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21
废墟上的未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林恩•梅斯克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人类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东和亚洲部策展人,康奈尔大学特聘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利物浦大学,印度希夫•纳达尔大学,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名誉教授;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考古学理论、人种志、世界遗产等。
2019年美国考古学会图书奖获奖作品
★ 作者林恩•梅斯克尔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策展人,康奈尔大学A.D.怀特特聘教授,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作为一名资深考古学家,她曾在世界各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合作,收集到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接触到许多其他学者接触不到的档案与信息,并基于此,展开围绕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深度研究。
★ 本书是一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机构历史,追溯了从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时期,直至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又至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1976年《世界遗产名录》设立、1992年世界遗产中心成立的一系列理念与实践上的变化演进。本书详细考察了世界遗产项目的运作模式及其得失,论及许多著名案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的旗舰项目埃及—苏丹努比亚、意大利威尼斯、柬埔寨吴哥窟的保护工作,又如较晚近的围绕马里廷巴克图、叙利亚帕尔米拉的争议。
★ 本书以世界遗产项目为切入点,呈现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际主义理念与和平梦想在人们头脑中的起起伏伏,引读者重新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重新理解世界遗产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意义,并认识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界遗产的重要性。
——————————
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来反复无常的全球使命,这是极具原创性且适时的重新评估。一方面,本书关注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和不断变化的考古实践;另一方面,它是对国际历史和当今世界更广泛的遗产保护政治的重新解读。对研究国际主义历史、当代全球政治以及世界遗产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保罗•贝茨,牛津大学
这部适时且重要的作品综合了人类学、政治学和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察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史及遗产……作者真诚而发人深省的论述聚焦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能力和利益,同时强调其背后复杂的政治和历史行动……强烈推荐。—— 《选择》
梅斯克尔呈现了大量案例研究,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法律框架进行了分析,为当下迫切需要的改革提供了论据。—— 《纽约客》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于1945年,是一个旨在促进和平、人道主义及跨文化理解的政府间机构;其备受瞩目的世界遗产项目则致力于保护对人类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然而,在该机构的实践中,这一使命时常遭遇困难与挑战。
本书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试图拯救世界遗产的历史,综合考古学、政治学视角,通过翔实的史料分析及长期人类学探索,考察了该机构世界遗产项目的运作模式及其得失,尤其聚焦于文化遗产。书中论及许多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如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意大利威尼斯、柬埔寨吴哥窟、叙利亚帕尔米拉等,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该机构全球遗产保护使命的成就与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本书呼吁我们重新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重新理解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以及遗产保护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意义。
##在民族国家主导的背景下,想依靠国际组织做点事太难了
评分##UNESCO完全可以被视作联合国内在的理想主义(世界主义)与现实主义(民族国家至上)矛盾展现最为突出的案例,而作为前者明星项目,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产生的竞争、矛盾、破坏和保护又可谓典型中之典型。也正因此,虽然因为作者个人的专业壁垒所限无法在本书中呈现UNESCO事业的全貌,但作为考察战后国际组织基本原则所面临现实挑战的作品,倒也算恰到好处。 翻译实在难说上乘:专业性的小错误有,语言不通也有,虽然说不上严重,但确实影响阅读体验。
评分##刘东老师在译林出版社主编的品牌丛书——“人文与社会”译丛推出的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机构历史研究的一部最新佳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问题意识展开论述——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与发展背后的国际主义与和平学理念传播,及其跟区域战争、纷乱与强权政治等之间构成的博弈与张力;二是教科文组织之于世界遗产的设立与保护,以及这种设立与保护背后的政治角力、国家博弈与地缘政治影响;三是之于公益性跨国文化机构的教科文组织,在运作与发展过程中,构成的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经济、跨国组织与民族国家等之间的持续互动与张力。基于以上贡献,无论是泛文化、国际政治、跨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者、学习者与爱好者,还是对于教科文组织定位与历史、世界遗产保护等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这本好书中,多有获益。
评分##好看,但总感觉这些案例,如果文学性更强一点,本可以更好看。看到最后有落泪的冲动。我们不要回避,不要中立,我们要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上有贫穷、饥饿、疾病、愚昧和落后,有冲突、危险、偏见和傲慢,国际组织追求的和平与理解的理想如露花倒影,只剩幻梦。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乌托邦梦想,与世界的反乌托邦现实激烈碰撞,“当这里活着的人们急需帮助时,专项资金却流向文物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可能从科学与文化的帽子下变出政治和平的兔子,但总有人要为了世界大同的梦想向前,点燃希望的炬火。要保护废墟,更要保护废墟上的未来。
评分##建筑在书中被称为技术,而考古却是学术
评分 评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在二战后的废墟上,意在实现文化理解与和平文化,最后变成经济筹码和政治博弈的舞台;在全球范围内推进考古和文化遗产研究工作的初衷,在榨取式经济模式下,变成正当继承人自居的准殖民主义;历史遗址的保护,衰退成现在这样一种主要关注历史遗址的国家认证、冠名和资本化的机制,超越了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境况的关注。托马斯曼对威尼斯的形容套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也很恰当“这个组织病了,但是为了继续挣钱,它掩盖了这个事实”,历史遗址变成“一半是童话,一半是游客的陷阱”。虽然该组织并非事事成功,甚至已经日渐腐蚀,但因为他的存在,历史和过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似乎也多少弥合并取代始终存在并且彼此不容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差异。
废墟上的未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