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征服之后

蒙古征服之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锦萍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致 谢
自 序
导 论
1元好问和金代“功名社会”
2全真教与1234—1281年战后社会重建
3佛教僧团、政治权势和亲属关系
4 僧道、水利组织和乡村社会经济秩序
5 明代地方主导权的连续与变化
6 结 语
附录1:本书使用的未发表碑刻铭文
附录2:《亮公孝行之碑》与《宣授五台等处释教都总摄妙严善行之碑》录文
参考文献
索引
图表索引
中文版后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书聚焦山西,探讨华北社会在13世纪初经历蒙古征服的大变局后,长达400年的社会变迁与文化重构,特别关注宗教组织和信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者在传统史料之外,大量运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民间文献,尤其是碑刻资料,使得数个细致的个案研究成为可能。在讨论宗教势力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宋明之间社会转型的“北方路径”。与众所周知的江南模式(即围绕科举考试和儒家知识精英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不同,在蒙古统治下参与和推动北方社会秩序重构的,是包括全真教和佛教在内的宗教组织。僧道组织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各方面都有重要优势:蒙元政权、蒙古王侯的强力支持,遍布城乡的寺观网络及其控制的大量土地和其他资产,在官府和儒家思想之外建立的意识形态和获得的制度性力量。这一迥然有别的社会景观直到明代科举系统重振以后才逐渐式微。而它在明代山西地区长期、曲折的消亡过程,则折射出蒙古征服华北的长期影响。

本书视野宏大,行文晓畅,叙述清晰,观点明朗而发人深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感谢学姐赠书,很喜欢作者对碑刻的细腻分析,但也总是在想个案在多大程度上能构筑整体趋向(或者说,在掌握多少材料之后才能有足够信心勾勒出更大的趋向?)

评分

##国家主义与地方主义永恒的博弈。

评分

##国家主义与地方主义永恒的博弈。

评分

##与英文版相比,本书作者王锦萍对中译本做了全面细致地修改,包括适应国内读者阅读习惯的一些调整,对英文版疏误之处的改动,补充新的史料,重新进行改写等等。作者所写的译后记,回应了英文版出版后学界书评的一些意见,体现了作者对于本书的一些最新思考。可以说,与英文版相比,中文版无疑论述更严密,质量更高,属于修订本。

评分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评分

##山西能代表华北北方吗?既缺乏地方史的精微,又没有区域史的纵横,宗教团体在元明时社会的历史又是新元史的老生常谈

评分

##原博论题目为《家国之间:1200-1400年山西士人、僧道与村民的网络》,改为书后虽题云“华北地方社会”,实际还是以山西为主,华北其余地区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当然书中也提到,作者看到了山东,河南与山西的不一致,作者讲座也提到对山东的一些研究,期待作者新的探索研究吧。

评分

##摧毁了原有的儒家伦理,佛道自然趁虚而入。

评分

##“类似地,第一章聚焦元好问和金代科举社会,呈现士人群体主导的社会秩序如何在蒙古征服过程中崩溃解体,虽然为后面讨论蒙古征服后新的政治、社会精英取而代之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对照,但这就无法有效地融入蒙古征服之前金代的宗教组织、乡村势力的基本状况,可能给读者留下一个错觉,即第二章呈现的全真教的崛起似乎完全是蒙古统治者支持的产物。这样的错觉容易掩盖一个史实,即全真教在金朝中后期的发展,为其能在蒙古统治初期承担起新的社会角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组织基础。虽然我在第二章对全真教的介绍中有所提及,但因为是放在全真教的介绍下而非金代社会的框架下,需要读者自己做一些联结和思考,故可能并没有起到理想的表达效果。”——王锦萍《后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