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一年,我问他们每个人,是否想过死亡,想到这个是否会感到害怕。几乎所有人都对第二个问题做出了否定的回答。活得太久让他们害怕;而死亡可以解决活得太久的问题。他们晚年的智慧之一是承认死亡和变老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年轻人认为自己不会死,或者变老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
——约翰·利兰
如果活得足够长,每个人都会有成为老人的一天。21世纪已经进入长寿时代,我们也随之步入老龄化社会,那么变老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要为长寿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资深《纽约时报》记者约翰·利兰刚刚结束婚姻,父亲早已去世,现在他要独自照顾年迈的母亲。他逐渐发现一些独属于老人以及与老人相处的问题,于是他带着一系列疑问追踪并贴身采访六位高龄纽约老人,时间持续整整一年。
在采访的那一年,他57岁,而他的受访者都超过 85 岁,这也是美国增长最迅速的年龄层。所有老人都失去了点什么:行动能力、视力、听力、配偶、子女、同伴、记忆。从起床的那一刻直到就寝,他们是怎样度过一天的,他们对明天有什么期望?他们怎样应对服药问题、子女和不断变化的身体状态?他们丧失能力的速度像昔日获得能力一样快。有没有这样一道门槛,跨过去之后,人生的价值就逐一丢失?
约翰选取了大多数人不愿意谈论和面对的主题——老人是如何慢慢衰老并走向死亡的。即使国家的养老制度已经十分完善,依然有很多老人无法“善终”。这六位老人都不能再说“明天会更好”。明天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思维和身体进一步衰退,对生活的掌控更弱,朋友和爱人更少。无论他们有什么健康问题——糖尿病、关节炎、健忘、心脏病、老眼昏花或者听力不佳,都只会不断恶化。
在书中,约翰以记者的生动笔触,如实记录了老人的生存现状,关注议题涉及老人的健康,老后的艰难,老年人的孤独感,独居的困境,养老的保障,养老院的体系设置,医疗的局限,生前遗嘱的意义,与配偶子女的情感与矛盾,以及如何过上自主、快乐、有尊严的老龄生活。
在老龄化和少子化日渐严重的今天,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参考意义。
##按自由意志的生活是最高境界. 超过一切数字, 无论是年龄,财富还是其他一切统计的意义.
评分##“生活的艺术就在于用你拥有的身体过你拥有的生活。” 《长寿的代价》的作者约翰·利兰是《纽约时报》的资深记者,他跟踪采访了6位超高龄者一年,想要一探“衰老”的秘境。 起初他以为他会看到一个晦暗、阴沉、伴随着行动迟缓和记忆力衰退的消极世界,然而结果是,虽然行动迟缓和记忆力衰退是很明显的,但并不意味着颤颤巍巍的生活就是没有价值的生活。 认为失去能力就没有活着的意义,是年轻人才有的“小心眼”。任何时候,人生的境遇都是仰赖我们如何形塑它。 在6位超高龄者完全不同的生活形式中,我看到了共同的生活态度,那就是学会接受关节炎的同时感恩你尚能活动的指尖(●°u°●)」
评分##无论是好是坏,明天总是会来,哪怕它不来,也该做让这一刻的自己微笑的选择。
评分##我们不该把教育、工作或爱情分派给人生的特定时期,而是让他们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以不同的变奏重新回归
评分##人的想象力很差,没经历过的事情总是难以想象,比如衰老,比如死亡。看完六位高龄老人的故事,发现原来衰老不全是失去,也有所得。如果说之前注意饮食和锻炼本质上还是害怕衰老,那看完这本书不再害怕了。
评分##结合《最好的告别》一同看
评分##老人的生活方式
评分##年轻人以为的老人生活和老人自己体会的真的很不一样,这本书用老人的视角阐述他们真实生活,虽然身体不便但依旧可以获得乐趣的一种生活韧性。国外的养老院跟ngo各种志愿者的支持配套设施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整体价值导向还是很欧美的,如果有亚洲人角度应该会很不一样。
评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对母女的故事,相互包容是我应该学习的。这本书改变了我曾经的一些对于老年人的想法,他们远比我想象的要快乐,年老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