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盘

洋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你为什么还在这儿 杨樱
自序
第一章
2005,我的第一次中国之旅
只不过再待一年式生活
骑着挎斗摩托探索中国
泡泡圈
第二章
第一次听闻家族的故事
寻根
第三章
在几种职业间横跳
西递古镇的婚礼
《上海小笼包指南》前后
在上海的第十年
第四章
1900年,被困在京城的传教士
他们在中国的岁月成了历史
第五章
牛油果阿姨与啤酒阿姨
上海的最后一代手工锅匠
关于拉面,我懂得很多
美食是最好的借口
第六章
是的,我们从来不谈这个
再给我一些时间
尾声
后记
附录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一个在上海住了近20年的外国人,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20年前的上海,蓄势待发而万物尚且淳朴,那会儿他在干什么?

这高速发展的20年,这个城市这么多变化,他感受到的是什么?

外国人笔下的当代中国,80年代有保罗•索鲁的《在中国大地上》,90年代有何伟的《江城》,《洋盘》以一种新鲜的写作声音记录了我们正在发生的当下。

———————

★“撑一年没问题。上海是个大都市,对吧?” 从24岁到40+岁,从五星酒店的厨师到美食作家,在中国高速发展的20年,一个老外如何谋生,如何去爱,如何应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的上升与下沉。

出身中产家庭,放弃稳定生活,怀着“冒险”精神,于2005年来到上海。他在最好的年纪闯进中国高速发展的20年,以“局外人”的率真与好奇,探寻着日渐被我们忽略的“附近”和附近的“人”的故事,也在自己人生的上升与下沉中,见证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和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

★理解中国食物的时候,也是在理解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只要你走出去看看,这世界就总会给你带来惊喜。

他游走在老城厢的窄巷,沉浸式体验上海的生活,用10年寻访一位手工铁锅匠,花16个月评测52家上海小笼包店,与上海各路角色聊天;他透过食物的镜头去看中国,到兰州学做拉面,去阿勒泰了解驼奶,几乎去过所有的省份,寻觅、倾听、记录真实的中国故事。

★ 都市青年共同的“边缘人”生存体验:“要是能知道自己能待多久,那该多好。” → “我想,我可以再待一年。”

以年为单位分割的时间,被不确定包裹的当下,短暂的过客身份,“在而不属于”的尴尬处境,临时搭建的情感乌托邦……一只脚在圈内,一只脚在圈外。是每一个外来的局外人用尽全力,却可能随时失去的生活。

★ 无意中发现的传奇家族史,两代人相隔100多年的中国“冒险”经历形成历史的呼应。

同样在24岁的年纪来到中国,100多年前,外高祖父刘海澜带着他的传教士队伍,从俄亥俄州远赴大清帝国,经历过1900年前后近代中国的大震荡和大变革,与他建立的亚斯立堂、同仁医院、汇文学校,埋骨的老城墙,一起定格在家族老相册里;100多年后,Chris放弃在迈阿密的中产舒适圈,卷入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大潮,经历过各种不确定之后,仍然留在上海……两代人在中国游走的轨迹交会,串联起一段关于中国、关于上海的激荡故事。

★《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张医生与王医生》作者杨樱诚挚推荐。

怀着对中国的深厚感情,Chris 真诚地探究了外籍人士在中国生活意味着什么,既感人又引人入胜。他的跌宕起伏的沪漂经历与他的外高祖父在北京的冒险交互对照,有忏悔录的笔触,又有历史作品和流浪汉小说的特点,一个关于爱与失去的故事。

——《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

美国人梅英东写过北京胡同(《再会,老北京》),何伟写了涪陵(《江城》)和很多地方,但都不是自己的生活……终究没有人以一种拉家常的口吻,说一说自己如何应对这个大都市的起居饮食社交衰病,一切必要,一切非必要。从这个角度说,Chris写的东西可算史料补白。 ——《张医生与王医生》作者之一杨樱

———————

洋盘,四川方言中,有洋气、拉风的意思。

上海方言中,则指外来人不太了解本地习俗。作者用作书名带有一点自嘲。

本书是美国作家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讲述他在中国经历的一本非虚构文学作品。

2005年,24岁的沈恺伟离开家乡——美国东南部城市迈阿密,以年轻厨师的身份游历至香港,又机缘巧合得到一份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翡翠36餐厅的工作,由此开始了他在上海近20年的生活。

从最初跌跌撞撞闯入一座陌生城市,不知道自己能在这里待多久,到骑着挎斗摩托穿越5000公里寻路中国,从躲在外籍人士舒适的“泡泡圈”,到花10年寻访一位手工锅匠,以《上海小笼包指南》出圈……他穿越在两种文化间,一年又一年,学会了当一个成年人,学会了爱,学会了痛苦,也见证了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

冥冥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而直到来到中国,他才发现自己与这个国家的深刻渊源。

用户评价

评分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18年。“我有很多问题,答案却很少。”

评分

##从“我想真正地活在中国”到“只要你走出去看看,这座城市就总会给你带来惊喜”。和何伟、梅英东、扶霞他们不一样,他是以自己为圆心,在上海谋生和与人交会的故事为半径,搭出当代沪飘都市青年(外籍版)共同的“边缘人”生存体验的圆形舞台,在看似不够完满,可能随时会失去的生活却足以在不确定包裹的当下,将这个临时搭建的情感乌托邦和盘托出,看这个老外如何过日脚,如何去爱,如何应对这个世界的上升与下沉。这本书完完全全是讲他自己作为久居上海的外国人的生活。

评分

##意外地好看。对中国读者这是一个全新的阅读角度 ——不像读何伟他们的书,我们是透过一个外国人的审美距离来看中国。这本的作者时时刻刻都在自我审视,中国是他观察自己的透镜:我是谁,我对这里的理解有什么变化,我应该为了一个跟我来华的美国女孩硬着头皮进入婚姻吗?作为一个工薪阶层的普通老外,我怎么在泡泡圈中安放自己的位置?我和来华的传教士祖辈真的有共同点吗?20年后所有人都在离去,我还要在中国吗?……而他倾诉的对象是我们这些中国读者。这本书已经没有那种 “友邦惊诧”感了,也不在给中美试图证明和介绍或抱怨什么。就像一本平民版马男波杰克在上海的心理咨询记录。

评分

##有点流水,劲道儿没上去,萨拉实惨

评分

##可能是我这辈子读过的出版时间和阅读时间最近的一本书。可能很久没有一个老外这么掏心窝子的把自己交给中国,又一笔一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似乎没有未来但反而莫名深刻的爱写的清清楚楚了。

评分

##意外地好看。对中国读者这是一个全新的阅读角度 ——不像读何伟他们的书,我们是透过一个外国人的审美距离来看中国。这本的作者时时刻刻都在自我审视,中国是他观察自己的透镜:我是谁,我对这里的理解有什么变化,我应该为了一个跟我来华的美国女孩硬着头皮进入婚姻吗?作为一个工薪阶层的普通老外,我怎么在泡泡圈中安放自己的位置?我和来华的传教士祖辈真的有共同点吗?20年后所有人都在离去,我还要在中国吗?……而他倾诉的对象是我们这些中国读者。这本书已经没有那种 “友邦惊诧”感了,也不在给中美试图证明和介绍或抱怨什么。就像一本平民版马男波杰克在上海的心理咨询记录。

评分

##读到最后是很苦涩的:全球化时代的冲浪手,转瞬成了不合时宜的人。对于漫长的历史而言,二十年仿佛南柯一梦,对于一个人而言,却是形塑一生的时间。“洋盘”在上海话里是“外人,不懂规矩的人”,像作者带着无限眷恋的自嘲,也是面对异己者的谦卑姿态——在陌生的国度生活,“为了一切向你证明‘我是人’的事物。”

评分

##洋盘在上海话里是外行的意思,但他们是迫不得已成为了外来客。2008年阿萨亚斯在纪念杨德昌的文章里写道:“…自此往后,中国历史将以上海为中心继续发展。”一个时代是否又已经成为转瞬即逝的流星,成为咽不下去的苦果?一个另一面的故事。

评分

##书名妙译,带洋字的词,大多数中性,标示舶来,很少有贬义,我想来想去就想到洋鬼子、洋泾浜、洋盘三个不太好的,而《洋盘》恰微妙凸显出作者一年一签,时刻担心被东方国度排异的蚌病生珠,这种外来者尝试融入,及与这座城市相处的感受,其实不区分国籍肤色性别,完全可以读成性转版的“东京(上海或北漂)八平米”,作者的坦诚和风趣、自嘲,书写了魔都最好的意气风发时代,而最坏的时代,他也与我们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