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研究(第1辑)

中国当代史研究(第1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当代史
  • 历史研究
  • 二十世纪中国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 史学
  • 学术著作
  • 中国史
  • 历史文献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04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012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当代史研究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史研究(第1辑)》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以中国当代历史为研究对象的连续出版物,暂拟每年出版两辑。举凡1949年以还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国防、外交、教育、科学、社会等历史问题,均属本出版物讨论范围。本出版物以还原和解读历史为宗旨,奉行学术自由、治学严谨、力求新知之原则,并以此为选稿的基本标准。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史研究(第1辑)》首辑的关注焦点在1950年代。1950年代,是中国大陆新旧政权更替之后的最初时期。此一时期历史的基本特征,可用“改造”一言以蔽之。新政权从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颠覆原有架构和体系,建立起迥异于以往之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确立了新意识形态的法定地位,并对社会实施改造,直至干预和渗透社会生活和国民心理。其“改造”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可谓“地覆天翻”。本辑诸篇论文即对新政权下的多方面改造,作了扎实的实证研究和深入探讨。

精彩书评

  建国初期,中共通过军事占领的办法,以选派“南下干部”全面掌管新占领区党政军民大权的措施,不仅有效地实现了政权的接管,而且在中国前所未有地全面建构起一个由上而下的高度集权的政权体制。
  ——杨奎松《建国初期中共干部任用政策考察——兼谈1950年代反“地方主义”的由来》
1950—1956年问,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传统娱乐与社会主义娱乐并存,但传统日益受到打击、控制、改造,社会圭义娱乐日益取得统治地位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反映了传统娱乐与箪命文艺间的冲突,雀国家机器的干预下传统大众娱乐活动逐渐衰落,为充分政治化的社会主义娱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笛《国家控制与社会主义娱乐的形成——1950年代前期对成都茶馆中的曲艺和曲艺艺人的改造和处理》

目录

卷首语
专题研究
建国初期中共干部任用政策考察
——兼谈1950年代反“地方主义”的由来
从民办到党管:上海私营报业体制变革中的思想改造运动
——以文汇报为中心案例的考察
国家控制与社会主义娱乐的形成
——1950年代前期对成都茶馆中的曲艺和曲艺艺人的改造和处理
科学家的经济生活与社会声望:1949~1966年
——以中国科学院为例
“割瘤”:1950年代初期上海都市基层社会的清理与改造
——以哈尔滨大楼的清理为例
1950年中苏联合上海防空保卫战
对比研究
从反抗共产党人到反抗美国
——中国西南地区的内战与朝鲜战争:1950-1951年
征粮、民变与“匪乱”
——以中共建政初期的贵州为中心
史实讨论
1950年代初关于是否允许农民劳动发财的争论
外稿选译
资本家选择共产党中国
——1948 1956年的上海刘氏家族
“第一节课”
——1950年代初期中国人类进化的教学
回忆与口述
沈善炯院士访谈录
——《我的科学生涯》补遗
许良英先生访谈录
史料辑录
朝鲜战争文献·志愿军战士家书往来
书评书介
季羡林:《我这一生》
傅高义:《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6-1968)》
张胜:《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谢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困境》
智效民:《刘少奇与晋绥土改》

精彩书摘

  关于大区负责人的任用问题
  中共中央是从1948年秋天才开始面对统一各根据地军事力量问题的。毛泽东在9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讲:仗打到现在,出现了正规化的问题,编制要统一起来了。但当时毛估计还要5年时间才能打败国民党,因此,统一编制的问题还显得不十分急迫。他甚至还担心,过早统一,后勤补给仍旧各补各的,正规化不仅实现不了,还会造成很多麻烦。
  但进入1948年11月,毛泽东对战争形势的估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明确提出:“我军大约再以一年左右的时间,再歼其一百个师左右,即可达成”根本上打倒国民党之目的。

前言/序言

  《中国当代史研究》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以中国当代历史为研究对象的连续出版物,暂拟每年出版两辑。举凡1949年以还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国防、外交、教育、科学、社会等历史问题,均属本出版物讨论范围。本出版物以还原和解读历史为宗旨,奉行学术自由、治学严谨、力求新知之原则,并以此为选稿的基本标准。本出版物设置专题研究、史实讨论、外稿选译、史料辑录、回忆和口述、书评书介等栏目,愿意成为在中国当代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之学界同仁展示优秀成果的园地,竭诚欢迎各位研究者赐稿。
  本书首辑的关注焦点在1950年代。1950年代,是中国大陆新旧政权更替之后的最初时期。此一时期历史的基本特征,可用“改造”一言以蔽之。新政权从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颠覆原有架构和体系,建立起迥异于以往之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确立了新意识形态的法定地位,并对社会实施改造,直至干预和渗透社会生活和国民心理。其“改造”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可谓“地覆天翻”。本辑诸篇论文即对新政权下的多方面改造,作了扎实的实证研究和深入探讨。
  杨奎松的《建国初期中共干部任用政策考察——兼谈1950年代反“地方主义”的由来》,从大区负责人的任用、各省市负责人的任用、县地级干部的任用、地下党干部的任用等四个方面,讨论了执政初期的中共干部政策。在这个时期,中共通过军事占领的办法,以选派“南下干部”全面掌管新占领区党政军民大权的措施,有效实现了政权的接管,而且建立了一个由上至下的高度集权的政权体制。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当代史研究》(第1辑)以外的其他历史研究书籍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历史研究内容,而不涉及《中国当代史研究》(第1辑)的具体信息。 --- 书名:文明的十字路口:中西社会转型期的比较研究 作者:[虚构作者A]、[虚构作者B] 等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称] 出版年份:[虚构年份]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多位知名历史学家和跨学科研究者的精粹论文,聚焦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全球范围内几个关键文明体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所经历的深刻社会转型过程。全书以“比较史学”的视角出发,打破了传统以单一国家为中心的叙事框架,旨在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政治和思想变革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第一部分:现代化驱动力与早期回应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工业革命、启蒙思想的扩散以及帝国主义扩张如何共同构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压力。研究重点放在了欧洲大陆,特别是英国和法国,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重构,确立了现代工业社会的雏形。 英国的“渐进式”革命: 考察了圈地运动、议会改革以及技术革新如何协同作用,构建了早期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重点分析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以及工人阶级意识的萌芽。 法国的“断裂式”转型: 聚焦于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续的拿破仑时代,探讨了激进的政治理念如何重塑了国家结构、法律体系乃至国民身份认同。研究特别关注了革命口号与实际社会运行之间的张力。 第二部分:非西方世界的应对与挣扎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它对比了两个在不同文化和政治环境下努力应对西方冲击的非西方社会:奥斯曼帝国与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 奥斯曼帝国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分析了坦志麦特(Tanzimat)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内在的矛盾性。研究人员详细考察了中央集权努力、军事现代化尝试以及在宗教与世俗权力之间寻找平衡的艰辛历程。我们审视了改革如何无意中催生了民族主义的火花,最终动摇了帝国的根基。 日本的“全盘吸收”策略: 探讨了幕府末期内忧外患的局面如何促成了明治维新的爆发。不同于奥斯曼的挣扎,日本展现出惊人的国家意志和对西方制度的快速采纳能力。研究深入分析了“富国强兵”口号下,政治精英如何成功地将封建结构转化为现代官僚体制,并探讨了这种快速转型对传统文化和社群的深层影响。 第三部分:思想的碰撞与新知识的构建 社会转型必然伴随着思想的剧烈变动。本部分关注了在东西方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体系的重塑,特别是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本土化过程。 民族主义的“双面刃”: 比较了欧洲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排他性特征,与非西方世界(如巴尔干地区和东欧)在争取独立过程中所激发的民族主义情感的差异。探讨了知识分子在构建“民族故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社会理论的移植与变异: 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功利主义等西方社会理论传入非西方世界后,如何与本土的儒家思想、伊斯兰教义等传统思潮发生复杂的互动,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政治哲学流派。 第四部分:全球体系的重构与未竟的现代性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19世纪末至一战前夕的全球格局变化。研究不再仅仅关注内部转型,而是将其置于帝国主义竞争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帝国主义的经济逻辑与文化投射: 分析了工业化国家对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如何加剧了全球不平等,以及殖民话语如何为这种不平等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辩护。 “现代性”的多元解读: 总结了不同文明体在转型中所遭遇的共同困境——传统与现代的撕裂、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的平衡、以及如何在融入全球体系的同时保持文化主体性。本书认为,19世纪的转型并未终结,而是为20世纪的冲突和探索埋下了伏笔。 本书特色: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越国界的宏大视野和对“过程”而非“事件”的强调。它避免了将“西方模式”视为唯一现代性路径的教条,而是着重于揭示不同社会在面对相似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历史创造力与局限性。通过对详实的档案、地方志及私人信件的细致梳理,本书试图提供一种更为立体、更具人文关怀的全球通史叙事,适合历史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领域的学者、研究生及对世界格局变迁有深度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吸引人,封面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黄色调,配上工整的宋体书名,让人立刻联想到厚重的学术气息。拿到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涂布纸,而是略带纹理的道林纸,读起来触感很好,翻阅时那种沙沙的声响也挺舒服。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比较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会太累。而且,看得出编辑在细节上下了功夫,章节之间的过渡很自然,页眉和页脚的设计也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装订也挺结实,感觉是能长久保存的那种。总的来说,从实体书的角度来看,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专业的,那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感,是现在很多出版物中不太容易见到的。这让我对里面的内容也自然而然地抱有了更高的期待,仿佛握住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严肃的研究成果的载体。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我觉得它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对特定时期社会结构变迁的关注。它似乎没有把重点放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宏大政治口号或军事行动上,而是深入到基层社会,考察权力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建构、被消解的。比如,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对某一特定区域内乡绅阶层在特定政策压力下的角色转变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这方面的分析非常到位。作者似乎对社会阶层互动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将宏观政策与微观个体反应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历史画面。对于希望超越官方叙事,探究社会“毛细血管”如何运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它拓宽了我们理解历史复杂性的维度。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风格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避开了那种教科书式的、过于宏大叙事的陈述,而是选择了更为精微和聚焦的切入点去剖析问题。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展现出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语言,而是大量地呈现史料和不同的解读角度,让人感觉作者是在带领读者一同进行探寻,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我特别欣赏它在史料运用上的扎实程度,那些被引用的原始文本和地方志资料,都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现场感”。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二手解读,而是在历史的现场与那些过去的语境进行对话。这种层层剥茧、深入肌理的写作方式,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和历史素养,但回报也是丰厚的,它让你对某些看似熟悉的概念产生全新的理解。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沉稳而有力”。它没有追求时髦的表达,也没有试图迎合大众口味,一切都以学术的严谨性为最高准则。这种对学术本真的坚守,在如今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虽然阅读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需要集中精力攻克的难点段落,但一旦跨越过去,那种知识被充实的满足感是非常实在的。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田野调查报告或是一份经过长期打磨的博士论文集结,目标明确,直指核心。它不会试图取悦你,而是要求你投入时间与精力去理解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对于严肃的历史爱好者或研究者而言,这是一本值得放在案头、时常翻阅的工具书和思想资源库。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它使用的术语和概念,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历史学界内部争论的前沿理论时,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查阅和思考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书籍。作者似乎假定读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所以在某些理论构建的部分,几乎是直接在学术的“前线”进行推演,没有做过多的基础铺垫。虽然这保障了其学术的深度,但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概念地图,才能理清作者逻辑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不过,对于那些真正想在特定领域深耕的学者或学生来说,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其价值所在。

评分

活动时购买的,书还不错,性价比挺高。

评分

学习一下!真的不错!

评分

书相当不错,华师大当代史研究中心出的以书代刊的论文集。很多文章相当有意思!是研究建国后历史的必读书!这本是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第一辑,我会将以后几辑都收齐!

评分

·一群参战西班牙的中国人——东战场,西战场,从抗日中国,从欧洲各国,分别来到西班牙战场,国际反法西斯的阵地上出现华人身影。加缪说:“西班牙使我们意外地了解到,正义一方未必成功,暴力是可能征服精神的。”海明威说:“没有人比在西班牙阵亡的人还要光荣地入土,他们已经完成了人类的不朽。”

评分

学习一下!真的不错!

评分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屯了这么多的书,不知何时能读完啊?

评分

这本书我买重复了

评分

·一群参战西班牙的中国人——东战场,西战场,从抗日中国,从欧洲各国,分别来到西班牙战场,国际反法西斯的阵地上出现华人身影。加缪说:“西班牙使我们意外地了解到,正义一方未必成功,暴力是可能征服精神的。”海明威说:“没有人比在西班牙阵亡的人还要光荣地入土,他们已经完成了人类的不朽。”

评分

价格便宜质量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