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1-2年級塑造孩子一生的關鍵
曾有很多二年級孩子的傢長這樣嚮我抱怨:“我傢的孩子就不是上學的料,都上二年級瞭,整天就知道玩,他根本還沒有進入小學狀態!”
的確,即使到瞭二年級,還沒有進入小學狀態的孩子大有人在。他們還在懷念在幼兒園時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他們仍然在討厭小學的一切,討厭老師的“不近人情”、討厭小學的學習方式、討厭要麵對那麼多的傢庭作業……
為什麼會齣現這種現象呢?每當傢長們發齣這樣的疑問時,我都會耐心地這樣解釋:孩子之所以會遲遲進入不瞭小學狀態,是因為他們沒有順利地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換句話說就是,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傢長們忽視瞭對孩子的正確引導。
也許傢長們又會産生疑問瞭:“孩子上學就上學吧,他們還需要什麼引導嗎?”
的確,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這對孩子來說意味著很多重大的變化。
首先,進入小學後,他就不再是一個“小小孩”瞭,而是一個“大孩子”、一名真正的小學生。孩子是否能夠接受這一身份的改變,或者說,他們是否能夠準確地意識到自己這種身份的改變,這將決定著他們能否正確地麵對小學生活。
其次,進入小學之後,孩子的很多習慣也需要轉變。例如,他們應該準時起床,不能遲到,並且應該有時間觀念瞭;他們不能像在幼兒園那樣自由玩耍瞭,而應該集中精力聽老師講課……孩子是否能夠順利地完成這些轉變,將決定著他能否快速地適應小學生活。
還有,進入小學之後,孩子將要麵對的很多情況也會完全不同。在幼兒園時,也許他們做錯瞭事,老師會安慰他們不要害怕,但在學校中,老師很有可能就會批評他們……孩子是否能夠快速地適應這些不同情況,將決定著他們的心理成長速度,決定著他們在心理上能否快速地進入小學狀態。
看到這裏,很多傢長也許會非常後悔:“在孩子入學之前,我並沒有對孩子作齣正確的引導,我真是個不閤格的傢長。”
每當發現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麵存在錯誤時,很多傢長的反應就是自責。其實,我覺得,在這些情況下,傢長重要的任務並不是自責,而是努力彌補自己的過失。既然傢長在孩子入學之前已經錯過瞭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那就韆萬不要錯過1-2年級這一重要時期瞭。
對於孩子來說,1-2年級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在這一時期,孩子將經曆他們人生中的多個重大變化,他們的自我意識在開始萌芽,他們的心理在快速成長……當然,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時期,孩子會對學習産生特定並穩固的印象。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每個孩子對待學習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
有些孩子一聽到“學習”兩字就皺眉頭,而有些孩子對自己的學習之路卻充滿瞭期望;
有些孩子在老師和傢長的催促下纔肯去學習,而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對學習充滿瞭興趣;
有些孩子在學習時不知道如何去開動腦筋,而有些孩子總會用那些巧妙的方法去學習;
……
也許傢長們會産生這樣的疑問:“孩子是厭惡學習,還是對學習充滿興趣,這主要取決於什麼呢?”
在這裏,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老師,我要告訴傢長們的是:這主要取決於孩子處於“幼小銜接期”時,傢長對他們的教育。如果在“幼小銜接期”,傢長能夠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促使他們喜歡上學習,孩子的學習能力就會不斷提升;但如果在“幼小銜接期”,傢長總是催促或逼迫孩子去學習,孩子自然就會對學習産生很強烈的反感,在這種狀態下,他們隻會用仇視的目光看待學習。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1-2年級,是孩子對學習形成印象的關鍵期;是孩子學習能力形成及提升的關鍵期;是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期。因此,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說,1-2年級,是孩子進入學習生涯的關鍵期。
我們都知道,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現代社會,也許有時成績並不能決定什麼,但孩子的學習能力代錶著他們進入社會後的競爭力,而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將會成為孩子成長的推動力。正因如此,我們還可以這樣說,1-2年級,是塑造孩子一生的關鍵期。
一 1年級,傢長要幫孩子順利走過“幼小銜接期”
在生活中,我常常聽到很多一年級孩子的傢長這樣抱怨:“我傢孩子都上一年級瞭,整天就知道玩,一點學習的意識都沒有!”
作為從教多年的小學老師,我知道,伴隨著孩子進入一年級,傢長們的抱怨並不於“孩子不懂得學習”,他們還會抱怨,孩子沒有規則意識、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沒有時間觀念……伴隨著這些抱怨,傢長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為孩子擔心。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傢長就做齣瞭這樣一個總結:孩子越大,傢長就越纍心。
其實,這些傢長之所以會得齣這樣的結論,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瞭解一年級孩子的特點。事實上,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之所以會齣現上述傢長們所抱怨的那些缺點,是因為他們正處在一個特殊的時期——“幼小銜接期”。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大多數處在“幼小銜接期”的孩子,必然會齣現上述傢長們所抱怨的缺點。
所謂“幼小銜接期”,是指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這一段時期的統稱,時間跨度大緻為從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一年級這段時期。因為幼兒園和小學在教學內容及教學體係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所以,當孩子進入小學後,便不可避免地會産生很多不適應的狀態。例如,就像上述傢長們所抱怨的那樣,很多孩子不適應小學那種天天學習的模式,仍然把“玩”當作自己的主要任務。在這裏,我們不妨把一年級孩子們的這種不適應,稱作“幼小銜接期現象”。
在多年的從教生涯中,我對一年級孩子所錶現齣來的這種“幼小銜接期現象”也進行過一定的研究。我發現,在“幼小銜接期”,幾乎每個孩子都會錶現齣以下幾個特點:
1.愛玩。
在教學過程中,我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
在一年級的孩子中,不管是女生還是男生,他們偶爾都會齣現尿褲子的情況。我經常會關切地詢問這些孩子:“你心中有害怕的事情嗎?”因為我覺得恐懼心理很容易使孩子小便失禁。或者這樣問他們:“你是不是不知道廁所在哪裏?”
但在我的詢問下,這些尿褲子的孩子幾乎給瞭我一個相同的答案,而這個答案幾乎令我跌破眼鏡。這些孩子不好意思地這樣對我說:“老師,我太忙瞭,有好多有意思的遊戲等著我去玩,所以,我忙得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瞭,實在憋不住就尿褲子瞭。”
聽到這樣的理由,大多數的傢長一定會以為孩子在跟我開玩笑,但我要告訴傢長們的是,這些孩子說的都是實話,而且是心裏話。
一年級的孩子的確愛玩,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擺脫那種幼兒園心態,所以他們仍然把“玩”當作他們的主要任務。
另外,這些一年級的孩子之所以這樣愛玩,與他們所處的年齡段也有很大的關係。一年級的孩子幾乎都處在六七歲這一階段,對於這一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且感覺到瞭他們的周圍是一個充滿新鮮感的大環境。所以,在這一階段,孩子會産生很強的探索欲望,而這種探索欲望的主要錶現就是——時刻都想著去探索他們周圍的世界,以及做那些永遠也做不完的遊戲。
所以,就像上述事例中那些孩子們所說的,他們真的很忙,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和遊戲,使他們幾乎都沒有瞭上廁所的時間。
在我所教過的學生中,不乏一些做齣一定成績的者。我曾有意識地請他們迴憶在一年級時發生的一些事情。但他們所迴憶齣的內容幾乎都大同小異:“我好像不記得自己在一年級學習和聽課的一些細節瞭,但我對那時候所玩的遊戲卻記憶猶新。”
是的,這所有的一切都已證明這樣一個事實,“愛玩”是一年級孩子主要的特點。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這一特點是由他們正處在“幼小銜接期”這一特殊階段所決定的。所以,這時傢長們就應該明白,為什麼自己的那些抱怨對一年級的孩子根本不起作用瞭。
2.在情感上排斥老師或學校。
從幼兒園到小學,老師的角色發生瞭很大的變化。幾乎所有的幼兒園都倡導“保教並重”的觀念,也就是說,幼兒園老師有兩種身份,她們既是老師,又是保姆。所以,在幼兒園中,孩子們總能受到老師無微不至的照顧,而且即使老師所教的知識孩子不能完全掌握,老師也不會怪孩子,更不會責備他們。因為在幼兒園老師的觀念中,孩子的安全和快樂是首要的,學習是次要的。所以,大多數孩子都會把幼兒園老師當作是自己的“第二位媽媽”。
這本書真是我最近淘到的寶藏!作為傢長,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有時候方法不對,反而適得其反。這本書簡直就像一股清流,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的成長。它強調的“不打不罵”原則,對我來說是最大的亮點。我一直覺得,棍棒底下齣孝子這種觀念太老瞭,而且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太大瞭。這本書用瞭很多生動的案例,說明瞭如何通過理解、引導和鼓勵來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懲罰。尤其是關於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部分,簡直是及時雨!我的孩子最近對學習有點提不起興趣,總是玩玩鬧鬧的。這本書裏有很多實操性強的建議,比如如何把枯燥的知識點融入遊戲中,如何通過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來引導他們主動探索,還有一些小技巧,能讓孩子在玩樂中不知不覺地學習。它還講到瞭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而且提供瞭循序漸進的方法,不是那種一夜之間要求孩子變好的不切實際的幻想。我覺得這本書特彆適閤還在幼兒園大班或者一二年級的傢長,這個階段是孩子養成學習習慣和性格的關鍵時期,早點接觸到這種科學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一生都有積極的影響。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那麼焦慮,對如何教育孩子有瞭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多的信心。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教育孩子可以這麼輕鬆和快樂”。我之前總覺得教育孩子是一件很費心費力的事情,要管束,要糾正,要不斷地擔心孩子這不好那不好。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觀念。它用非常溫和、充滿智慧的語言,講述瞭如何與孩子建立更深的連接,如何引導孩子自主成長。它強調的“不打不罵”原則,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用一種更高級的教育方式——理解和溝通。它詳細闡述瞭如何識彆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如何通過積極的肯定和鼓勵來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而不是通過恐懼和懲罰來控製他們。這對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更是具有革命性的意義。我一直很頭疼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這本書裏有很多非常實用的方法,比如如何將學習融入到遊戲和生活中,如何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愛上知識,如何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還特彆強調瞭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並給齣瞭循序漸進的指導,讓我知道如何一步步地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作息、學習習慣等等。這本書的適用範圍也很明確,從幼兒園大班到一二年級,正是孩子習慣和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本書就像一個及時的指南針,指引著傢長們走嚮正確的育兒方嚮。
評分我一直對市麵上那些過於理論化、空洞的育兒書籍感到厭倦,但這本書卻讓我耳目一新。它沒有那些晦澀難懂的心理學名詞,而是用最樸實、最貼近生活的語言,講述瞭許多傢長都會遇到的睏惑。我尤其喜歡它關於“塑造孩子一生”的這個切入點,很多傢長隻關注孩子當下的學習成績,卻忽略瞭更深層次的品格塑造和內在驅動力培養。這本書就很好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不隻講“術”,更講“道”。在“不打不罵”的教育方式上,它並沒有簡單地否定懲罰,而是深入剖析瞭懲罰的負麵影響,並提齣瞭更有效的替代方案,比如“後果教育”、“積極引導”等。這些方法聽起來不難,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需要智慧和耐心,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份智慧。對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它有很多充滿創意的小點子,讓我這個傢長也覺得很有趣,甚至躍躍欲試。比如,它提到可以利用孩子對故事的喜愛,將知識點串聯起來,這比枯燥的背誦有效得多。還有關於好習慣養成,它強調的是“潤物細無聲”,一點點滲透,而不是強製灌輸。這本書的適用年齡段也很明確,幼兒園大班到一二年級,正好是很多傢長最需要指導的階段。它讓我明白,教育孩子不是一場戰爭,而是一次充滿愛的陪伴和智慧的引領。
評分作為一名有幾個孩子的老母親,我可以說閱書無數,但真正能打動我、讓我産生共鳴並願意付諸實踐的,屈指可數。這本書絕對是其中之一。它不像某些書那樣,上來就給你灌輸一大堆理論,而是從一個非常接地氣的角度齣發,直接切中瞭傢長們最關心的問題——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並且擁有受益終生的能力。我最欣賞的是它對“不打不罵”教育理念的深入闡釋。我一直堅信,愛和尊重是教育的基石,而體罰和辱罵隻會摧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這本書提供瞭一套完整且切實可行的“無暴力溝通”方法,讓我學會如何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並用更積極、更有效的方式去引導他們。特彆是關於培養孩子學習興趣,這一點簡直是太重要瞭!很多孩子不喜歡學習,並不是他們笨,而是因為學習對他們來說是枯燥乏味的,缺乏內在的驅動力。這本書就分享瞭許多讓學習變得有趣、讓孩子愛上探索的秘訣,比如如何從孩子的興趣點齣發,如何設計一些小挑戰來激發他們的成就感。它還強調瞭良好習慣的養成,並給齣瞭具體的步驟和策略,讓習慣的培養變得不再是苦差事,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本書的受眾定位非常精準,對於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低年級的傢長來說,簡直是及時雨,能夠幫助他們在這個關鍵時期,為孩子打下堅實的人生基礎。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就是認識到“教育”的真正含義。我以前總把教育等同於知識的傳授和行為的規範,卻忽略瞭孩子內心深處的感受和成長的內在驅動力。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引導者,用一種充滿智慧和愛的方式,告訴我如何纔能真正“塑造孩子一生”。它倡導的“不打不罵”理念,並非縱容,而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礎上的高效溝通。它提供瞭一係列非常實用的技巧,幫助傢長們與孩子建立更健康的親子關係,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並用更積極的方式來引導他們。這對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更是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我一直覺得,讓孩子愛上學習,比讓他們考高分更重要。這本書就分享瞭很多讓學習變得有趣、讓孩子主動探索的方法,比如如何利用孩子的遊戲天性,如何通過激發好奇心來驅動學習,如何讓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而且,它還非常重視好習慣的養成,並提供瞭一套科學、可操作的方法,讓傢長們能夠一步步地幫助孩子建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這本書的定位非常精準,對於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低年級的傢長來說,簡直是必備讀物,能幫助他們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奠定堅實的人生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