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朽木会发光?
为什么灯塔水母能永生?
为什么花与蜂“相爱又相杀”?
是哪些因素和力量在起作用?
每一天,每一时,
我们身边的万千生物都在上演奇妙的生命故事与生态史诗——
它们无情争斗,却也深深相爱;它们轰然覆灭,却也奇迹般地重生。
在变化与永恒共存的世界里,它们被掠夺、被遗忘,却一直默默造福人类.......
·
【编辑推荐】
★ 没有神奇生物,就没有渺小人类!
★ 为什么朽木会发光?为什么灯塔水母能永生?为什么花与蜂“相爱又相杀”?是哪些因素和力量在起作用?透视1000万物种全图景复杂互联,纵览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秘密奇观。如果你想知道大自然究竟如何悄悄“爱”人类的,本书给出了有趣、奇妙的答案。
★ 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教授、火遍20多国的畅销书《昆虫的奇妙生活》作者、首位获得邦内维奖的女科学家,写给所有人的神奇生物故事集,探索人与自然、生态与物种多样性的入门之作。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雅涵翻译、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王鑫审校。添加近百条物种相关专业学科注解,译文严谨,干货十足。
★海报级原创手绘彩插,精妙细作的复古版画风格,再现神奇生物生动细节与罕见生境。
★随书附赠精美“神奇生物”原创手绘明信片一套4张。
★精装双封面,内封采用独特夜光印刷工艺,呈现静谧森林之夜的“闪亮奇迹”。
##3星。插画更多、翻译更好、写作思路更清晰,配上现在风趣的语言,将会很有意思!
评分##如同英译版的书名Tapestries of Life,生命的织锦,这本书读来也是纷繁精彩。生命的织锦是生态学家常用的一个概念,用来表达每一个物种的重要性,可理解为每一个有机体都有自己的生态功能,作用于更大的生态系统。每当一个物种的数量减少,这幅织锦的一根丝线就有磨损。每当一个物种灭绝,就缺失了一根丝线。磨损或缺失的丝线越多,这幅织锦损坏得就越严重,直到最终分崩离析。蒂格松在此书中一一道尽诸多物种的生态功能,让人们意识到它们的不可缺失。斯韦德鲁普-蒂格松会让我想起E.O.威尔逊,那种专业的积淀、渊博、远见卓识,还有好文笔。而她的第一本书是《昆虫的奇妙生活》,和威尔逊一样,她本业也研究昆虫。
评分##这本书介绍了很多生物在自然界中承担的重要角色,这些角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忽视,往往是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没错,就像至尊宝失去了紫霞仙子才踏马懂得啥叫爱一样。比如鲸鱼千里送外(尿)卖(液)养活遥远海域的浮游生物,红树林其实是免费的防海啸顶级金钟罩铁布衫。这些事儿科学家也是废了老鼻子劲才明白过来,在本书里讲给我们普通人听,就是让我们反思一下,别天天跟个大冤种似的跟那蹦跶了,你下次去海洋馆的时候想想那些快要饿死的浮游生物、吃龙虾的时候想想海啸你要往哪跑、南北极冰川融了以后你花光一辈子积蓄买的房是在水下面还是水下面。
评分文本很好,如果能搭配插画会是一本妙趣横生的自然类科普书籍。站在大自然的肩膀上,人类应当明白,剥削利用自然会冒着破坏和毁灭自身生存基础的风险。
评分##过于工整的结构展示出专业训练的功底,这种方式有助于清晰准确地形成书和论文,得出结论。但是我现在不喜欢这种方式,它不够自由,缺乏姿彩——用于科学推广是够的,却不够吸引人。是我的问题,对于从书中获得不少新思路和知识的人来说,过于苛求,但是真的有必要每一部分都找到对应的名言名诗来开头么?工整有时候具有特殊的美感,但也难免乏味。
评分##熟悉的模式又来了,因为无利可图了,生物多样性在消失了,后人开始给前人买单了,开始修建什么“寄养之家”,进行培育,恢复。全书基本上都是在这样的模式写的,一开始介绍这些物种的具体信息,它们的作用,然后讲述惨痛的消失灭绝经历,好点儿的有利用价值的在努力培养恢复之中。 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科普基础上,利用序言和后记继续介当前环境研究前沿现状,无数学者依然在不断探索破坏后的发展之路?你们觉得会是怎么样的恢复发展之路呢?
评分##某种程度上,他们将自然视为一种遥远的、坚不可摧的资源库,一个与我们人类分隔的地方(我们自有着舒适的日常生活),一个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无限资源的服务中心,并且我们希望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它可以提供不受限制的服务,而我们几乎不用担心会存在什么问题。
评分##妙趣横生的生物科普散文作品。
评分##造物之伟大,贝多芬算老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