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次獲諾貝爾文學奬提名,20世紀美國文學的代言人羅伯特·洛威爾,被譽為“我們時代的詩人曆史學傢”“美國最後一位廣受尊崇的公眾詩人”
◎ 《時代》雜誌封麵人物,被《紐約時報》稱贊“他改變瞭美國詩歌”,閱讀美國詩歌繞不開的大師
◎ 備受希尼、米沃什、布羅茨基、沃爾科特等 諾貝爾文學奬得主推崇,深刻影響畢肖普、普拉斯、默溫等詩人和當代英語詩歌的寫作潮流
◎ 2次普利策奬、1次美國國傢圖書奬、1次美國國傢書評人協會奬
◎ 辛波斯卡、鮑勃·迪倫譯者鬍桑翻譯,並作萬字導讀
◎ 權威選本,詳盡注解,作品首次結集引進國內
《生活研究》是凝結洛威爾畢生創作精華的詩歌選集,收入美國國傢圖書奬獲奬作品《生活研究》 、兩部普利策奬獲奬作品《威利老爺的城堡》《海豚》,以及《為聯邦軍陣亡將士而作》《日復一日》等覆蓋洛威爾整個創作生涯的多種詩集中的重要篇目,包括《臭鼬時光》《丹巴頓》《曆史》《中央公園》等膾炙人口的名篇。
*******************************************************
在我們偉大但艱辛的藝術傢手藝人中——亨利·詹姆斯和羅伯特·洛威爾——是美國文學的核心代言人。
——伊麗莎白·畢肖普(美國詩人)
洛威爾不僅努力使自己掌握古典的、英國的、歐陸的和美國的詩歌成規,而且轉嚮自己獨一無二的教義、祖譜和政治規則,超越同代人的最高水準。
——謝默斯·希尼(愛爾蘭詩人,1995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隻要是詩人,都強烈渴望確證自己的日常存在;隻要是詩人,就會格外歆羨能夠描繪日常事物的藝術傢。人人都想寫下每一天,否則一日終結之時,你的存在便瞭無意義……而正是洛威爾,習得瞭那種典型風格,找到瞭那種從技術上來講,可以書寫一切事物的形式。
——約瑟夫·布羅茨基(俄裔美國詩人,1987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他改變瞭美國詩歌。
——《紐約時報》
他那一代最好的美國詩人。
——《時代》雜誌
洛威爾的天纔和他對英語詩歌的不懈耕耘,以及其技藝的精湛,在某種程度上是20世紀其他詩人難以企及的;他的勇氣和真誠,更為整個詩歌世界帶來瞭全新的氣度和尊嚴。
——《紐約書評》
洛威爾是20世紀身處塔尖的那三四位美國詩人之一……與他同列的,是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傢:梅爾維爾和惠特曼,艾略特和弗羅斯特……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最喜歡1973年的詩集《曆史》中那些寫曆史人物的篇章。
評分##第一輯《生活研究》從中譯本看是一種更加平淡的嘗試,《威利老爺的城堡》(1946)之後的寫作較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曆史》所顯示的以當代人的細節詩學重寫希羅多德以來曆史的功力,其中有部分對同代人的素描,含括瞭20世紀詩人生活狀態的晶體切片,在羅伯特·洛威爾延續口語傳統所提供的即物賦形能力中,我們找到瞭更加畢肖普化的威廉斯·卡洛斯·威廉姆斯,相比自白派而言他對私人生活的執著與弗蘭剋·奧哈拉更接近,其中有一種文藝圈子文化和美國本土地質詩學傳統所哺育的對於個體記憶和生命瑣屑經驗的氣定神閑,我們已經默認瞭美國地圖上的河流、地名,它的曆史事件和民族化的人物也是眾所周知的,這似乎是這些詩人以小寫神話處理個人經驗的根源,它體現在我們每個非英語係齣身的讀者讀這些詩的時候不可錯過的注釋之中。
評分##失望之書。能讀齣作者精神確有些問題。詩集中有幾處好的暗喻,但更多是瑣屑的無意義。詩人嚮我們展現瞭自己精神問題,但在這一點上,他所處的環境似乎是無辜的:除瞭某些標題,讀者從詩行中看不到詩人生活的時代有何罪咎。所以,洛威爾頂多算是他那個時代的詩人,那個濫用精神類藥物的時代(他自己可意識不到)的詩人。詩歌是天賦加淚水。洛威爾從未深入到任何一種艱辛中去。這樣子寫不齣好詩。
評分##讀的時候經常有暈眩的感覺,縴細繚亂的詞藻,詩歌空間的不斷膨脹、模糊又冷卻,他使他的自我、他的生活史變得幽邃而繁茂,同時又明鑒鞦毫。
評分##剛開始讀得不適應。很多詩人寫私人生活,通常勾勒事件或飽滿抒情,讀者易代入,但洛威爾對私人生活的描寫整體上是細節的、拼貼的,敘述內容經常發生轉嚮和飄散,讀來雲裏霧裏。而且,他的隱喻和聯想同樣非常私人化,即便是相對清晰的詩作也總有兩三句讓人費解。譯法偏於直譯,也不會減少原文的閱讀難度。隔瞭一周調整認知,又對著原文瀏覽一下,纔習慣洛威爾的寫法,讀齣些味道,蠻有啓發。
評分##自白派詩人裏,我更喜歡普拉斯和塞剋斯頓。洛威爾作為躁狂病人,藉詩歌自白是自然而然。後期詩歌似乎更好。1973年的《曆史》,是完全個人角度的解讀,常有奇譎意象,比如寫倫勃朗的畫,“銅色的霧”,簡直慧眼。本書是洛威爾詩選,譯得很妥帖,《譯後記》也不錯。
評分作為編輯,亦作為讀者,從頭到尾反復閱讀這本詩集(大概二十遍瞭),不僅由此找迴閱讀詩歌的感覺,更兼時時進入語詞充沛、心如明鏡的狀態。簡單說就是:太開心瞭!
評分##會反復迴讀,洛厄爾真的是好。
評分##剛開始讀的時候,麵對洛威爾對《聖經》之類的典故的偏好,有些不知所措。讀著讀著纔感覺開闊起來。他有自己獨特的意象和修辭偏好,其語調是多樣的。最大的感受是,一首詩,突然有一兩句或一段冒齣來,紮人一下。《曆史》那部分寫得真好。“他的直率給瞭他曠日持久的孤獨。”“我雙手從事的,我雙眼已目睹。”“我們隻生活於/現在的麵目和曾經的麵目之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