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融合:理论与应用

图像融合:理论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敬忠良 等 著
图书标签:
  • 图像融合
  • 多传感器融合
  • 图像处理
  • 计算机视觉
  • 信号处理
  • 医学影像
  • 遥感图像
  • 信息融合
  • 图像分析
  • 模式识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225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008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长江学者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图像融合:理论与应用》评述了图像融合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以图像融合体系——像素级、特征级、决策级融合为主线,系统介绍图像融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实例。全书共10章,上篇为理论研究篇,主要内容有:图像融合概念、基本原理和结构;图像融合预处理;多源图像像素级、特征级、决策级融合方法;多源图像优化融合;多源动态图像融合;多源图像融合评价方法。下篇为应用实践篇,主要内容有:多源图像融合实例Ⅰ——合成孔径雷达与前视红外图像融合系统;多源图像融合实例Ⅱ——空间信息处理开发平台。《图像融合:理论与应用》是作者在近些年致力于图像融合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集中反映了作者及其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外在图像融合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图像融合:理论与应用》可作为高等学校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图像融合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图像融合研究和应用的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敬忠良 国家教育部第二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1998和1999年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南伊利诺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长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和重大项目;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50多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2项。论著被SCI、El等国际权威索引刊物收录100余次。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奖9项1其中1994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中国航空工业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篇
第1章 绪论
引言
1.1 图像融合的基本概念
1.2 图像融合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1.3 图像融合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
1.4 本书内容概要
参考文献

第2章 图像融合预处理
引言
2.1 图像增强
2.1.1 空间域增强
2.1.2 频率域增强
2.1.3 彩色增强
2.1.4 图像运算
2.1.5 多光谱增强
2.2 图像校正
2.3 图像配准
2.3.1 基于灰度信息的图像配准方法
2.3.2 基于变换域的图像配准方法
2.3.3 基于特征的图像配准方法
2.4 图像的插值与重采样算法
2.4.1 主要插值算法
2.4.2 加权拉格朗日插值算法及其对比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多源图像像素级融合
引言
3.1 多源图像像素级融合常用算法
3.2 多源图像融合中的多尺度分解方法
3.2.1 拉普拉斯金字塔变换
3.2.2 对比度金字塔变换
3.2.3 梯度金字塔变换
3.2.4 离散小波变换
3.2.5 离散小波框架变换
3.2.6 改进的多尺度分解方法
3.2.7 实验结果及评价
3.3 基于多尺度分解的传统多源图像像素级融合算法
3.4 基于多尺度分解的改进多源图像像素级融合算法
3.4.1 多传感器图像融合算法
3.4.2 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
3.4.3 遥感图像融合算法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多源图像特征纫融合
引言
4.1 基于梯度特征的多尺度图像融合方法
4.1.1 基于梯度特征的多尺度变换方法
4.1.2 基于梯度特征的多尺度变换方法融合策略
4.2 联合纹理和梯度特征的多尺度图像融合方法
4.2.1 联合纹理和梯度特征的多尺度变换方法
4.2.2 基于梯度特征的多尺度图像融合方法
4.3 基于模糊区域特征的多尺度图像融合方法
4.3.1 基于区域的图像融合算法
4.3.2 基于模糊区域特征的图像融合方法
4.3.3 基于模糊区域特征的图像融合方法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多源图像决策级融合
引言
5.1 基于表决法的决策级融合算法
5.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决策级融合算法
5.3 基于贝叶斯推理的决策级融合算法
5.4 基于求和规则的决策级融合算法
5.5 基于极大、极小值规则的决策级融合算法
5.5.1 最大值规则
5.5.2 最小值规则
5.6 基于模糊积分的决策级融合算法
5.7 决策级图像融合算法实现结果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多源图像优化融合
引言
6.1 基于IHS变换的图像融合彩色畸变分析
6.2 改进的IHs融合方法研究
6.3 基于像素和特征的联合最优融合研究
6.3.1 多分辨率图像的分解与重构
6.3.2 多分辨率图像小波分解后的统计特性
6.3.3 基于小波统计特性的联台最优融合方法(UOF)
6.4 基于模糊积分的最优融合研究
6.4.1 UOF算法的简化
6.4.2 模糊积分及其综合单因素指标的应用
6.4.3 基于模糊积分的最优融合(FOF)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多源动态图像融合
引言
7.1 多传感器动态图像融合体系
7.2 多传感器动态图像融合算法
7.2.1 序列图像超分辨率复原
7.2.2 运动目标检测
7.2.3 基于超分辨率复原和运动目标检测的动态图像融合规则
7.3 实验结果及评价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多源图像融合评价方法
引言
8.1 多源图像融合评价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8.2 多源图像融合评价方法研究
8.2.1 图像融合的定性评价
8.2.2 图像融合的定量评价指标
8.3 高光谱数据信噪比估算研究
8.3.1 高光谱数据信噪比估算研究的必要性
8.3.2 信噪比估算方法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下篇 应用实践篇
第9章 多源图像融合实例I——合成孔径雷达与前视红外图像融合系统
引言
9.1 软件系统功能及整体设计
9.1.1 软件系统功能
9.1.2 软件整体设计
9.2 软件模块介绍
9.2.1 图像增强模块
9.2.2 图像配准模块
9.2.3 图像融合模块
9.3 机载多传感器图像融合实例
9.3.1 机载前视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9.3.2 机载前视红外与微光夜视图像融合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多源图像融合实例Ⅱ——空间信息处理开发平台
引言
10.1 构建数字城市空间信息处理开发平台的必要性
10.2 空间信息处理开发平台的体系结构设计和模块功能实现
10.2.1 空间信息处理开发平台的总体设计
10.2.2 空间信息处理开发平台各功能模块设计和实现
10.3 卫星多源遥感图像的典型应用
10.4 机载多源遥感图像的典型应用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假彩色增强
  假彩色增强是彩色增强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与伪彩色增强不同,如遥感图像的假彩色增强处理的对象是同一景物的多光谱图像。众所周知,计算机显示器的彩色显示系统是根据三原色加色法合成原理,即由三个电子枪分别在屏幕上形成红、绿、蓝三个原色像而合成彩色图像的,因此,对于多波段遥感图像,选择其中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原色,即可在屏幕上合成彩色图像。由于三个波段原色的选择是根据增强目的决定的,与原来波段的真实颜色不同,因此合成的彩色图像并不表示地物真实的颜色,这种合成称为假彩色合成。
  3.彩色变换
  计算机彩色显示器的显示系统采用的是RGB色彩模型,即图像中的每个像素通过红、绿、蓝三种色光,由多光谱图像的三个波段合成的彩色图像实际上只显示在R、G、B空间中。除此之外,遥感图像处理系统中还经常会采用IHs模型。亮度(Intensity,I)、色度(Hue,H)、饱和度(saturation,S)称为色彩的三要素,IHS模型不是基于色光混合来再现颜色的,但它表示的彩色与人眼看到的颜色更为接近。RGB和IHs两种色彩模式可以相互转换,有些处理在某个彩色系统中可能更方便。把RGB系统变换为IHS系统称为IHs正变换;IHs系统变换为RGB系统称为IHS逆变换。

前言/序言

  图像融合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传感器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获取的关于某个具体场景的图像或者图像序列信息加以综合,以生成一个新的有关此场景解释的信息处理过程,而这个解释是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信息中无法得到的。图像融合的目的是减少不确定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呈不断上升趋势,应用的领域也遍及对地观测、机场导航、安全监控、智能交通、医学成像与诊断、人类视觉辅助、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智能制造、工业过程以及军事领域,并日益为众多的研究者所关注。但是,图像融合方法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主要包括图像融合的理论体系、图像噪声对图像融合的影响、图像融合的客观评价方法等。此外,多源动态图像的融合处理以及图像优化融合已逐步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图像融合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迄今为止尚没有一本系统介绍图像融合理论、方法和应用的书籍,使得很多初学者感到入门困难,这一现象不利于推动图像融合研究和应用的进一步深入和普及。有鉴于此,我们将近几年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于此,与读者共勉。
  本书仅就多源图像融合中的若干理论方法问题进行探讨,许多工作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本书共分10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介绍图像融合预处理方法,第3章论述多源图像像素级融合,第4章研究多源图像特征级融合,第5章阐述多源图像决策级融合,第6章研究多源图像优化融合方法,第7章论述多源动态图像融合方法,第8章给出多源图像融合评价方法,第9章为多源图像融合实例I——合成孔径雷达与前视红外图像融合系统,第10章为多源图像融合实例Ⅱ——空间信息处理开发平台。全书由敬忠良、肖刚、李振华统稿。
《光影叙事:摄影艺术的语言与表达》 一、 引言:凝固瞬间,诉说世界 摄影,这项凝固时间、捕捉光影的艺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记录功能,成为一种深刻而多元的表达方式。它以一种直观而富有力量的语言,跨越文化、语言的障碍,直接触达观者的内心。无论是宏大的历史场景,细腻的情感流露,还是转瞬即逝的自然之美,摄影师们通过镜头,将无声的世界转化为可被感知、可被解读的视觉叙事。 本书《光影叙事:摄影艺术的语言与表达》并非一本技术手册,也不是一份器材指南。它旨在深入探讨摄影艺术的核心——如何通过光影、构图、色彩、时机以及摄影师自身的视角,构建出具有深度和感染力的叙事。我们将一同探索那些使一张照片变得“有话语权”的要素,以及摄影师如何运用这些要素,将平凡的瞬间升华为不朽的艺术。我们将聚焦于摄影的“语言”层面,理解摄影如何“说话”,又如何“倾听”观者的解读,最终共同完成一次意义的创造。 二、 光影的语言:灵魂的舞者 光,是摄影的生命线,是塑造影像的魔法师。不同的光线条件,赋予了被摄对象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情绪。 自然光: 晨曦的柔和、正午的强烈、傍晚的温暖,每一种自然光都带着独特的气质。本书将深入分析如何捕捉和利用这些瞬息万变的光线。例如,在黎明时分,柔和的散射光能够勾勒出柔美的轮廓,赋予画面宁静而梦幻的氛围;而在日落时分,金色的余晖则能为人物和景物披上温暖的外衣,营造出温馨或庄重的基调。我们将探讨逆光如何勾勒轮廓、创造戏剧性的剪影,侧光如何通过明暗对比来强调质感和立体感,以及顶光可能带来的硬朗阴影。 人造光: 从工作室的灯光到城市夜晚的霓虹,人造光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可控的创作环境。我们将研究不同类型人造光(如点光源、面光源、柔光箱等)对画面影调、色彩和质感的影响。例如,使用强烈的点光源可以制造出戏剧性的明暗对比,突出被摄对象的轮廓;而使用大面积柔光灯则能营造出均匀柔和的光线,减少阴影,使人物皮肤更加细腻。 光影的对比与层次: 摄影作品的深度和立体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影的对比。本书将详细阐述高调、低调、中性调等不同影调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光线的明暗变化来塑造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和情绪。我们将分析摄影师如何巧妙地运用阴影来隐藏或暗示,如何通过明暗的交织来引导观者的视线,从而增强画面的戏剧张力。例如,一张充满戏剧性的肖像,可能通过强烈的侧光和深邃的阴影来刻画人物内心的挣扎;而一张宁静的风景,则可能通过柔和的渐变光来展现层叠的山峦和辽阔的空间。 三、 构图的秩序:视觉的骨架 构图是摄影的骨架,它决定了画面元素的排列方式,引导着观者的视线,传递着摄影师的意图。 经典构图法则: 从三分法、黄金分割到对角线构图、S形构图,这些经典的构图法则提供了构建和谐画面的框架。本书将不仅介绍这些法则,更重要的是探讨它们背后的逻辑和在不同场景下的灵活运用。我们将分析摄影师如何打破常规,创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非传统构图。例如,三分法如何帮助画面达到平衡与动感,而对称构图又如何营造出庄重与稳定。 引导线与焦点: 画面中的引导线如同无形的丝线,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的焦点。本书将探讨各种引导线的形式,如道路、河流、建筑线条等,以及它们如何有效地组织画面元素,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和叙事性。同时,我们将分析如何确立明确的焦点,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并围绕焦点展开故事。 留白与负空间: 并非所有的空间都需要被元素填满。适度的留白(负空间)能够为画面提供呼吸感,突出主体,并营造出宁静、空灵或孤独的氛围。本书将深入研究留白在不同类型摄影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留白来强化画面的情感表达。例如,广阔的留白可以凸显人物的渺小与孤独,也能营造出广阔的天地意境。 视角与景别: 不同的拍摄角度和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叙事信息。我们将探讨高角度、低角度、平视等视角如何影响观者的感受,以及不同景别在表现人物情绪、展示环境或聚焦细节时的作用。例如,仰拍能够使被摄对象显得高大威严,而俯拍则可能带来一种窥视或批判的视角。 四、 色彩的旋律:情感的共鸣 色彩不仅是画面的装饰,更是传递情感、营造氛围的关键要素。 色彩心理学与情感联系: 不同的色彩能够引发人类不同的心理反应。本书将探讨色彩心理学在摄影中的应用,分析红色、蓝色、黄色等主色调所代表的情感含义,以及它们如何被摄影师用来影响观者的情绪。我们将探讨冷暖色调如何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如暖色调的温馨、热情,冷色调的冷静、忧郁。 色彩的和谐与对比: 色彩的和谐统一能够使画面显得宁静、舒适;而色彩的强烈对比则能制造视觉冲突,吸引眼球。本书将分析如何运用互补色、邻近色等色彩搭配原则,构建出富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画面。我们将研究摄影师如何通过精确的色彩选择,让画面中的元素之间产生微妙的对话,共同讲述一个故事。 白平衡与色彩还原: 准确的白平衡和色彩还原是真实呈现场景的关键,但也可能成为摄影师表达个性的工具。本书将探讨白平衡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设定,以及摄影师如何通过后期调整来强化或改变画面的色彩倾向,以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五、 时机的艺术:捕捉瞬间的灵魂 摄影的魅力在于捕捉决定性的瞬间。这个瞬间,可能是人物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可能是大自然最壮丽的景象,也可能是事件最关键的节点。 决定性瞬间的捕捉: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强调了摄影师的观察力和预判能力。本书将分析摄影师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行为的敏锐洞察,预测并捕捉到最富含意义和戏剧张力的瞬间。我们将研究那些经典的“决定性瞬间”照片,分析它们为何能够如此震撼人心。 动态与静态的平衡: 摄影作品可以通过表现动态的瞬间来传递活力和能量,也可以通过捕捉静态的场景来展现宁静与永恒。本书将探讨如何处理画面中的动感和静止,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使画面既有生命力又不失构图的稳定。 事件的叙事性: 在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中,捕捉事件的关键性时刻尤为重要。本书将分析摄影师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照片,或者一张照片,来完整地叙述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引发观者的思考。 六、 摄影师的视角:内心的投射 最动人的摄影作品,往往是摄影师内心世界的投射。它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记录,更是摄影师对世界的理解、情感的表达以及思想的传递。 主观性与客观性: 摄影既有对现实的客观记录,也蕴含着摄影师的主观判断和选择。本书将探讨摄影师如何在客观记录和主观表达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将个人情怀融入到对现实的描绘之中。 主题与情感的表达: 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并能触动观者的情感。我们将分析摄影师如何通过一系列作品来探讨某个社会议题、表达某种人生感悟,或者引发观者对自身情感的共鸣。 风格的形成: 独特的视觉风格是摄影师个性的体现。本书将探讨摄影师如何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对自身特点的认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拍摄风格,包括对光线、色彩、构图、主题等方面的偏好和处理方式。 七、 结论:摄影的无限可能 《光影叙事:摄影艺术的语言与表达》希望带领读者超越快门按下的一瞬,去体悟摄影背后蕴含的深刻思考和无限可能性。从光影的舞蹈到构图的严谨,从色彩的低语到时机的神来之笔,再到摄影师内心的真挚表达,每一个环节都构成了摄影语言的独特魅力。 本书并非为摄影初学者提供的入门指南,而是为那些渴望深入理解摄影艺术的爱好者、学生和从业者准备的思考之书。它鼓励读者用更具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一张照片,去理解摄影师背后的意图,去感受光影带给我们的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摄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它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多样,体味人生的百态,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学会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观看、去理解、去表达——用光影,叙说我们心中最深刻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图像融合:理论与应用》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扇通往图像信息深度挖掘的大门。我一直对人脸识别和图像增强技术很感兴趣,而图像融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人脸识别系统中,如何将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同一人脸图像进行融合,以生成更鲁棒的特征表示,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有效的融合,例如,如何处理光照变化带来的伪影,以及如何保留人脸的关键细节信息。同时,在图像增强方面,我也期待它能探讨如何利用多帧图像的融合来降低噪声、提高清晰度,或者如何将不同焦距的图像融合来获得更大的景深。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实际的算法实例,并且附带一些代码示例,来帮助我理解这些概念,并且能够自己动手实践,这将极大地提升我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评分

翻开这本《图像融合:理论与应用》,我立刻被它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所吸引。从理论基础的梳理,到各种核心算法的剖析,再到具体的应用领域展示,这本书似乎为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都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对于“多模态图像融合”的介绍,比如如何融合医学影像(如CT、MRI、PET),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可视化效果。医学领域的图像融合具有极高的技术要求和严谨性,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希望它能详细解释不同医学模态之间的互补性,以及如何设计能够保留和增强关键诊断信息的融合策略。另外,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前沿的融合技术,比如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融合方法,以及它们在处理复杂场景和提升融合效果方面的优势,也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我能否真正掌握图像融合这一关键技术。

评分

拿到《图像融合:理论与应用》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是它在安防监控领域的潜在应用。在复杂的监控场景下,我们常常需要整合来自不同摄像头(如可见光、红外、低光照)的信息,以获得更全面的实时态势感知。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如何在安防领域应用图像融合技术,例如,如何将低光照下的模糊图像与红外图像进行融合,以在夜间捕捉到清晰的目标信息。或者,如何将不同角度的视频流进行融合,以实现更广阔的视场覆盖和更精确的目标跟踪。书中是否会提及针对实时性要求的融合算法,以及如何优化算法以满足大规模监控系统的需求,也是我非常关心的。此外,对于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伪影和失真,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后处理,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帮助我理解并解决在实际监控系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整个监控系统的效能。

评分

这本《图像融合:理论与应用》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看封面就觉得内容很扎实。我一直对数字图像处理领域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面,总觉得里面有太多可以挖掘的宝藏。书的装帧设计也很专业,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图画,而是以简洁大气的风格为主,这让我对它内容的严谨性有了初步的好感。我特别期待它能详细介绍各种图像融合的算法,比如基于像素、基于特征、基于模型等等,希望它能清晰地阐述每种算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的场景。还有,书中对于融合后图像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希望能有深入的讲解,毕竟融合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升信息的可用性和观赏性。总的来说,这本书从书名到外观,都透露着一种学术的气息,让我对它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成为我在图像融合领域学习道路上的得力助手,帮助我理解那些晦涩的数学公式和复杂的算法流程,并能将其真正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购买这本《图像融合:理论与应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计算机视觉和遥感图像处理的交叉领域感到着迷。在进行遥感影像分析时,经常会遇到不同传感器(如可见光、红外、雷达)获取的图像,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而图像融合技术正是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获得比单一图像更丰富、更全面的地理空间信息。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融合多源遥感数据,例如,它能否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多光谱和全色影像的融合来提高空间分辨率,或者如何融合SAR(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光学图像来克服云层遮挡和光照变化的影响。此外,对于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的挑战,比如配准误差、噪声去除以及融合后信息的解译,这本书是否有相关的解决方案和案例分析,也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我期待它不仅能介绍理论,更能提供实操性的指导,让我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遥感项目开发中,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

本书共分10章。第1章为绪论,第2章介绍图像融合预处理方法,第3章论述多源图像像素级融合,第4章研究多源图像特征级融合,第5章阐述多源图像决策级融合,第6章研究多源图像优化融合方法,第7章论述多源动态图像融合方法,第8章给出多源图像融合评价方法,第9章为多源图像融合实例I——合成孔径雷达与前视红外图像融合系统,第10章为多源图像融合实例Ⅱ——空间信息处理开发平台

评分

但是书的正面有一条一指宽的沟,应为长期受压所致,已经影响到正常阅读和翻页。

评分

好 是我本来就想要的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假彩色增强是彩色增强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与伪彩色增强不同,如遥感图像的假彩色增强处理的对象是同一景物的多光谱图像。众所周知,计算机显示器的彩色显示系统是根据三原色加色法合成原理,即由三个电子枪分别在屏幕上形成红、绿、蓝三个原色像而合成彩色图像的,因此,对于多波段遥感图像,选择其中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原色,即可在屏幕上合成彩色图像。由于三个波段原色的选择是根据增强目的决定的,与原来波段的真实颜色不同,因此合成的彩色图像并不表示地物真实的颜色,这种合成称为假彩色合成。计算机彩色显示器的显示系统采用的是RGB色彩模型,即图像中的每个像素通过红、绿、蓝三种色光,由多光谱图像的三个波段合成的彩色图像实际上只显示在R、G、B空间中。除此之外,遥感图像处理系统中还经常会采用IHs模型。

评分

图像融合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传感器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获取的关于某个具体场景的图像或者图像序列信息加以综合,以生成一个新的有关此场景解释的信息处理过程,而这个解释是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信息中无法得到的。图像融合的目的是减少不确定性。

评分

好 是我本来就想要的

评分

书内容一般,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有强烈的拼凑感。

评分

很不错的关于图像融合的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