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早期“新诗集”——《尝试集》《女神》《草儿》《冬夜》《蕙的风》等为讨论对象,通过考察“新诗集”的出版、接受、编撰及历史评价等环节,重新审视“新诗的发生”这一历史命题。上编主要从“文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讨论“五四”前后一个自足新诗发生空间的形成,涉及报刊传播的影响、新的读者群的召唤、新书局的支持、阅读程式的养成等诸多方面;下编则关注在“新诗集”的成书、接受和历史定位过程中,新诗历史形象及合法性的塑造与追寻,从而对新诗发生的线性历史想象提出自己的质询。
本书初版于2005年,以博士论文《“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为基础,该论文2004年曾被评为百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出版后也曾获得第三届“王瑶学术奖优秀青年著作奖”。此次修订,除了文字的疏通、材料的补充外,又特别增加了附录的四篇文章,希望在勾勒新诗第一个十年发展概貌的基础上,以个案讨论的方式,更为全面地呈现早期新诗特定的文化政治意涵。
##从此更明白面对庞然大物,另起炉灶是不可能的。哪怕是姜老师如此稳健的文风也难免流露出某种对学术表达的疲惫感。心目中值得追求的学术志业首先表现为对已有的知识体系另有规划的野心,而繁琐的考据令人却步,它一方面残酷地磨损着激情,另一方面又是某种品质所必须的保证。
评分##令我读完深深感到相见恨晚的一部著作,做了很多摘抄和笔记(不单是因为深有共鸣)。上编的“文学社会学”部分启发很大,从新诗传播、出版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入手来做外部研究,对“新诗发生”这一对象的观照体现出作者的深入考证对于早期新诗复杂图景的把握,文学史研究不是单纯的“夸谁如何如何好”,它是有别于单纯的文本赏析的,我想这也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魅力所在。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开阔视角下的旁征博引与对于新诗发生的「那个时代」文化特征的敏锐把握,足以证明这是一部「洗去时代窠臼」的作品。
评分##是怎么在如此繁杂的史料当中抽取信息并构建完整联系的,折服…《巴枯宁的手》还能见到一个诗人对诗歌的自然生发,此书就完全站在评论者的角度,非常非常好。据说姜涛是理工科出身的……????
评分##同样一件事,我只能看出一种东西,他却能看出八百八十八种……
评分相较于上编的外部研究,下编对新诗集本身的展开似乎更精彩些。新诗的发生不是一个线性进化的过程,而是在辩难中不断自我修正。回到历史现场,才能还原新诗起源的丰富性。
评分##四刷五刷了吧。
评分##救命书籍
评分##个别文字有修改,增补了附录
评分##从此更明白面对庞然大物,另起炉灶是不可能的。哪怕是姜老师如此稳健的文风也难免流露出某种对学术表达的疲惫感。心目中值得追求的学术志业首先表现为对已有的知识体系另有规划的野心,而繁琐的考据令人却步,它一方面残酷地磨损着激情,另一方面又是某种品质所必须的保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