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万里长城百年回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精装)
定价:210.00元
作者:(英)威廉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085103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40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万里长城是全世界的建筑物,但是由于它绝大部分地处偏僻,人们对它的了解与它的盛名并不相称。
本书是长城保护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以重摄老照片的方式来讲述长城百年变迁的沧桑故事。作者使用重摄技术,真实、直观地再现了它的过去和现在。
这里的大部分作品是威廉·林赛三年间在华北广袤大地上奔走35000公里取得的成果。除了三脚架、相机等摄影器材之外,他总是随身携带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前拍摄的老照片。每到现场,他不仅需要找到老照片拍摄的准确对象,还要不畏艰辛找到能表现长城今天的真实面貌、反映它今昔变迁对比的*视角。
内容丰富多彩是本书的一大特色。72组新老照片对比鲜明,让读者目睹长城百年沧桑;重摄地点的历史回顾,言简意赅却发人深省;早期旅游、探险者用生花之笔描述的长城与今天见证人提供证言相互印证,深入浅出地解释长城何以发生变化。它将引导读者完成一次不同寻常的万里长城全线的旅行——从茫茫戈壁中的玉门关到濒临大海的老龙头。
《万里长城·百年回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只是忠实地记录长城的今昔。正因为忠于事实,忠于历史,本书将启发读者思考怎样做才能有效地保护长城,才能让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又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万里长城万世永存。
目录
缘起:两个威廉的长城
前言罗哲文教授撰
作者自序
一:长城形象钩沉:地图、绘画和照片
二:百年回望,重摄长城
三:长城重摄地点
长城重摄地点示意图
玉门关
奧雷尔·斯坦因——汉长城的“发现”者
嘉峪关
威廉·埃德加·盖尔——万里长城全程探险人
陕北地区
罗伯特·克拉克和亚瑟·索尔比——陕北长城探险的先驱
弗雷德里克·克拉普的陕北长城探险
河北涞源地区
沙飞——中国长城摄影的先驱
北京地区
约翰·汤姆森——“南口关”出色的摄影师
朱利叶·布雷登:带你漫步长城
古北口
威廉·帕里什上尉:一位英国军官眼中的长城
山海关
”斯迈思井牛”: 山海关老龙头一瞥
结束语:重摄长城,仍将继续
鸣谢与项目的来龙去脉
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年表
图片来源和版权
作者介绍
威廉·林赛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地质地理专业。1987年,他独自一人步行考察了长城全线,从嘉峪关到山海关行程2470公里,从1990年起他在中国定居,专门从事长城学研究、长城现场考察、长城文化景观保护等工作。2001年,威廉·林赛创立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该协会与北京市文物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视角转换非常巧妙,它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地理走向,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从东到西,又从西向东,进行了一场全景式的扫描。我最欣赏它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对长城功能理解的探讨。从早期的军事防御工事,到后来的文化象征,再到如今的旅游地标,书中对这些演变脉络的梳理清晰而富有洞察力。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让我对“长城”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一个静止的纪念碑,而是一个不断被时间、政治和文化所重新定义的动态符号。每一次的修缮、每一次的遗弃,背后都隐藏着当时社会运行的逻辑,书中对此的剖析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这本精装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的质感立刻就给人一种珍藏的冲动。扉页和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印刷出来的图片和文字都非常清晰锐利,即便是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也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封面烫金的工艺,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反射出低调而典雅的光泽,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快餐式”读物可比。装帧的工艺直接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愿意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品味书中的每一页。光是翻阅这本书的物理体验,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摆在书架上细细把玩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
评分说实在的,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于“中国”这个概念,乃至对于“边界”的思考都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长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工程之一,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文化宣言。书中通过追溯其修建的初衷和后来的象征意义,实际上是在探讨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永恒的张力与互动。它让我意识到,许多我们今天看待的“地理界限”,在古代往往是模糊而流动的,而长城正是这种流动性中试图构建秩序的一种努力。这本书的影响力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地理范畴,它提供了一个审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独特透镜,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漫游。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时,就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住了。作者似乎并没有急于去堆砌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贴近“人”的角度去切入。他不仅仅是在描绘一堵墙的物理形态,更像是在讲述一群人,一个时代的故事。文字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激昂,时而沉静,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比如在描述某个烽火台的段落,那种苍凉和孤寂感扑面而来,让我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塞外的风沙之中,感受戍边将士的艰辛与无奈。这种文学性的表达,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地理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不再是冰冷的砖石和数字,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情感的记忆载体。
评分从阅读的实际感受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虽然涉及到大量的历史考据和地理数据,但作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消化和转化这些信息,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考古发现,这一点尤其值得称赞,它让论述有了坚实的根基,避免了流于表面的泛泛而谈。同时,作者在关键节点的引用和解读,又恰到好处地服务于他想要表达的主题,既满足了专业人士对细节的探究欲,又照顾到了普通读者对故事性的需求,这种平衡做得非常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