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代的北方

同时代的北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岩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导论 长时段的东北与同时代的北方
上编 区域史与生产史
第一章 作为“现代”纪念碑的老城:历史化边缘视角下的区域形塑
从开原城到老城:东北的现代化
老城的命运与“共和国长子”的意味
第二章 转折年代的文化地方性问题与新中国文化工业基地的形成
地方性问题与现代中国文化的转折年代
转折年代的东北与文学地方性表述
新中国的东北文化工业基地及其“地方民间形式”生产
第三章 历史媒介地理与讲故事的艺术
“追车回电”的说书人
从媒介“中原”到景观“东北”
第四章 新世纪东北喜剧的师 / 父表述与青年主体再生产
重写父老:从“师傅”到“师父”
作为青年文化的“二人转”与“喊麦”的父名
流散东北喜剧人怀旧中的无父之地
第五章 作为当代史书写的东北作者电影和先锋艺术
《钢的琴》:“工人之子”的文化生产
“北方”艺术:从历史在场到幽灵重返
下编 城市与叙事——沈阳作为方法
第六章 “锈带”城市的生命政治与微时代的老 / 穷人
中国“锈带”城市:修辞、空间与主体
微时代的“锈带”城市
作为新穷人的老 / 穷人与重建普遍主义的方法
第七章 双雪涛的小说与当代中国老工业区的悬疑叙事
历史记忆与对话主体
对话性城市:作为历史入口的迷宫
悬疑化的怀旧与寓言化的历史
第八章 再现世纪之交:反自动化书写与一座小说城的崛起
反自动化的“现实主义”
媒介环境反讽与底层经验表达
自反的“东北性”与作为文学语言的“东北话”
传统工人阶级有机城市的文学纪念碑
第九章 《张医生与王医生》与跨场域的“东北文艺复兴”话语
文本生产与空间生产
“非虚构”:媒介、主体与代码
多义的“社会”与社会想象中的父亲母亲
后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刘岩教授当代东北文化研究全新力作

戴锦华 汪晖 宋念申——郑重推荐

————————————————————

小说、评书、二人转、影视剧、喊麦、春晚小品、先锋艺术、城市改建

消费社会里尚被忽视的“老/穷人”生命形式……

再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史与记忆生产史

反思“东北文艺复兴”话语和被遮蔽的社群真实经验

面向未来发掘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历史遗产

————————————————————

东北之为“北方”的历史,同时是它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工业基地、文化工业基地和另类现代性前沿的历史。本书是文化研究学者刘岩教授的全新论著,以当代文化生产为主要媒介,结合长时段视野,探究“北方”历史经验的同时代性。在这一探究中,东北既是区域辩证的对象,也是尝试以经验克服景观、由记忆解放想象的方法。

用户评价

评分

##就我个人来说,读本书产生的思考乐趣不如同作者的前一本书,可能是因为很多观点在前一本书里已经有类似表达,而本书又有点过于沉迷黑话(我并不在原则上反对黑话)。我和作者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对事实层面的不同认知,以及基于这些不同认知而生出的不同观点,但我认为作者的论述对我仍然是相当有启发的,正如作者在导论中提到的,本书对“东北性”的研究有探索的意义,我冒昧地希望我这位来自对角(西南)的外乡人苛刻的评价能引发作者的一些新思考。我衷心希望作者可以多联系东北区域内除了皇粮工人的其他群体,以及其他区域的类似现象,对“何为东北性”的研究作出更多贡献。事实上,我私人层面对东北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读完本书我已经种草了素未谋面的沈阳,以及关于它的一些还没有读的作品。之后我会写一篇比较长的评论。

评分

##视野很广阔的研究,“东北性”和“东亚性”一样是热词

评分

##喜提历史文化一周热门榜no 5!明天安排一个签名本的转发赠回馈友邻吧~

评分

##作者分析了东北的现状和发展,核心中国文化工业基地形成的过程,历史、文学、地理与讲故事的艺术,东北文化娱乐电影等等的发展。从城市中的细微处着眼,一起探讨新城市与历史文化的交融。

评分

##一方面,中国农民为工业化积累付出的牺牲无论如何不应被忽视;另一方面,如果着眼于东北——另类现代化的前沿,那么,非但前面引述的区域间产业剪刀差假设——将城乡间的工农业剪刀差挪用到区域关系中——无法成立,一般将工农业差别等同于城乡差别的论述模式也很难完全适用。东北既是工业经济的中心,也是农业垦拓的边疆,同时作为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净调出区)发挥作用。正是在这种双重角色的扮演中,东北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早展现出克服城乡二元对立的另类现代化的可能性:从五六十年代之交开始,超越城乡对立的工业空间和农业空间建设同时在东北大规模展开,一方面是大油田——从大庆油田到辽河油田,一方面是大农垦——从“北大荒”到“南大荒”;一方面是非城市化的工业,一方面是非乡村化的农业。

评分

##很散很杂,还在喊口号——“互助共享”。对汪晖和戴锦华思想的援引没有意义,因为文中所引的只是些漂亮的概念和空话。 回避问题,对自然意象只用“冲击—应对”和浪漫主义的一般分析糊弄过去了,没有真正分析地理条件和文学气质的关联。 地方性与方言问题也用延安时期理念糊弄,换言之,作者要写东北,却又不具体到东北,有意模糊东北与被认知的东北。 不加解释地引入蒙太奇理论解释评书(语言和图像不一样),却不分析评书作为口头文学与传统的关联,如程式语的使用。 作者并没有说清自己哀惋歌颂的那个国营工厂时期的东北,这让整本书变得很可疑——在我看来,只是顺应近来的流行文化。 作者以自己的偏见,假定关外人的心灵深处总安放着“愤怒”,在线性现代化的时间的剩余中固执地重复着象征性的复仇与哀悼。这就是典型的对东北人的刻奇的偏见。

评分

##东北,曾经的共和国长子,如今的现状是年年喊振兴,年年振兴不起来,今年年初,好不容易南方小土豆带火了黑龙江哈尔滨,不知怎的,现在网络上又悄无声息了。要是想知道这种现象未来可能的走向和结局,需要从很久以前的东北社会文化中寻找答案,这本书中把近20年东北的热点文化都探讨遍了,从赵本山到《人世间》,从评书到直播喊麦,从《钢的琴》到《张医生与王医生》,曾经孕育共和国经济的厚土,貌似有源源不断的文化发展,但读来总让人感觉悲凉,东北本可以更好的。

评分

##在去济南的高铁上读完了该书,很多观点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喜欢读导论和上编。但我对“沈阳作为方法”这一论题有怀疑,总感觉沈阳代言不了东北。

评分

##视野很广阔的研究,“东北性”和“东亚性”一样是热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