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危机

管控危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国] 斯图尔特·霍尔 等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目录
道德恐慌与文化霸权:解读《管控危机》(代译序)
作者中文版序
致谢
第二版序
第一版导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道德恐慌”的社会史
行凶抢劫:一个外来词的入侵
编年史
“犯罪上升率”公式
一个标签的转化轨迹
第二章 社会控制的起源
至高无上的法律
面对面的控制:警方如何放大危机
警察“运动”的起源
第三章 新闻的社会生产
首要定义者和次级定义者
行动中的媒体:再生产与转化
媒体与公众意见
犯罪新闻
行凶抢劫与媒体
互惠关系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平衡叙述:报道汉兹沃思事件
事件:汉兹沃思“行凶抢劫”案
基础报道
社论
《太阳报》
全国性报纸的深度报道
伯明翰地区报纸
结论:传媒中的解释与意象
第五章 引导公众意见
“尊敬的编辑先生”:读者来信
地方媒体表达渠道
私人-公共表达渠道:恶言谩骂
公众意见与意识形态
第六章 犯罪的解释与意识形态
社会图景
传统世界观的根基:常识
社会焦虑
解释与意识形态
第三部分
第七章 犯罪、法律和国家
“正常的”犯罪和社会性犯罪
从“控制文化”到国家
国家的法律和政治秩序
文化霸权的模式及其危机
第八章 法律-秩序主导的社会:“合意”的枯竭
“恐慌”的流变
战后文化霸权:建构共识
共识:社会民主变种
社会契约的瓦解
1968/(1848):剧变:分裂的国家
1969:“文化革命”和威权主义转向
工人阶级反抗:“挖得好,老田鼠!”
第九章 法律-秩序社会:走向“超常国家”
1970: 塞尔斯登人:“法律-秩序社会”的诞生
1971-1972:法律的动员
1972: “行凶抢劫者”时刻
后果:与危机共存
在黄色潜艇内
第四部分
第十章 “行凶抢劫”的政治
被压抑者的回归
“从属地位”的结构
文化、意识和抵抗
黑人犯罪与黑人无产阶级
“全世界受苦的人”
从哈勒姆到汉兹沃思:统统带回家
后记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批判传播学译丛。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当代文化研究之父霍尔经典著作。深入剖析战后英国社会。

【编辑推荐】

●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文化研究领军人物斯图亚特·霍尔经典著作,从社会暴力问题入手,探讨战后英国社会文化机制问题。

● 一部广阔的道德恐慌及其背后文化霸权与政治合法性的社会史。

●因其宏大的历史视野、独特的社会政治批判视角以及对葛兰西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成为霍尔在伯明翰时期的巅峰之作。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初的英国社会,在应对“行凶抢劫”现象时会走入极端?

本书从社会暴力问题所引发的政治、舆论反应和波及全社会的道德恐慌入手,深入考察了经济衰退、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共识瓦解和政治合法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社会文化霸权斗争和意识形态合法性重构的文化机制问题。

行凶抢劫所引发的道德恐慌,蕴含着一种针对社会秩序面临挑战和崩溃风险的焦虑和恐慌,其根源远远超出了普通街头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治安威胁,背后蕴含的是对既有道德秩序和主导意识形态危机的深刻担忧。整个英国社会把暴力犯罪的“暴增”看作社会秩序整合失败,白人主导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二战以来通过福利国家政策确立的社会共识日益分崩离析的征兆。行凶抢劫以及媒体围绕这一议题所建构起来的道德恐慌成为深层社会矛盾的一个表征。

用户评价

评分

值得读一下

评分

##inspiring

评分

值得读一下

评分

##inspiring

评分

值得读一下

评分

##inspiring

评分

值得读一下

评分

值得读一下

评分

##inspiring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