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早期前夕,明朝皇帝统治着全球约四分之一的人口、世界最大城市中的大多数、规模最大的常备军,以及当时最繁荣的经济体。通过与欧亚大陆诸政权之领袖的互动,明朝早期的皇帝与成吉思汗后裔争夺成吉思汗王朝的遗产,树立自己欧亚大陆施恩者(众王之王)的形象,同时争取草原及周边地区统治 精英的效忠,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明廷远非与世隔绝,而是当时欧亚大陆东部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政治施恩中心。美国历史学家鲁大维利用诏书、文臣奏议和诗歌等丰富史料,将明朝早期皇帝的统治置于欧亚大陆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提供了理解明代前期皇权统治的不同视角。
★明朝皇帝竞逐成吉思汗的遗产,追求欧亚世界施恩者的新身份!
★新京报2019年度好书《帝国的暮光》作者、元明史资深教授鲁大维新作!
★将明朝早期皇帝的统治置于欧亚大陆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提供理解皇权统治的不同视角!
本书主要关注15世纪前六十年明朝皇帝和欧亚大陆诸领袖(尤其是有成吉思汗家族血统的蒙古领袖)间的互动,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明代前期统治权的特点。作者指出,通过与欧亚大陆诸领袖的互动,明朝皇帝与成吉思汗后裔争夺成吉思汗王朝的遗产,树立自己欧亚大陆施恩者(众王之王)的形象,同时争取草原及周边地区统治精英的效忠;明朝皇帝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作者将明朝皇帝的统治置于欧亚大陆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明朝的政治、社会与文化。
鲁大维引人入胜的新书将明朝牢牢地置于完整的欧亚背景中。以明朝在前期与蒙古人——他们的臣民、对手和盟友——的关系为中心,他阐明了明代前期皇帝的政策、个性和统治理念以及他们所处的后成吉思汗世界。该书经过精心研究,对明朝在近代早期世界的地位做出了新的阐释。对于任何对晚期帝制中国、蒙古帝国的遗产和近代早期历史感兴趣的人而言,这是一本必读书。
——彭晓燕(Michal Biran),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鲁大维出色地探讨了元朝灭亡后王朝继承的纠葛。在厘清错综复杂的宫廷和政治问题时,本书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非常新颖的见解。鲁大维大幅改变了“一个王朝在非汉民族统治的时代之后复兴华夏文明”这一常见图景,展现出明代前期的皇帝是精明的政治家,重视并利用曾经的统治者——蒙古人,将之作为盟友和臣民。鲁大维对明代前期皇权解读的高度原创性以及研究的严谨性,使该书成为一部真正的历史学学术精品。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明代前期的皇帝绝非拒斥其他所有民族的事物,他们以各自的方式继续与远近的蒙古后继者政权维持着关系,并进行出色的、有个性的统治和交往。鲁大维让我们对明廷、永乐皇帝和土木之变有了新的理解。
——施珊珊(Sarah Schneewind),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本书的写法和去年看的甲骨文丛书中的《上游之旅》很像,论文格式的层次结构,叙述的有章法,不过内容相对那本更为宏大,因为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更多人的命运,世间万物的走向。作者选题和看待历史的切入方式是弥补我对那段时期认知的空白,有趣,也更让我懂得看问题的多角度方式的重要性,受益!
评分##明朝皇帝始终将蒙古视作心腹大患,或以力、或以利,或以攻、或以守,杂合多种手段试图稳定帝国的北部边疆。朱棣本身的内亚经历和特质也赢得了蒙古人的赞赏,而归附蒙古人不仅与明代皇帝并肩作战、同甘共苦,还与皇室成员存在广泛的联姻关系。“土木之变”发生的历史语境其实是诸多东部欧亚大陆政权对后蒙古时代地缘政治威权的争夺。”土木之变“之后的明朝转向内化,但明朝与日本、朝鲜、蒙古、西藏、东南亚、南亚的交流仍在继续并持续到了明朝灭亡。站在现在回望历史,(如果外蒙没有独立)(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本朝对明朝和蒙古诸部的对立,很会描述成第三个南北朝时期。
评分##值得研究的视角,丰富详实的材料,耐人寻味的论证。透过鲁大维的论述,我仿佛在书中看了一场文武兼有的、欧亚大陆版的“继业者战争”,明初统治者与周边“远人”的交流互动中,既表现着各自的诉求,也暗藏着成吉思汗“王座的幽灵”。作者从整个欧亚大陆东部世界的视角观察明王朝以及周边各部族,重点放在统治者相互之间的政治层面的关系和联系,从(且仅从)空间上拓展了传统看待中原王朝的视角,起码对于我个人来说是新颖的。书中旁征博引,论据丰富而扎实,主要基于中国的史料,辅以周边蒙古等的少量记录、奏章、书信等材料。然而除严格的史实陈述外,其他如对未言明部分的推断、未明言意思的揣度、行为事件的价值判断等,其逻辑却是颇为西式的,即基于不变的材料,或许会导向不同的论证逻辑。当然这仅限个人感觉,整体而言本书还是很值得阅读的。
评分##在中国传统的宏大叙事当中,皇帝被塑造为万民之主,万物之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蕞尔小邦必须不远万里来华展现自己的忠诚,才能获得一睹天颜的机会。鲁大维在书中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即中国皇帝所代表的国家政权是全球史当中的一部分,理所应当被置于全球背景下理解与考察。十四世纪元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元顺帝北逃,元朝于长城内部的统治至此结束。但草原上的各方势力却不认为成吉思汗家族一脉就此断绝,谁获得了黄金家族血统的背书,谁就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天命。中国皇帝一方面选择怀柔远人,信任阵中的蒙古贵族,另一方面却持续发动亲征,不惜身犯险境,甚至成为瓦剌的阶下囚。称雄天下的条件之一便是要使各方相信自己继承蒙古帝国遗产的正当性,这点欧亚大陆上所有的统治者均心知肚明,无法回避。军事行动可以带来收获,臣服却永远游离于人心之间。
评分##按照朝鲜实录里李朝情报员在明朝得到的消息,明英宗很早就知道瓦剌南下的情报。“指揮吳良會入達達地面被留, 密使人奏: 「秋初, 達達將犯中國。」 七月十七日, 皇帝領兵八萬親征。”根据福余卫的蒙文情报,也先能调遣的兵马人数是十三万,远比脱脱不花和阿剌知院多得多。“福餘衛都指揮等官安出等, 蕃字奏文見有: "也先王, 差孛羅平章人馬七萬, 前來到羊腸河下營, 白顔帖木兒領三萬人馬, 共也先王十三萬人馬分軍, 要打紫荊關口, 入境西到京, 搶殺人畜。 ”对于张嘴闭嘴自称元民,骂旧君妖人,父母死了依旧乐生带元,标儿娶蒙古妃子,四儿娶蒙古女真妃子,屠戮侄民。恩养蒙古色目女真,给予他们后裔超国民待遇且能圈地养马。使用金元扶植的意识形态,就这还有民族主义以为是纯汉王朝。此书好就好在破除民族主义滤镜和幻想。
评分##读过英文版,补标。新明史的东西总是差口气,明代的内亚性究竟是被迫承继还是主动发展是个暂时没看见讲清楚的事情。永乐是个讨巧但是不足为据的“Outlier”,要论证清楚其实该做仁宣二朝。
评分##(202417)本书从明朝早期与欧亚大陆东部的(主要是后成吉思汗)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通交来看明前期的统治,将明朝的发展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地理空间中讨论,成吉思汗的政治遗产,也是明朝统治的一部分,虽然是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王朝,但是蒙古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评分##明朝皇帝始终将蒙古视作心腹大患,或以力、或以利,或以攻、或以守,杂合多种手段试图稳定帝国的北部边疆。朱棣本身的内亚经历和特质也赢得了蒙古人的赞赏,而归附蒙古人不仅与明代皇帝并肩作战、同甘共苦,还与皇室成员存在广泛的联姻关系。“土木之变”发生的历史语境其实是诸多东部欧亚大陆政权对后蒙古时代地缘政治威权的争夺。”土木之变“之后的明朝转向内化,但明朝与日本、朝鲜、蒙古、西藏、东南亚、南亚的交流仍在继续并持续到了明朝灭亡。站在现在回望历史,(如果外蒙没有独立)(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本朝对明朝和蒙古诸部的对立,很会描述成第三个南北朝时期。
评分##好看,研究明史新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