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1950 年出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92 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2006 年至 2013 年担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 年获选第一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全球学人”。著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宅兹中国 :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本书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旨在为传统祛魅,对新世纪以来,国人趋之若鹜的国学热做历史角度的分析。语言轻松幽默,言说的背后又带有对当代文化的关切。是可读性与内容扎实兼备的六篇历史小品文。第二和三部分,是葛兆光多年来,治学研究的当行本色。从周边看中国,何以中国,这些当下读书界耳熟能详的命题,正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如何与世界相处的一种自我定位。这里面的八篇文章,正是在这个支点上展开,有对中国典籍,特别是地图的新认识,也有多包括朝鲜、泰国(暹罗)、缅甸的新知。读来引人入胜。第四部分,名之曰游学,是作者连续三年在美国普林斯顿交流的侧写,它展现的是历史学人更为感性的一面,历史学家看历史学家,是抛去故纸堆后的英雄相见欢。第五部分,可谓之曰治学,与第一部分也有一定的呼应。在多年的教学中,葛兆光对人文学科、学术史、思想史都有自己的新的体验,这些体验大都是创建,也是痛定思动的反思,对后来人是一种启迪。最后,一部分写作附录,其实也可叫前史,从葛兆光的来路身世,谈到他的求学,以及研究。像是他个人的一个自画像和小传。
##这本书比《余音》更为随笔,但是并非只是松散文章的合集,葛兆光教授在各辑都是有不同的主题。全书背后隐含着葛教授对历史研究意义的思考:看历史卸妆。这是追求,但不是这本书所要达到的效果。 一、不同的主题 第一辑主要聊到古典的诸多资源在当下的光怪陆离的命运。第二辑处...
评分##当散文随笔看还是很不错的。
评分不要用看学术论文的心态看随笔,你会发现它很不错!
评分##小心被喝茶,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葛兆光的名气自不必说,可以算是有点“出圈”的学者,不过这本随笔集的评分似乎并不高,个人看完之后其实感觉算是很不错的读物,虽然不够“学术”,但是足够“有趣”。评分不高大概是因为书名有“标题党”之嫌。到后台看历史卸妆,咋一看确实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本学术相关的小书,不过内容其实是他的随笔集合,与学术关系比较密切的可能也就是最后一篇访谈。不过如果没看过这些文字的人,还是值得一读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就不给评分了,有些内容在葛氏其他书里读过,最大的收获是讲了葛老师的美国生活日常,还去现场看nba,有意思。不要当学术书籍看,当学人随笔看看就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