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熊秉真教授于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著作A Tender Voyage: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在国内的首部中译本,对宋代以降中国传统社会的儿童(从出生到七八岁)和童年做了大量史料性的研究,以再现近世中国的幼童生活以及成人的育儿生活。主体分为三编八章,辅以46幅精美的中国古代反映儿童养育和生活的插图,从婴幼儿的养育、医疗、心理情感、社会生活、儿童与家庭的关系等多角度展现中国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宋代以来中国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定义与关照,从中折射出近世中国在社会关系、思想观念、文明发展、文化形态等方面的发展与转变,同时展现了儿童的成长、发展与家庭、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儿童成长的普遍规律。本书对儿童教育工作者,儿童史研究者,传统中国社会、家庭、性别研究者等都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
对宋代以来儿童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进行了刻画,了解儿童生活是审视整个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
评分##作为一本专业书籍,既有专业性又兼顾了可读性。很适合对近世儿童生活与育儿感兴趣的人阅读~
评分##“儿童”一词指的是人口中的年轻部分,而“童年”指向人们的经历和对这一人类生命周期阶段的哲学、文化和社会的理解,因此,对这两个主题进行研究的相关源头资料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相关的。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过去人们对儿童和童年的理解和对待,不仅来自文字和思想,而且还通过行为和姿态,通过文本和其他证据的保存、再现或暗示。
评分##“儿童”一词指的是人口中的年轻部分,而“童年”指向人们的经历和对这一人类生命周期阶段的哲学、文化和社会的理解,因此,对这两个主题进行研究的相关源头资料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相关的。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过去人们对儿童和童年的理解和对待,不仅来自文字和思想,而且还通过行为和姿态,通过文本和其他证据的保存、再现或暗示。
评分##拿到此书前,曾阅读过熊秉真教授的《幼蒙、幼慧与幼学》一文,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文中对于《传家宝》等清代幼教文献的引用,向读者透露出丰富而斑驳的历史情境。阅读《慈航》过程不难发现本书史料之丰富详实,熊教授在其《又见童年》一文中也提到其对于医案的使用:“现在要认识、读懂这种材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读懂它们所需要的训练已经不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了,要想读懂这些材料,首先要懂得现代的医学,因为它的专业性很强,里面的字我们都认识,但这些字组合在一起之后我们就不懂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此书翻译难度之大,对译者翻译水准要求之高便可想而知,而最终国内首部中译本《慈航》能以此“面目”与读者相见,想必“个中滋味,唯有自知”“没有一个成人不是小孩,大家都曾是小孩”幸得《慈航》,如今的成人得以带着好奇与热情重返童年。
评分##这是一本专业的学术书,拿到手的时候觉得很厚,读起来却一点都不艰涩,书中很多图片和有趣的历史资料。在趣味小史料的叨叨中,逐渐就摸清了近世中国儿童史的大致脉络。通过阅读这本书,深刻感受到熊秉真教授知识之广博,视野之开阔。
评分##“儿童”一词指的是人口中的年轻部分,而“童年”指向人们的经历和对这一人类生命周期阶段的哲学、文化和社会的理解,因此,对这两个主题进行研究的相关源头资料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相关的。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过去人们对儿童和童年的理解和对待,不仅来自文字和思想,而且还通过行为和姿态,通过文本和其他证据的保存、再现或暗示。
评分##《慈航》原著,挖掘梳理了大量珍稀档案年谱等,并辅以大量插图,生动再现了近世中国儿童养育与生活。周慧梅教授中译本表达准确有力,读来觉得很流畅,向感兴趣的朋友推荐!
评分##这本书我是上个星期购买的,因为对熊秉真教授的图书一直都有关注,买了她不少的图书,有些是直接购买的中国台湾版本的繁体版,有的有简体版的也买过。这次是熊秉真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外文著作,一听到消息,就入手了。这本书和我之前看过的几本书有很大不同,内容分为三编八章,讲述新生儿的照护、哺乳和哺育,还讲述了传统的母哺父教的幼教模式,我对其中讲述的古时候士阶层的母亲自课、父亲自课的现象很感兴趣,其中还讲到,从宋代开始,教授幼儿的起点年龄似乎每隔一个或一个半世纪就减少一岁左右。看来从古自今,我们都很重视儿童的教育,文明程度越高可能期望就越高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