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门诊的田野调查
基因检测医师团队的深度访谈
技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医患互动
一部重新看待“正常”与“未来”的民族志
====================================
新生儿筛查,指的是在婴儿出生24小时之后到6天内所做的针对一些遗传性疾病等的筛查,以提供预防性的医学措施。本书通过在基因门诊的田野调查,在对75个家庭共计193次到诊所的访问和咨询进行观察,以及对诊所基因检测医师团队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于新生儿筛查技术在美国的推行历史和这项技术在实践中引发的可预期及不可预期后果进行了生动详尽的记录和分析。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技术的“不确定性”如何使得病患和医生进行协商和互动,又是如何影响人们对于“正常”以及未来的理解和期待。这本书是医学、公共卫生和公共政策学者的理想之选,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看待医学技术、主流叙事和政策的新视角。
作者提醒我们,对于技术的研究不能忽视具体的社会情境,不同收入水平、不同阶级的家庭并不是都能享有平等的医疗资源、负担起长期治疗所需要的营养品和药物费用。在为“拯救婴儿”的技术欢呼时,不应该忽视美国社会中目前存在的制度和资源不平等等问题,也不该忽略一项“科学”的技术的推广背后的组织和制度力量和市场利益。
===================================
专家推荐:
这本对新生儿筛查的社会现实进行的复杂而严峻的作品,阐明了政策、技术、临床医生、医疗机构和医疗宣传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对患者和从业者非常强大的影响。我们已经非常清楚,技术进步在承诺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产生新
的问题。《拯救婴儿》应该是任何认真关注21世纪卫生政策和人类状况的人感兴趣的作品。
——查尔斯·罗森伯格,哈佛大学科学与医学史教授和社会科学的Ernest E. Monrad教授
新生儿遗传病筛查是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胜利,与疫苗接种和卫生设施齐名。但是,由于每年有数百万婴儿接受筛查,人们可能会忽视这样一个事实: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独特的,他们对筛查计划的看法-——它的好处、它的焦虑、它难以发音的疾病名称——都会有所不同。蒂默曼斯和布赫宾德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同情心捕捉到了这些个人故事。他们所描述的临床情景,都是真实的,引人入胜,揭示了家属和医生的态度和反应,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韦恩·格罗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医学博士
##写得还行,翻得一言难尽。本书真正的译者一定缺少专业背景,很多词翻译是外行的。而且居然不加注,没有参考文献,这怎么敢出版?
评分##通过在基因门诊的田野调查,在对75个家庭共计193次到诊所的访问和咨询进行观察,以及对诊所基因检测医师团队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于新生儿筛查技术在美国的推行历史和这项技术在实践中引发的可预期及不可预期后果进行了生动详尽的记录和分析。
评分##卖给普通兴趣读者的话写的也不有趣。卖给学术相关人士的话,这参考文献直接都没有了?
评分##说实话就是一本石榴煎酒的书 提出问题 反复的提出问题 问题的实质不解决
评分##不做产检就是在赌博。
评分##超级无聊
评分##对于医疗诊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疾病是被社会建构起来的描述印象深刻
评分##不太懂为什么不把参考文献列上去
评分##对于医疗诊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疾病是被社会建构起来的描述印象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