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表达爱:不会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
定价:29.8元
作者:俞瑜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64097462
字数:2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心中有根,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爱的种子若想生根发芽,不仅需要温情的土壤,还需要指引方向的阳光。用正确的心态、激励的语言和温暖的行动来表达爱,让爱结出丰硕的果实。整合的出版资源,广揽人才,与各行业专家学者紧密合作,致力于开发读者喜爱的精品读物。给孩子一点发言权,给家长一面镜子,为爱筑一个温暖的巢。
内容提要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有时候这份爱却滋生了不满、仇视,甚至伤害。当爱被错误表达时,亲情就会出现错位。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有不会爱孩子的爸妈。很多父母面对孩子.不缺疼爱、呵护、关心、经济支持,唯独缺少尊重!在这个被汉堡包和可乐充斥的快餐时代,如何让父母的爱不因忙碌搁浅,不因距离隔绝,不因缺乏沟通葬送?每个家长心中都有答案,去睹口不完美。这是一本给家长标准答案的书,通过阅读孩子的心声,推论出爱 好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孩子的理解,找到一面爱的镜子,折射出沟通该走的路。
目录
作者介绍
俞瑜,70后,记者,出版社抢手作者,热爱生活和写作,将数十名学生的采访经历汇集成文字,替孩子发声。
文摘
家,世上没法谅解的地方
很多人都认为家里是舒适的地方,然而,这种想法在某些孩子看来,却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的。在很多遭受过家庭暴力(其中既包括我们熟知的身体暴力,也包括冷暴力,即语言和情感上的暴力)的孩子看来,家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在这里没有温情,也没有情话,有的只是权利与欲望。家,是世上没办法谅解的地方。
也许很多家长看到这里会非常不解,甚至气愤,因为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小家以及孩子付出了,后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是十分的。至于在这件事情上孰是孰非我们暂且不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所理解的世界究竟与大人有多么大的区别。
有人曾这样写到:孩子用心来看世界,而家长只会用眼;孩子都是哲学家,而家长则是教育家,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令他们感到费解的父母,每位父母却有着令人费解的教育法。有人甚至戏称大人和孩子之间共同的感受就是都认为钱不够花(小孩总认为零用钱不够花,而父母则认为工资太少)。
抱着这么多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态度面对世界的父母和孩子,他们之间的问题怎么可能少呢?
很多时候中国的父母不愿意承认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和失败,因为他们的确付出了太多——节衣缩食、放弃梦想,而这些却不能换来孩子的成功和感激,他们怎么可能不伤心失望呢?但他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他们是家长,是孩子亲近的人,却不能代替孩子思考和生活。有人说,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这些爱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不断地靠近对方,但只有一种爱与之相反,那就是父母的爱。真正纯粹而无私的父母之爱应该是孤独的,因为父母大的爱就是尽早让孩子离开自己,让孩子可以“遗世而独立”地生活。不过,这里所说的离开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离家出走”,而是心灵断奶,并且这种心灵断奶必须以积极的方式进行,不能以暴力的方式强行为之。
如果父母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就会得到升华,以一种更理性但又不失温情的方式得以延续。2010年8月24日,日本动漫大师今敏离开了这个难以用一句话概括的世界,但他的离去却和很多人去世时的悲情气氛不同,他的离去让人们更多地感受到了温情。因为在他的遗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昏睡中母亲说‘真对不起!没能把你生成一个健康的孩子’。这让我无法忘记也无法回答。虽然与双亲度过了短暂的时光, 但这已足够。亲眼见到对方的脸,就会全部理解了。谢谢你们,父亲、母亲,作为你们的孩子出生在这个世上是幸福的事,我对你们的感谢数之不尽。幸福虽是重要的事情,但同时也要感谢你们养育了我感受幸福的力量……怀着对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感激,我就此落笔。那么,我就先走一步了。”
今敏的遗言特别让人感动,他说他要感谢父母给了他感受幸福的力量。今敏在生命的后一刻用简单的语言道出了父母之爱的真谛。父母真正的爱并不是让孩子成长为多么的人物,或让他们过上多么富庶的生活,而是要教会他们“感受幸福的力量”。如果我们中国的父母能够参透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家就不会再是孩子们口中那个无法谅解的地方了,因为有爱,有爱的能力,一切都可以包容。
……
序言
《表达爱:不会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在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些年轻人在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或者觉得父母的爱是一种束缚。而反过来,不少父母也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却不领情而感到委屈和不解。这种“不会爱”与“渴望爱”之间的张力,似乎是现代家庭关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我很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去定义“不会爱”的?是因为缺乏情感的表达,还是因为方式的偏差?是不是很多父母只是用了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却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比如,孩子可能更需要的是倾听、理解和陪伴,而不是一味的物质满足或者严苛的管教。而“渴望爱”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他们对爱的定义又是什么?是不是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关怀,更是一种被看见、被认可、被尊重的归属感?这本书会不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析父母和孩子之间在爱这个议题上的认知差异和情感需求?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沟通策略,或者是一些反思的框架,帮助父母们去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找到更有效的与孩子连接的方式?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指引性的读物,帮助我们打破爱的藩篱,让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建立起更健康、更和谐、更充满爱意的关系。
评分读到《表达爱:不会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关于家庭教育的场景和疑问。尤其是“不会爱的父母”这个说法,虽然有些犀利,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很多现实。我们常常看到,有些父母倾尽所有,为了孩子不辞辛劳,付出了巨大的物质和精力,但孩子却依然觉得不被爱,甚至与父母渐行渐远。这中间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是表达方式的错位,还是期望值的差异?这本书会不会探讨,那些看似“不会爱”的父母,在内心深处其实怀揣着怎样的爱?是不是他们只是用了自己成长环境中熟悉的方式,却忽略了时代的变化和孩子的个性需求?而“渴望爱的孩子”,更是牵动着无数父母的心。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这份爱能够成为他们成长的基石,让他们有勇气去探索世界,有力量去面对困难。如果孩子感受到的是缺失,那么他们内心世界的建立,以及未来的发展,都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爱的断层”,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更能挖掘其深层的原因,或许与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社会压力、沟通技巧的匮乏等等都有关联。我更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帮助父母们找到那把打开孩子心扉的金钥匙,让爱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流动与回应,真正实现“爱”的有效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的滋养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分《表达爱:不会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仿佛能瞬间抓住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和曾经是孩子的读者的心。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处理亲子关系的书籍琳琅满目,但“表达爱”这个角度,却显得尤为独特和重要。很多时候,父母的爱是深沉而伟大的,但他们的表达方式却可能显得笨拙,甚至适得其反,导致孩子感受不到那份爱,或者是在误解中成长。为什么会“不会爱”?这背后究竟是性格使然,还是教育方式的缺失?是不是父母们在付出爱的同时,也需要学习如何去“正确”地传递这份爱,让它能够被孩子真正地接收和理解?而“渴望爱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深处又在呼唤着什么?是对认可的期盼,还是对倾听的需求?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这种“爱的供需不对等”的根源,去解析父母和孩子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以及如何弥合这种差异?我非常好奇,它是否会提供一些打破僵局的思路,帮助父母们放下不必要的包袱,以一种更开放、更真诚的态度去与孩子沟通。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能够引起深度思考的书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学习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去滋养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也让父母自己能够体验到表达爱的喜悦与满足。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表达爱:不会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当下社会,亲子关系常常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表达爱”这个主题更是直击人心。我常常思考,为什么有些父母即便深爱自己的孩子,却似乎总是不擅长表达,导致孩子感受不到那份爱,或者误解了父母的心意?反过来,孩子们又多么渴望来自父母的肯定、理解和温暖。这本书似乎触及了这层最柔软也最复杂的家庭情感纽带。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去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求。是不是有些沟通模式,是无意识的阻碍了爱的传递?是不是有些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到被重视、被理解?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爱”这个抽象概念,更是在探索一种具体的、可行的“表达”方式,一种能够真正连接父母心灵与孩子心灵的桥梁。它可能会揭示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庭互动中的盲点,引导我们去学习如何更有效地传递爱,如何让这份爱不再是沉默的付出,而是温暖的陪伴和坚定的支持。我非常好奇,书里会提供哪些具体的建议,是理论性的阐述,还是案例分析,或者是一些实践性的练习?无论如何,我都相信,这本书将为许多在亲子关系中感到困惑的读者带来启示和帮助,让我们都能更好地理解彼此,让爱在家庭中流动,成为一种真实的、可触碰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表达爱:不会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立刻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它触及了一个非常现实且敏感的话题。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人从小接受的父母之爱,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不那么纯粹,不那么直接?是不是父母们在表达爱的时候,不自觉地带入了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或者是在某种社会期待下,选择了他们认为“正确”但并不一定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表达方式?比如,有些父母可能习惯于用物质来弥补情感的缺失,或者用严厉的管教来表达他们的关心,但这些方式却可能让孩子感到被误解、被否定。而“渴望爱的孩子”这个部分,更是让我深感触动。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理解和肯定,这份渴望如同生命之初最原始的需求。如果这份爱缺席,或者表达不当,对孩子的心灵成长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种“爱的鸿沟”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会提供一些突破性的见解,帮助父母们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学习如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化解误会,如何通过积极的关注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如何通过真诚的接纳来构建牢固的亲子关系。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性的探讨,更是一本能够真正指导我们如何去“表达爱”的行动指南,让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那份温暖和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