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1867—1916)
本名夏目金之助,日本近代國民大作傢。夏目漱石對東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詣,既是英文學者,又精擅俳句、漢詩和書法。寫小說時他擅長運用對句、迭句、幽默的語言和新穎的形式。
他的門下齣瞭不少文人,芥川龍之介也曾受他提攜。他一生堅持對明治社會的批判態度,其頭像曾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紙幣上。
?【編輯推薦】
從倫敦浮華到日本市井,從書齋到病榻,日本國民大作傢夏目漱石的人間觀察:“頭腦裏不要隻惦記著活下來的自己,也要想想那些在生命的鋼絲上一腳踏空的人。”
·
★日本文學翻譯名傢陳德文教授譯本,該譯本被評論界認為“更富人情味,親切又貼近生活,質樸中透齣真情”, 更貼近夏目漱石的寫作心態。
·
★同為“貓奴”的 顧湘專文推薦——苦短人世間,一顆發光的露珠。
·
★獻給新青年的全新風格,經典與二次元的靈感碰撞:日式文庫本×新銳設計風×特約手繪師配文插畫。
·
★他是村上春樹心儀的大文豪,又讓阪本龍一感嘆“同病相憐”,還是眾多作傢的精神導師。作傢之偶像夏目漱石,用孤獨與堅定之筆,勾勒悠長餘味的人生百態。
·
★本書收錄名作《永日小品》——魯迅摯愛並曾親自翻譯:在東西方的文化拉扯間走鋼絲的知識分子,如何試圖找到自己的平衡。
·
?【內容簡介】
“想到世上的人都比自己親切。自己住厭瞭的世界,忽而又春風駘蕩。”
既精於古典又引領新浪潮,既自省又深愛人世間,處在東西方文化碰撞、新舊美學拉扯之間的夏目漱石,這一次不再講故事,而是講起瞭自我與他者。從倫敦書齋到禪寺病榻,看遍浮世悲歡,披露人生細節,記述人情往來、傢庭生計,展露齣一個為人所不知的、更脆弱也更真實、更孤獨也更親切的夏目漱石。
·
本書所收錄的《永日小品》為夏目漱石著名隨筆集,每一篇都充滿瞭作者獨到細緻的深刻觀察,其風格直接影響瞭魯迅的創作。其中《掛軸》《庫萊格先生》二篇,是魯迅最早翻譯的夏目漱石作品,也是中國首次翻譯的夏目漱石作品。
《往事漫憶》則是夏目漱石身患大病之時,以病痛之身寫下的生命紀錄。其中既有瑣末細事又有痛楚思考,是一份真實而嚴酷的生命文本。對於夏目漱石來說,疾病既是生死的考驗,也是心靈的淨化,其實與現代人的生命處境也息息相關。
·
?【名傢推薦】
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豐富、文詞精美見稱,是明治文壇上新江戶藝術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
——魯迅
·
漱石的作品,對我來說,總是滲透著一邊在陽光下舒展身體閱讀一邊聽著震耳欲聾的快速列車的迴憶。
——村上春樹
·
他似乎比我們更多更清晰地感受到對麵站著死這件事,一邊活著,一邊死去,一邊病著,一邊創作,真是感人。
——顧湘
##第一輯永日小品,就是書名裏的~浮世,是日子本來的樣子瞭。炭盆顔色裏,一日的暖氣。水仙瘦弱,貓墓的水碗,被老鼠啃過的柴魚花。過去的琴鍵,緩敲的各自澄明。第二輯往事漫憶,是身在書名裏的~病榻。病痛摺磨多年像總在提示他,希望和無望的焦灼煎熬,意念掙脫齣病體的自我張望。近在咫尺的生死兩立,令微茫的生之光華都格外閃爍,就這樣春天也又到來,那就是他生死眼前的“春風駘蕩”吧。喜歡那篇~靜默裏侯到命運鈍擊的《寺鼓》。4.5
評分##夏目漱石在一篇小文裏寫道:“做文章就像捏糖人,要拽多長能拽多長,不過那真味就會大大減損瞭。”這本書的好也正在這兒,一是“小”,二是“真”。不管講平常還是談生死,都隻寫一刻的光景、一瞬的念頭。寫得坦直,不避不藏,文字便有瞭靜悄悄的重量。慢慢讀完,就像心頭輕輕落瞭場雨,是從外到裏處處可愛的一本書呀。
評分 評分##讀夏目漱石《浮世與病榻》,本來空調引發的小噴嚏,讀完喉嚨忍不住癢癢,小聲小聲地咳喘瞭。沒辦法,看他寫煙火浮世,看他寫病中三味,其中生之欣然,死之淡然,看來看去寫得都是自己,真有移情換形之效。
評分##即便不瞭解日本文學史如我的人,也不會不知夏目漱石,卻沒想到是用這樣細微的方式,用一本小冊子,將讀者的人生體驗分為“讀夏目漱石前”“讀夏目漱石後”。也許這本散文集的妙處就在於,點點滴滴,隻言片語,又窮盡一生,聚沙成塔堆疊齣一個豐滿而親切的人形來。 夏目對情緒的捕捉是極其敏感精準的,這種情緒投射到外部環境,他身處的世界便也情緒十足。無論是少年時暴風雨的夏日、成年後書齋外的寒夜、漂泊時英國的迷霧,還是病榻前的一枝梅,都渲染上夏目獨特的氣質,這也許就是文學巨匠的氣場吧。
評分 評分過年迴京,隔離辦公。把這本稿子又翻瞭一遍,有天晚上看到這句“頭腦裏不要隻惦記著活下來的自己,也要想想那些在生命的鋼絲上一腳踏空的人”時,眼淚又下來瞭。一百年前的夏目漱石,麵對生死,麵對病痛,和一百年後的我們並無二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