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道斯(James Dawes)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哈佛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哈佛大学院士学会青年院士,美国英语文学教授,擅长领域包括:反文化、人权、文学与语言理论、暴力与创伤、文学与哲学。其著作《恶人》(Evil Men, 2013)获国际人权图书奖;《好让世界知道》(That the World May Know: Bearing Witness to Atrocity, 2007)入围独立出版图书奖决选名单。另著有《战争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War, 2002)。其文章广泛见于各大媒体(全国公共广播电台、BBC、保加利亚国家电台、《波士顿全球报》和CNN网站等)。
梁永安 台湾大学文化人类学学士、哲学硕士,东海大学哲学博士班肄业。目前为专业翻译者,共完成约近百本译著,包括《文化与抵抗》《启蒙运动》《现代主义》等。
本书起源于作者詹姆斯·道斯对二战老兵“中国归还者”的访谈。这些人年轻时曾犯下最残暴的罪行,却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反战主义的布道。作者以小说家的笔法演绎抽绎他们的战时回忆,串起了本书各主题之间的脉络,并汇集哲学、文学、宗教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关于“恶”的思考,藉以还原“邪恶”的真相、成因、背景,及其内隐的意涵。
作者也借此探讨了再现创伤所引发的一系列难题和悖论,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应对邪恶和残暴等人性的晦暗面,而在这一过程中,“同理心”又能发挥多大效用。此一困难的人性钻探,将在阅毕本书后得到解答。
##把人性中嗜血的一面 以自我为中心的一面描写的很到位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自己 看上去在帮助别人 同情别人 实际上还是为了自己 人会从痛苦中得到快感 从别人的不幸中获得优越感 帮助他人获得荣誉感
评分 评分 评分##非常少见的写作方式,阅读难度比较高,但确实能够通过这样的文本达到抽离的效果。不是我想象的口述史或者社科著作,更像是我不熟的文学批评?总之对于词汇和语句的操纵水平很高,莫名想起来了林奕含的“文学是巧言令色”的说法。战俘营的思想改造部分很值得思考。(书里的)恶人的行为不是凭空出现的,是通过语言被植入,通过训练去上手的,而作者写出来了这个变化过程
评分##三星半。结合日本士兵回忆战争中的恶行,从人原始的善恶,人与群体的关系,人被语言支配,宽恕、洗脑、表达和忏悔,最后也从旁观者的角度思考,人如何不再是人。从人变成野兽的过程当中,或许存在着杀戮的快感和被群体保护的安全感,可能从痛苦中感受快乐,但需要庆幸的是在变成真正的恶人这一过程中,需要受到反复的训练的,人并非“天生的杀人狂”。另外,里面有简单的关于日本侵华的复述,很少的,但依然有点生理不适。战争对人的毁灭,特别是平民,妇女和儿童的伤害,是毋庸置疑的,战争只有受害者。
评分##无法完全界定此书的题材,有种在读社科类论文的感觉,尤其是看到书后面的引用文献列表。作者通过战争来研讨所谓“恶”的形成原因与持续因素,阅读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就一直存在一个前提假设,引发战争的一方为恶,那么反抗战争的一方是否一定为善?战争是否真的存在绝对的输和赢?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作者一直在论述的就是一个伪命题。用左手掌击打右手掌,双方都受到无比疼痛,这叫战争;用右手腕扳倒左手腕,没有疼痛,但有输赢。另外,残暴与恶是否一定对应?我所认识的恶恰恰是从善变恶,它不残暴,但一定无法被善忍受。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