作品65余万字,有报告文学作品收入年度选集。 |
| 目录 |
| 报告文学 《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作者:丁燕 《绝地上的诞生——一个令人发疯的科学神话》 作者:陈启文 《落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现状采访记》 作者:李碌璐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低天空 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 章 沉默迁徙 1.工装人那条横幅一直挂在那里:大量招收男女工,薪多粮准!宽红布,大白字,如火如荼的感叹号。 工厂过去和现在都需要人,而工人并非生来就是工人,在某段时间,工人是被邀请到工厂来的。和传统大厂不同,在珠三角,密集的小楼里拥挤着各类小厂,重复而相像。当镜头展示其内部时,总竭力表现出信息的完整性没有受到损害,然而,遮蔽和裁剪,总令工人的身影模糊不清。 从新疆迁居珠三角后,每当我对某些场景提出疑问——人们为何走路吃盒饭,厢式货车为何横冲直撞,邮局提款机前为何排长队,皆被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所打发:工厂多啊。那条通往镇中心的道路,正午时分,行人稀疏,但在清晨或黄昏,车轮滚滚,人流澎湃,米粉店、小卖部、菜场或水果摊前,到处是穿工装的人。 很快我便发现:事情比我所看到的更为复杂。在我的周围,半明半暗中,大多数是穿工装的人,数百名、上千名穿工装的人……这么说,简直像在拍电影,然而,这是真的。在新疆,我学会到游牧文明的魂是转场,农耕文明的根在定居,然而,对工业化进程中的钢铁、戒律和坚硬,我是盲目的。这一空白,令我对目光所及的南方景象,总处于惊讶状态。我变得不安起来。我的不安告诉我,在我的近旁,还有另一个隐秘世界。我想进人到那里去,不是被人介绍,处处受照顾地体验生活,而是自己拿着身份证,递过去。 于是,我像这样说的做了。 中年女瞄了我一眼,即刻作出判断:你干不下来的……又问:高中(我在学历一栏填了高中)?见我点头,说我帮你问一下QC(Qualitycontrouer的英文缩写,质量检查员)招不招人。 我穿着灰衣灰裤旧运动鞋,戴着隐形眼镜,试图让以往的身份变得模糊,然而,这个女人依旧看出了某种差别。我身旁的女人粗矮黑胖,头发腻成缕,她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掏出身份证,让保安帮她写,而中年女对这举动没提出任何异议,好像这个女人才是她要招的人。 在中年女打电话时,保安递来一沓发黄的打印纸,写着各类规定:上下班要打卡,厂方有权力要求员工加班;旷工反扣工资,辞职要提前30天通知厂方;殴打他人、罢工、调戏女工,解雇时扣工资20%;严禁上班睡觉,可没收在宿舍内的煮食器……中年女沮丧地向我摇头:不行……你年龄太大了。她的惋惜令我迷惑。她是招工的,却用某种奇怪的方式,在竭力阻止我进厂。保安突然笑起来,犀利夸张。女人把脸一沉,嚷道:我不想把人家骗来,干不了又走!……骗?除了身份证,我有什么多余的东西可骗?片刻的沉默后,中年女又拿起我的表,不甘心地问:文凭带来了吗?有复印件吗?见我摇头,她便肃然起来,在表格的职位栏,写下两个字:啤工。 可这不是啤酒厂……是音像带盒厂啊!然而,我忍住纳罕。我已不能随便发问,我已不是我自己,而是,118号。直到这时,我还不知道那个字的念法:bie(阴平)。 2.工厂时间第二天,6:50分,我骑着电动自行车,已拐人工业区,春风猎猎,扬起头发。迎面走来群女工,清一色土黄工装,大声说话,伴以粗粝锐笑,牙齿白得疹人。是她们的嘴咧得比常人大,还是晨光中明暗对比更强烈?后来我才知道,她们也是啤工:我上的是白班,她们是晚班。机器24小时不休息,所以啤工一般都是两班倒,半个月白班,半个月晚班,倒班时休息2天,平时正常上班,每天8小时后,再加班3小时。 四周高墙包裹着办公楼、厂房、操场、宿合楼。 办公楼的玻璃窗很大,外墙悬挂着空调主机,操场上立着篮球架,宿舍楼上晾晒着衣服,而车间的模样,显得既现代又壮观……如今,这一切,都和我有了联系。我心跳怦怦地冲进门卫室,拿起卡,却不知该打两台打卡机中的哪一台。保安疾呼:这个!打卡后,我居然迟到了两分钟!我拿起手机一看:离7点还差4分钟。 虽然厂规规定,迟到或早退5分钟,扣人民币1元,我迟到了两分钟,还不会被扣款,然而,我惊诧的却是这时间!保安道:打卡机快6分钟,20年了,一直这样!我脱口而出:这种走在时间前面的时间,根本没道理! …… |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深入肌理的社会考察,但其叙事手法却完全摆脱了枯燥的学术腔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那种微妙和复杂性。她没有简单地将群体标签化,而是深入挖掘了在特定生存环境下,个体情感是如何被扭曲、被重塑,最终又如何艰难地寻求自我和解的过程。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不断地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平凡的生命能够支撑起如此巨大的生活重压?是亲情?是爱情?还是仅仅是那一丝对更好生活的本能渴望?书中对于群体内部的张力描绘得尤其精彩,那些看似团结的表象下,潜藏着多少微妙的嫉妒、互相扶持的温情,以及无声的较量。这种多层次的展现,让整个故事不仅仅停留在“记录”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人性复杂性的哲学探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构成社会基石的群体,有了更深一层、更具同理心的理解。
评分我通常是一个比较注重结构和逻辑的读者,而这本书在叙事结构上的处理,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有着清晰的线性发展,反而更像是一幅由无数个碎片化场景拼贴而成的宏大画卷。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或宏大的叙事闭环,而是更关注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真实瞬间。这种“片段式”的叙事,反而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闯入”了某个真实发生过的时空切片。不同的章节之间,时间线索有时是跳跃的,有时又是重叠的,这种非线性的安排,恰恰模仿了记忆本身的运作方式——带着情感的重量和关联性,而非简单的年代顺序。这种叙事上的大胆尝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页都像是在解开一层新的谜团,令人欲罢不能。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题材时,我还有些许保留,担心内容会过于沉重以至于让人喘不过气。然而,作者的笔触却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生命力。她没有沉溺于描绘苦难的表象,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布匠,将痛苦的丝线与希望的亮色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在那些最黑暗的角落,总有那么一抹亮光——或许是一次不经意的善意,或许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梦想,正是这些“微光”,支撑着人物向前走。书中对“爱”的探讨,尤其令人动容。这种爱,并非传统文学中浪漫化的激情,而是在共同的困境中滋生出的,带着泥土气息的、相互支撑的、近乎本能的情感联结。它让你在为角色的命运揪心之余,又能在心底涌起一股暖流,庆幸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的、顽强的生命赞歌。这种平衡的艺术,在这本书中被拿捏得恰到好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色彩的搭配和排版,仿佛在讲述着一个跨越时间和地域的深刻故事。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作者那细腻入微的观察力所震撼。她笔下的人物,那些在钢筋水泥丛林中摸爬滚打的身影,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难以言喻的挣扎。读到某个章节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午后阳光穿过狭窄窗户洒在地上的温度,以及空气中弥漫的劳作气息。作者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时而急促,仿佛要追赶着日夜不停的钟摆,时而又沉静下来,让读者有时间去咀嚼那些微小的、常常被忽略的情感涟漪。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无疑是扎实的,但更令人佩服的是,她能够在如此厚重的社会议题下,依然保持着文学作品应有的审美高度,不落窠臼,不流于说教,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轨迹,搭建起一座让人驻足深思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印象,在于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那种既接地气又饱含诗意的表达张力。作者的用词绝非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精准地捕捉到了特定群体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使文字本身就带上了一种强大的“地方性”和“群体性”的印记。读到那些充满了生活智慧和地方俚语的对话时,我仿佛能闻到潮湿的空气和廉价香烟的味道。同时,在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笔锋又突然变得极为凝练和富有哲理,这种在粗粝与细腻之间游刃有余的切换,展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底层叙事“诗意化”的陷阱,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诚实,去呈现生活的真相,却又在真相中提炼出了超越现实的、令人动容的美感。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对抗遗忘的坚固堡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