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巴特勒 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英语语言文学教授。著有《阐释、解构与意识形态》(1984)、《早期现代主义:欧洲的文学、音乐与绘画,1900-1916》(1994)、《后现代主义:牛津通识读本》(2002)、《现代主义:牛津通识读本》(2010)等。
【名人评价及推荐】
巴特勒的这本小书的写作风格有点独特,读来颇为轻松,却又令人印象深刻。该书既有个案性的具体分析,聚焦于艺术家及艺术品,又有历史流变和当代背景的讨论。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 周宪
【内容简介】
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为何如此依赖关于过去的虚构幻象?锁在隔壁邻居门口的自行车能不能称得上艺术品?当人们沉默不语时,他们实际上在想些什么?高雅文化与庸俗文化如何彼此相关?在这本书中,克利斯托弗•巴特勒考察了现代主义思想家和艺术家做出的许多创新,表明了强有力的观念 和形式上的试验如何创生出新的音乐、绘画和文学,渗入20世纪和21世纪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书中还探究了自我、主观性、非理性、人和机器等现代主义观念。
【编辑推荐】
按照一般说法,现代主义运动始于19世纪中叶,终于20世纪中叶。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也许是现代主义最为精彩的时段,通常被称为盛期现代主义。巴特勒在书中把焦点对准这一时段,探讨的是1909—1939年期间,创新艺术作品中所融入的理念和技巧。从根本上说,这里讨论的不是“现代性”,而是要是挑战我们对单个艺术作品的理解。
##多给一分,突然有了莫名的想法,本书在讨论现代主义艺术时,多次提起并置这个概念,无论是费尔南·莱热的《城市》还是在其他人的诗歌中。 林恩·亨特在某本讨论时间的小书中借助安德森引用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来说明现代主义时间观,这是一种现代主义观点的特点?
评分##精神分析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大量饭碗。
评分##太多材料和人名,缺少深刻的概念框架,各流派像走T台一样轮番登场,却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现代主义艺术的早期趋势是呈现主观经验,并前所未有地强调它的重要性。这一时期的重要艺术家继承了19世纪末的遗产,强调意象、象征主义、梦境和无意识的作用,总是偏爱个体的自我实现,更有甚者,还通过想象的、直觉的,以及我们将会看到的“显灵的”方法来接近真相,往往与更为理性或公开的辩论方式相悖相争。伍尔夫曾明确指出,艺术家可借此为我们所有人实现一种心理现实主义的认知收获;这标志着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转而探索关于主观性的具体哲学思想,后者引发了20世纪自我观念的范式转换。现代主义反映了20世纪普遍存在的对哲学、宗教及整个意识形态的群体主张的怀疑论。构建经验的是个人,是以一件艺术作品或一种叙事来赋予连贯性。
评分 评分##1. 现代主义是什么,作者看来这个是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和语言,基于全新的社会现实经验。2. 现实主义与各种传统的关系:现实主义总是饱含着对于经典传统的反思和重构,对于东方主义的使用或工具性解读。3. 现代主义的文学技巧:意识流,顿悟,人格化与非人格。4. 现实主义与政治,与社会主义,与纳粹主义。
评分 评分##精神分析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大量饭碗。
评分##这本书我是中英文一起看的,但由于英文水平还太低,所以仍然不知道这种艰涩的、模糊不清的,充满学究气的表达究竟是原文如此,还是翻译问题。 本着学习的心态我算是非常认真地读完了,因为此前对“现代主义”还算有个大致的认知,所以才有可能从这本书中得到收获。虽然它标识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