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潜 文化发展出版社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潜 文化发展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生哲理
  • 青年成长
  • 朱光潜
  • 文化发展出版社
  • 人生感悟
  • 教育
  • 散文
  • 文学
  • 启迪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暗香盈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印刷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4219401
商品编码:30045276887
丛书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增订本)

具体描述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 者:   朱光潜  
定价:  38.00
ISBN号:  9787514219401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3-1
印刷日期:  2018-3-1
编辑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是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阐发人生修养途径的经典著作,是其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信,文中对青少年关心的话题,读书、升学、作文、做人、修身、谈情、爱恋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告诫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理想,眼光要深远,思想要明澈,夯实基础,勿贪图世俗名利。这些书信读来却仍发人深省、引人入胜,长期以来深受广大青年的欢迎。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中国现当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目录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序 夏丏尊_002

一、谈读书_005

二、谈 动_013

三、谈 静 _017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_023

五、谈十字街头_029

六、谈多元宇宙_035

七、谈升学与选课_042

八、谈作文_049

九、谈情与理_055

十、谈摆脱_066

十一、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_072

十二、谈人生与我_079

附录一 无言之美_086

附录二 悼夏孟刚_102

代跋 “再说一句话”_107

与青年人谈心

朱光潜给朱光潸_112

——为《给青年的十三封信》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_119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二)_126

——在混乱中创秩序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三)_133

——民族的生命力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四)_140

——游戏与娱乐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五)_148

——谈理想与事实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六)_156

——谈敬

谈出洋留学_163

论大学授课方式的机械化_175

关于大学训育的几点意见_183

有志青年要做中小学教师_185

学业·职业·事业_192

谈理想的青年_202

——回答一位青年朋友的询问

给苦闷的青年朋友们_208

我要向青年说的_214

编后记_216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这十二封信是朱孟实先生从海外寄来分期在我们同人杂志《一般》上登载过的。《一般》的目的,原思以一般人为对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些学术思想。数年以来,同人都曾依了

这目标分头努力。可是如今看来,的收获要算这十二封信。

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应该一读这十二封信。这十二封信,实是作者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很好的礼物。作者曾在国内担任中等教师有年,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的赴欧洲,目的也就在谋中等教育的改进。作者实是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志士。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在深知作者的性行的我看来,这称呼是有真实的感情的,决不只是通常的习用套语。

各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作者用了这态度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升学选科等等。无论在哪一封信上,字里行间,都可看出这忠告来。其中如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一信里,作者且郑重地把这态度特别标出了说:“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超效率!”这话在急于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踏的论调了。但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试就学校教育的现状看吧:坏的呢,教师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学生目的但在文凭资格;较好的呢,教师想把学生嵌入某种预定的铸型去,学生想怎样揣摩世尚毕业后去问世谋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总之都免不掉浅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踏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征之现状,不禁同感。作者去国已好几年了,依据消息,尚能分明地记得起青年的病象,则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

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

 

 

............


书籍简介: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深度解读与时代回响 本书并非《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 著,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而是旨在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遗产的深度研究,侧重于梳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在个体精神建构、社会责任担当以及文化传承方面的复杂心路历程,并将其置于当代语境下进行反思与对话。 本书深入剖析了上世纪中叶中国思想界的一批代表人物,他们身处剧烈变动的社会洪流之中,既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精神价值的探索者。全书围绕“独立人格的塑造”、“人文精神的坚守”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定位”这三大核心议题展开,力求展现一个立体、丰满、充满矛盾与挣扎的知识分子群像。 第一部分:心性之学与独立精神的艰难培育 本部分聚焦于个体精神世界的构建,着重考察在宏大叙事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抵抗外力对内在精神的侵蚀,努力维护其思想的纯粹性与独立性。 一、 审美心性的回归与“内在的殿堂”: 我们考察了当时部分学者如何在激烈的政治运动与社会思潮冲击中,退回至个人内心深处的审美体验与哲学思辨。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自救”。本书细致梳理了诸如庄子哲学、魏晋风度以及西方现象学等思想资源,如何在这些知识分子心中构建起一座抵抗世俗喧嚣的“内在殿堂”。重点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对“美”的感知和对“真”的追问,来确证自身存在的价值,而非依赖外在的政治标签或社会认可。这种对个体心性的高度关注,构成了他们抵御时代异化的第一道防线。 二、 语言与思想的张力: 知识分子与“话语权”的关系是本书探讨的另一个关键面向。在特定历史时期,语言往往被工具化,成为政治表达的载体。本书通过对多位学者私人书信、日记片段的分析,揭示了他们在公开表达与私下思考之间的巨大张力。他们如何谨慎地选择用词,如何在看似符合主流的叙述下暗含保留意见,如何通过严谨的学术规范来对抗随意的政治口号,这些都是对“思想自由”的隐秘实践。我们认为,对语言精确性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对真理的忠诚。 三、 师承的断裂与重塑: 这一节探讨了传统学术脉络在现代转型期的困境。许多前辈学者在接受了西方新知后,如何处理与传统“师道尊严”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新旧思想碰撞中,为下一代知识分子开辟出新的学术路径。这种处理方式,往往体现了他们对待“历史责任”的独特理解——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不能固步自封,必须有勇气自我批判并勇于革新。 第二部分:社会担当的重量与知识分子的伦理困境 知识分子从来不是脱离社会的孤岛。本部分将视角投向他们在公共领域中的角色定位,特别是面对国家命运和社会责任时的抉择与挣扎。 一、 “补天之憾”与介入的尺度: 本书探讨了“精英责任论”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具体表现。他们普遍怀有强烈的“补天情结”,渴望以自己的学识和良知去匡正时弊。然而,介入的尺度却是一个永恒的难题。是选择积极参与体制改革,还是保持批判性的距离?本书通过对比不同知识分子的实践案例,分析了他们对“有效性”与“纯粹性”的权衡。有时,积极的参与反而可能导致理想的稀释;而过度的疏离,则可能被视为逃避责任。 二、 知识与权力:永恒的张力模型: 我们构建了一个“知识-权力”互动模型,用以分析特定历史背景下知识生产的生态。知识分子既需要权力机构提供的资源(如研究场所、出版机会)来维持其专业性,又必须警惕权力对知识独立性的侵蚀。本书着重分析了在资源分配的博弈中,学者们如何通过构建自身的专业壁垒(如恪守学术规范、坚持学科独立性)来争取话语空间,避免沦为政治宣传的附庸。 三、 乡土情怀与现代性焦虑的交织: 在寻求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对“乡土中国”的关怀是其社会担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看到乡土的淳朴与韧性,也深感其在现代化冲击下的脆弱。本书分析了他们如何将人类学调查、社会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相结合,试图在保留民族文化根基的同时,推动社会转型。这种对“中国问题”的执着追问,构成了他们社会责任的核心驱动力。 第三部分:文化的传承与面向未来的对话 本书的最后部分超越了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简单回顾,而是尝试将这些知识分子的精神遗产提炼出来,使其在今日的文化生态中继续发挥作用。 一、 学术规范与治学精神的再现: 在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日益盛行的当下,重温老一辈学者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显得尤为重要。本书详细考察了他们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依然对文献考证的精细度、逻辑推演的严密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种对“慢功夫”和“深思熟虑”的坚持,是对当代浮躁学风的有力提醒。 二、 人文精神的“非功利性”价值: 本书强调,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非功利性。知识分子的价值,不应仅仅用其“社会贡献率”来衡量。通过对他们对文学、哲学、艺术的纯粹热爱与投入的分析,本书旨在唤醒当代社会对“为学问而学问”、“为艺术而艺术”的尊重。人文精神的存续,依赖于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肯定,而非其即时的经济或政治回报。 三、 跨代际的“精神家书”: 尽管本书的分析对象并非直接面向当代青年,但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关怀具有普适性。这些前辈学者所经历的困惑、坚守与成长,为当代青年在面对职业选择、价值判断、信息过载等挑战时,提供了一种参照系。本书的结论部分,尝试将这些历史经验转化为对当代青年如何建立“精神导航系统”的启发,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思想的韧性与道德的清醒。 总结: 本书是一部严肃的学术梳理与思想史考察,它力求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材料中,提炼出那些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它关注的不是具体某几封信件的内容,而是支撑起一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层结构、他们所处的时代困境,以及他们留给后世的、关于如何做一个清醒而有担当的人的深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展现出一种古典的和谐美感。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论述脉络,构建起一个完整而自洽的知识体系。每一部分的过渡都自然而然,仿佛是音乐中的乐章转换,高低起伏,承接紧密。这种结构上的精妙布局,极大地帮助读者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那些可能略显深奥的内容。读完一章,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已经为我们铺好了一条清晰的路径,指引我们穿过迷雾,直达真知。这种有条不紊的引导方式,尤其对于那些渴望系统性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裨益,让人感受到编排者和作者共同打造的严谨与匠心。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更多地体现在它对“精神独立”这一主题的强调上。它不是空泛地谈论理想,而是落脚到个体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自我立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而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剂强心针。它鼓励我们去质疑既定的范式,去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而不是随波逐流,接受被灌输的既成观念。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和鼓励,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上升到一种精神层面的启迪与塑造。它让人在面对外界纷扰时,能够更稳健地站立,构建起自己不可动摇的精神高地。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文字驾驭上的那份炉火纯青的功力。他的叙述方式,时而如山涧清泉般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时而又似磅礴大雨,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掷地有声。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过渡,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便完全沉浸于他构建的思想世界里,难以自拔。更难得的是,面对“青年”这一宏大而又敏感的群体,作者的笔调始终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有长者循循善诱的慈爱与洞察,又不乏同路人般真诚的理解与共鸣。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邀请式的探讨,引导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思辨,这种高明的沟通技巧,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哲理探讨,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所蕴含的内在力量,是那种需要时间去慢慢消化的“慢食”。它不像那些时髦的畅销书那样,读完即走,留不下什么痕迹。相反,它像一颗种子,一旦被大脑接收,便会在潜意识中悄然生根发芽。我发现自己时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个观点,停下手中的动作,陷入长久的沉思,甚至会回溯到前几页的内容,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解。这种“被激活”的思考状态,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之一。它不仅仅提供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审视世界的、构建内在价值体系的工具和视角。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像是剥洋葱一样,每次都能触及更深一层的内核,显示出作品文本的厚度和持久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中透着几分质朴的气质,初拿到手时,便觉得它绝非等闲之作。纸张的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清晰细腻,尤其是封面那简约又不失韵味的排版,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每次翻阅,指尖划过那些铅字,都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在阅读之余,也能享受视觉和触觉上的愉悦。可见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让这本承载着深厚思想的作品,以一种更具仪式感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让人忍不住想更加郑重地对待其中的每一句话语。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快餐式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