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走在地球那一边:意大利行脚 | 作者 | 魏国良,谭燕华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 ISBN | 9787113158200 | 出版日期 | 2013-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40Kg |
| 内容简介 | |
| 《走在地球那一边》仅凭一对老夫妇之力,每写一本都要花费几十天,比较全面地行走一国,深入实地走访、探寻,获得“这一国”“这一地”的目击与发现资料。由此写出的每一篇都带着那一国那一地的鲜明印记。五十篇相互衔接完整地刻画出“这一国”的自然人文风貌与行者的体验与思考。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小序(前一则) 1.拽住灿烂 Note:意大利回望 2.Italia靴与Cina鞋 Note:意大利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Milano米兰 3.在阳台上过夜 Note:米兰 4.难见庐山真面目 Note:米兰大教堂 5.城堡――遗址――老人 Note:米兰会展 6.车站:一堆石头抑或一座城堡 Note:时尚之都 7.霄壤之间 Note:热那亚 8.Torina真的都灵 Note:都灵 Padeva帕多瓦 9.“巷”导威尼斯 Note:威尼斯 10.Venezia天地 Note:威尼斯电影节 11.那两棵银杏树 Note:小罗马――维罗纳 12.Andrea Palladio的城市 Note:安德里亚 帕拉迪奥 13.就这么一座木桥 Note:巴萨诺特产 14.再走夕阳 Note:帕多瓦大学 Firenze翡冷翠 15.不再斜的斜塔 Note:罗曼建筑 16.给米开朗基罗一个广场 Note:文艺复兴运动 17.要塞之塞 Note:文艺复兴建筑 18.锡耶纳的一面坡 Note:锡耶纳 19.壕堑与城墙 Note:卢卡 20.Fiesole的圈篱 Note:费埃素菜 Boloqna博洛尼亚 21.魂兮,归来 Note:拉文纳和拜占庭建筑 22.有“之”则有味 Note:圣马力诺 23.Bologna的日子 Note:博洛尼亚 24.Parma抑或Ferrara Note:费拉拉的埃斯特Este家族 25.长廊复长廊 Note:博洛尼亚柱廊 Bari巴里 26.有时候…… Note:意大利东海岸 27.Lecce,来之切 Note:“巴洛克莱切” 28.石城洞窟Matera Note:洞窟民居城 29.Alberobello的特鲁力 Note:特鲁力 30.Bari可游 Note:巴里 31.活着的“诗三百” Note:橄榄树 Salerno萨莱诺 32.行行重行行 Note:欧洲铁路通票 33.绝壁之程 Note:阿马尔菲 34.Paestum:旷野上的古希腊 Note:大希腊 35.阴阳之间 Note:萨莱诺 Palermo巴勒莫 36.Palermo在哪里 Note:意大利火车 37.“鹑衣百结”之下 Note:巴勒莫 38.曾经,这里站着一个城市 Note:古希腊神庙 39.海峡、海峡 Note:墨西拿海峡 NaDoli那波利 40.Napoli计划 Note:那不勒斯与朱塞佩?加里波第 41.“重归索伦托”:永远的传唱 Note:索伦托之《重归索伦托》 42.Life or Dead Note:维苏威火山 43.围栏里的Napoli Note:建筑风格荟萃之地的那波利 44.鲜活在故事里的卡普里岛 Note:卡普里岛和《卡普里岛》 Roma罗马 45.还是这个地方 Note:撒丁王国维多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 46.从帝国广场到人民广场 Note:古罗马建筑 47.Villa Adriana里的…… Note:古罗马五帝 48.Tevere上的十座桥 Note:特维雷河畔的梵蒂冈 49.青松下的罗马 Note:“条条大路通罗马” 50.就这样走了吗 Note:耶稣的使徒 后记 走不出的古罗马 |
| 编辑推荐 | |
| 《走在地球那一边》更注重写独特的行程设计,独特的经历、遭遇、体验,独特的认识与发现,兼带有一国相关知识、城镇景观介绍以及旅行的一些技术性问题的说明。每一本书稿都没有把这一类资料写进正文,是考虑到这样做会使其故事性、文学性等可读性受到影响。独特行程、视角是本书的核心。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装帧和材质上来说,这本书的处理无疑是属于精品一类的。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粗粝感但手感极佳的质地,仿佛在模仿意大利那些古老的手抄本。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都很高,这对于一本承载了丰富视觉信息的书来说至关重要。我能想象,书中所配的插图或照片(如果包含的话),一定经过了极其精心的挑选和排版,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文字形成了有机的对话。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于“阅读体验”本身的尊重,它鼓励读者将其视为一件可以珍藏的物品,而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消耗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仪式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初读之下,给人一种非常沉稳且富有哲思的感觉。作者似乎不太急于罗列景点,而是更倾向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和环境的细微变化。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光影和色彩的描绘,那种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地中海阳光的温度和古老石墙上苔藓的湿润感,非常立体。读起来,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被温柔地引导着,去体验一种更深层次的“在场感”。他们对于历史遗迹的描述,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敬畏。这种处理方式,让即便是对历史不甚感兴趣的读者,也能被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所打动。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需要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浓郁的咖啡,慢慢咀嚼每一个段落,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种复古的色调和手绘感的插图,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某种怀旧的氛围中。我特别喜欢那种仿佛是老照片被精心修复过的质感,让人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光是看着封面,我就能想象出作者们在旅途中收集到的那些点点滴滴的素材,一定非常丰富。它给人的感觉不是那种快节奏的旅游指南,更像是一本沉淀下来的游记,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追溯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细腻观察。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让我慢下来、细细品味的旅行文学,这本书的初印象完全符合我的期待,它承诺的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地理位移,更是一场心灵深处的文化漫游。这种对视觉体验的重视,也让我对作者的文字功底有了更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用同样富有画面感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动人的场景和人物。
评分这本书的篇章结构和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一些游记那样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而是更像是一首由不同乐章组成的交响曲,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我能感受到作者在不同城市、不同体验之间自由穿梭的叙事手法,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带你去往哪个时空维度。这种非线性的叙述,反而更贴合旅行中那种跳跃性的记忆和感受的堆叠。通过这种结构,作者似乎想表达的不仅仅是“我去了哪里”,更多的是“这些经历如何在我心中形成了新的认知地图”。这种深度的反思和结构上的创新,让这本书在众多旅行文学中脱颖而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旅行”的方式。
评分作为一个对欧洲文化有着复杂情结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深入当地人生活细节的记录非常着迷。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它没有止步于著名的宏伟建筑,而是将笔墨投向了那些街角小店、本地市场,甚至是日常的餐桌礼仪。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处理与当地居民的互动,那些真实的对话和不经意的交流,往往比官方介绍更能展现一个地方的灵魂。如果书中能捕捉到那种“时间仿佛静止”的瞬间,比如老人们在广场上闲聊的场景,或者面包房里飘出的独特香气,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这种关注“生活本身”的写作态度,让我觉得作者不仅仅是过客,而是带着一种谦卑和好奇心去学习和理解异乡的生活哲学,这正是旅行文学最宝贵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