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 朱光潜 文化发展出版社

谈文学 朱光潜 文化发展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美学
  • 朱光潜
  • 文化
  • 思想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学理论
  • 散文
  • 随笔
  • 文化发展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策马扬鞭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印刷工业出版社朱光潜
ISBN:9787514219395
商品编码:30045233345
丛书名: 谈文学(增订本)

具体描述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谈文学 
作 者:  朱光潜  
定价:  48.00
ISBN号:  9787514219395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3-1
印刷日期:  2018-3-1
编辑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是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阐发文学思想的经典著作,作者以诚挚的态度与读者谈心,深入浅出地阐释文学原理,是文学爱好者接近文学的入门读物。书中所述皆为朱光潜先生多年“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作者以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家的身体会,从文学趣味到作品布局,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去,深入浅出,平易自然,让读者欣赏文学之美,探求文学的奥秘。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中国现当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目录

谈文学

序 _002

文学与人生 _003

资禀与修养 _010

文学的趣味 _017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关于作品内容 _023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下):关于作者态度 _031

写作练习 _039

作文与运思 _048

选择与安排 _052

咬文嚼字 _059

散文的声音节奏 _064

文学与语文(上):内容、形式与表现 _071

文学与语文(中):体裁与风格 _079

文学与语文(下):文言、白话与欧化 _086

作者与读者 _096

具体与抽象 _105

情与辞 _112

想象与写实 _118

精进的程序 _123

谈翻译 _128

我与文学及其他

《孟实文钞》序 _142

增订版自序 _144

序( 叶绍钧) _145

我与文学 _147

谈学文艺的甘苦 _150

谈趣味 _155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_159

诗的隐与显 _165

——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

诗的主观与客观 _174

从生理学观点谈诗的“气势”与“神韵” _177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_183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_187

柏拉图的诗人罪状 _194

近代美学与文学批评 _208

论小品文(一封公开信) _231

—给《天地人》编辑徐先生

理想的文艺刊物 _237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_245

诗人的孤寂 _256

文学杂谈

中国文坛缺乏什么? _262

文学与民众 _265

谈文学选本 _270

现代中国文学 _274

谈报章文学 _281

日 记 _285

—小品文略谈之一

随感录(上)_291

—小品文略谈之二

随感录(下)_297

—小品文略谈之二

怎样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_301

漫谈说理文 _305

编后记_311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这些短文都是在抗战中几年陆续写成的,在几个不同的刊物上发表过,因为都是谈文学,所以我把它们结集成为这个小册子。

文学是谈不尽的,坊间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实在太多。这类书籍没有多大用处,人人都知道。学文学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济于事。

这个小册子说浅一点不能算是文学入门,说深一点不能算是文学理论。它有时也为初入门者说法,有时也牵涉到理论,但是主要的是我自己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文学是我的个嗜好,这二十多年以来,很少有日子我不看到它,想到它。这些短文就是随时看和随时想所得到的一点收获。在写它们的时候,我一不敢凭空乱构,二不敢道听途说,我想努力做到“切实”二字。在这一点,我希望这个小册子和坊间一般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微有不同。我愿与肯用心的爱好文学的读者们印证经验。

......


观照与沉思: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审美范式与生命关怀 一部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美学核心精神的著作,旨在揭示古典艺术形式下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意蕴与人性思考。 本书并非对某一部具体著作的解读或评述,而是聚焦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领域中,那些跨越时空、具有普适性的审美范式、精神内核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全书力求以宏阔的视野,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探寻中国文人在面对自然、生命、社会时的独特精神结构和审美旨趣。 第一章:天人合一的形塑:古典审美心理的基石 本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如何渗透并塑造了古典文学的审美心理。与西方强调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视角不同,中国古典审美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境界。 1. 宇宙意识与物我交融: 深入分析道家和儒家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探讨山水诗、田园诗中“寄情于景”的创作手法,并非简单的景物描摹,而是主体精神在自然万物中的投射与感应。重点分析“气韵生动”等概念,如何体现了生命力的流动性,以及文人如何通过对自然节律的体察,获得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感。 2. “境”的生成与渗透: 详细阐述中国古典美学中“境界”的核心地位。境界不仅仅是描绘的场景,更是情与景高度凝练后所产生的一种可感知的精神氛围。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如魏晋的清峻、盛唐的博大、宋代的蕴藉)境界的演变,考察社会思潮如何影响了审美“境”的复杂程度和深度。 3. 诗性语言的张力: 讨论古典诗词在语言运用上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手法。分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策略,如何通过省略、暗示和象征,激活读者的想象力,使有限的文字承载无限的精神信息。探讨“比兴”手法的哲学基础,即万物皆有灵性,皆可作为情感的媒介。 第二章:悲悯与超脱:生命意识的审美呈现 本章聚焦于古典文学中处理“苦难”与“超越”主题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生命关怀和情感处理模式。 1. 哀而不伤的节制: 考察古典文学中处理悲剧性题材的克制美学。分析儒家“中和之美”对情感表达的规范作用,以及这种节制如何避免了纯粹感伤的泛滥,将个体的情感提升到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类境遇的层面。探讨“哀而不伤”的艺术边界,即如何在深切体验悲痛的同时,保持一种理性的审视和疏离感。 2. 时间意识与历史沧桑: 探讨古典作品中对时间流逝的深刻体悟。从对帝王宫阙兴衰的咏叹到对个人韶华易逝的感伤,分析“千古”与“须臾”的对比如何构建出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历史感。关注历史叙事文学中对“人事代谢”的哲学反思,以及这种反思如何导向对当下存在的珍视。 3. 隐逸精神与人格的自足: 深入剖析“隐”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退隐,更是一种精神立场的选择。分析隐逸文学中对“真我”的追寻,以及这种追寻如何成为对抗世俗腐蚀的内在力量。探讨陶渊明、苏轼等人如何通过对简朴生活的审美化处理,构建起一种独立于政治风暴的精神庇护所。 第三章:艺术的载道与文以载道的辩证 本章旨在辨析中国古典文学中“载道”思想的复杂性,以及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之间的互动关系。 1. 道的多元性解读: 考察不同时代对“道”的不同理解。在早期,道更多指向伦理道德和政治理想;而在宋代以后,道逐渐与理学思想结合,深入到宇宙本体论层面。分析“文以载道”在不同语境下的积极意义与潜在的束缚。 2. 形式的自觉:格律与音律的哲学意义: 详细分析近体诗格律(平仄、对仗、押韵)的精微之处,认为这些看似形式的约束,实则是古代文人对宇宙秩序和语言潜能的精妙把握。音律的和谐,被视为个体生命与宇宙和谐的微缩体现。探讨词、曲等更自由体裁,如何在保持音乐性的同时,拓宽了情感表达的广度。 3. 审美教化与内在自觉: 探讨文学作品在审美过程中对读者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这种影响并非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构建高尚的审美范式,引导读者在体验美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分析“诗言志”与“诗缘情”的辩证统一,即高尚的情感表达必然蕴含着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第四章:跨文化视野下的古典意蕴再审视 本章尝试跳出传统框架,以现代的、跨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古典文学中那些恒久不变的主题,并探讨其在当代语境下的价值。 1. 意象的符号学分析: 选取梅、竹、兰、菊等经典意象,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负载的文化密码。通过符号学的方法,揭示这些意象如何超越了植物本身的属性,成为承载高洁、坚韧、隐逸等复杂德性的载体。 2. 叙事中的“留白”与西方叙事学的对比: 对比中国古典叙事(小说、笔记)与西方经典叙事结构在处理情节密度和情感释放上的差异。重点分析“留白”手法,如何体现了东方叙事对读者主动参与的邀请,以及这种缺席的叙事如何反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多义性。 3. 审美的永恒课题: 总结中国古典文学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大永恒命题上的独特解决方案。强调其思想核心——对“中道”的追求,对平衡与和谐的执着——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日,依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现代生活过度极化的宝贵参照系。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深入、多维度的观察平台,让读者得以领略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思想的深邃与博大,感受其中蕴含的历久弥新的生命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反思之镜”。在充斥着碎片化、娱乐至上观点的当下,作者沉稳的声音犹如一股清流,提醒着我们文学并非仅仅是消遣工具,而是人类文明精神自洽的重要基石。我阅读时经常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现象,那些看似光鲜的流行文化,在作者的哲学框架下,立刻显露出其内在的空洞和短暂。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并非是消极的诋毁,而是一种对更高标准的坚守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好作品”的定义,不再满足于一时的情绪共鸣,而是开始探究其背后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可以说,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文化产品的鉴赏阈值,让我对“平庸”的容忍度大大降低。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那份穿透表象直抵核心的洞察力。他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文学现象的表层描述和技巧分析,而是试图挖掘文学存在的终极价值和人类精神的深层需求。那种论述的逻辑推演极其严密,仿佛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思想迷宫,每一步都指向一个更宏大的命题。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反复咀嚼一些段落,才能完全领会其构建的语境和深层含义。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思维上的“搏击”——你必须调动自己全部的智力储备去跟上作者的节奏,去审视自己既有的认知框架是否需要被拓宽或修正。尤其是那些关于审美经验的探讨,简直像为我多年来模糊的直觉体验找到了准确而有力的词汇支撑,那种豁然开朗的瞬间,是阅读至高无上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并不能在读完的当下就完全衡量出来。它更像是一颗种子,在你心中种下了关于“如何看待世界、如何感受生活”的全新视角。在随后的日子里,每当遇到新的艺术作品、新的社会事件,我都会不自觉地回想起书中的某些观点或框架,然后用它们去解析、去检验。这种持续的、内化的影响,才是它真正强大的地方。它已经融入了我思维的底层逻辑,成为了我理解复杂世界的一种基础工具箱。我甚至发现,它不仅改变了我对文学的看法,也间接影响了我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时的深度和广度。这种“一书抵万金”的感觉,来自于它对心智结构的重塑,而非仅仅知识点的简单灌输,其深远意义远超出了“文学评论”这个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品味,封面采用了一种复古的油画风格,色彩沉稳又不失典雅,拿在手里分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有一种旧时光的味道。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与整体的文化气息相得益彰。每一次打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先贤的无声对话。虽然内容本身是严肃的学术探讨,但外在的呈现却能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尊重,这对于一本探讨文学本质的著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铺垫。我曾带着它去咖啡馆,旁人偶尔投来的目光,都带着一种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密度的好奇与敬意。可以说,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有一本如此注重“物”的体验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为整个阅读空间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文化底蕴。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可能略显古朴,但细品之下,却别有一种韵味。它不像现代学术著作那样追求极致的简洁和效率,而是充满了古典的张力和修辞的考究。作者善用排比、比喻,构建出一种既有说服力又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景观。我特别喜欢他描述抽象概念时所用的那些具象化的比喻,一下子就把那些高悬于空的理论拉到了可以触摸的现实层面。阅读时,我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些古典文学中的意象,这或许是作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能是内容本身与传统文脉的深厚联结所致。这种文字的力度和美感,使得枯燥的理论阐述也变得引人入胜,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节奏感,仿佛跟随一位技艺高超的演讲者在思想的殿堂中穿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