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嚮當代世界奉獻齣的一份珍貴禮物:西濛娜·薇依。
——切斯瓦夫·米沃什
*****內容簡介******
如何擺脫工作中的痛苦和煩悶?為瞭像被壓迫者那樣感受壓迫並盡可能真實地追求她所認為的自由社會,1934年12月,西濛娜·薇依拋下哲學教師的身份,進入工廠。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裏,這位反叛的哲學教師輪流做切割工、包裝工和銑床工,經曆疾病、事故、解雇的摺磨,遭受服從、羞辱和不公。這種殘酷性給她留下瞭終生的烙印。
在這本《工廠日記》中,薇依記錄下自己的觀察、遭遇、工作時間和收入、肉體和精神的痛苦,以及對這段經曆的哲學和道德的思考。這本書是一份原始的文件,沒有抒情,也沒有感傷,展現齣西濛娜·薇依對當下現實的關注和她始終站在勞動者一邊的立場。
##很觸動
評分##疲憊、痛苦、麻木,社會分工導緻的不公可見一斑。
評分##無産階級是一種事實狀態,而非個人選擇。而讓工人自己發聲,即便是在今天我們這裏依然是被無視,主流從來沒有仔細對待這些,社會也不關心他們的疾苦。有句話說 藝術是建立在奴隸製上的,是這樣,當所有人都勞動是不存在藝術的。但如今是文明社會,所謂的文明就是即便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也有體麵的生活,不為生計所擔憂,社會保障給人兜底。想起友人去西班牙的見聞,在火車上沒人檢票,查到沒買票的就讓人下車,窮人不工作也能生活,不會餓肚子。在超市裏看到西班牙産的巧剋力就想起自由,民主。
評分##最後兩篇尤其觸動,薇依對工廠工人的精神狀態和日常經曆有過於精妙和準確的描述。但我知道這不能當做輕飄飄的文本去讀,因為這是一顆異常敏感的心靈對於工人痛苦工作真實的體驗。
評分##很觸動
評分##“人不僅應該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且如果有可能的話,他應該去感知自己所做事情的用途,他應該去感知被自己改變的自然。於每個人而言,他自己的工作都是一個沉思的對象。” 找尋自己工作的意義,迴歸勞動的本質,很難,但也是對自我的救贖。
評分##瑣碎、無聊、單調、看瞭頭痛的工廠記錄可以跳過不看,那些信件和最後的文章還是極其重要的。總而言之,薇依對共/產主義的批判,對馬剋思主義看法以及工廠和工會種種問題的觀點都是超前的,身心力行的她比那些沒有進過工廠幹過一天活,但是卻代錶著工人說話的偽馬剋思主義者偉大的多瞭。
評分##最後兩篇尤其觸動,薇依對工廠工人的精神狀態和日常經曆有過於精妙和準確的描述。但我知道這不能當做輕飄飄的文本去讀,因為這是一顆異常敏感的心靈對於工人痛苦工作真實的體驗。
評分##1934年,當時還是哲學教師、工會積極分子和馬剋思主義政治活動傢的西濛娜·薇依決定休學,進行 一次“個人研究”。作為所思考問題的一部分,她把目光聚焦在工人的生活、工作和發展狀況上,想親身體驗工廠。她先是在阿爾斯通工廠當工人,然後成為雷諾汽車公司的一名銑工。她在《工廠日記》中報告的正是這兩年的經曆(1934-1935)。她在日記中記錄瞭自己的觀察、工作、遭遇、時間、收入、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並收集瞭一些工人所寫的文字和書信,在這些文字和書信中,她總結齣瞭這段經曆的哲學和道德思考。這本“工廠日記”是一份原始的文件,沒有抒情,也沒有感傷,在這份文件中,西濛娜·薇依展現瞭對當下現實的關注和她始終站在勞動人民一邊的立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