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日本国见在书目》,由日本学者藤原佐世于宽平年间(889年—897年)奉敕编纂。此目成书于《隋志》和两《唐志》之间,共收唐及唐以前古籍1568部,计17209卷,模仿了《隋志》分类的结构和次序。本书对该书目所载汉籍的卷数、流传、存世等情况作了详细考订,并附录有关论著和文章的索引。是利用和参阅本书目*佳的工具书。 孙猛 著 孫猛,安徽省黄山市黟縣人。1944年生於上海市。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文獻翠專業。曾在江蘇興化縣委、江蘇人民出版社、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深圳大學中文系工作。]987年應邀赴日,先後任東京女子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早稻田大學法翠研究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域外漢籍研究,著有《郡齋讀書志校證》等。作为一名对日本文学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原本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耳目一新的视角,结果发现,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底色”的夯实上。这本书的叙事非常平铺直叙,几乎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或个人抒发,完全是以一种近乎冰冷的学术姿态,将“所有已知的、可能存在的”书目进行了系统化的收录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本身就充满了智慧,它跳出了传统的朝代或体裁的限制,而是根据文献的性质和流传路径进行重构。在某一章节,作者对比了不同时期地方豪族私家藏书的构成差异,那种对社会结构变迁的微观捕捉,精妙绝伦。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获得知识的书,而是一张需要你用耐心去绘制的日本文化版图,每添一笔,版图就清晰一分。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称得上是一种煎熬,但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它的文字风格非常古典,夹杂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人名地名,初读时确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如果沉下心来,你会发现作者在看似枯燥的目录罗列之下,隐藏着对整个日本学术脉络的宏大构想。它不是那种让你轻松读完就合上的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你需要反复查阅,去对照不同的引文和注释,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深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存佚之辨”时的那种谨慎和审慎,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对比之上,绝不轻易下定论。这种严谨的态度,在如今快餐式的阅读风气中,显得尤为珍贵。读完一部分,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都被刷新了,仿佛重新认识了那个被我们简化了的“古代日本”。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光是这个书名《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详考》就让人望而生畏,但翻开目录,里面的内容却远比想象的要丰富得多。我首先被吸引的是它对早期日本典籍的梳理,那种考据的细致程度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作者似乎对每一部古籍的流传脉络都了如指掌,甚至能追溯到那些已经失传或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版本。尤其是在介绍一些地方志和地方文集时,那种深入田野的调查痕迹扑面而来,让人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书斋里做研究,更是亲自踏访了日本的每一个角落。读到后来,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旧书店里,在尘土飞扬的古籍库里,是如何如饥似渴地寻找这些蛛丝马迹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目录的汇编,更像是一部关于日本知识传承史的侧写,充满了对历史细节的偏执和热爱,让人在浩瀚的史料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影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很有意思,纸张厚实,墨色沉稳,透着一股老派学者的风骨。内容上,我个人认为最出彩的部分在于对“未刊手稿”的收录和考证。作者似乎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搜集那些只在私人信件或寺庙记录中提及的文献线索,并试图还原它们可能存在的样貌。这种“追寻失落之物”的努力,本身就带有一种浪漫的悲剧色彩。它不是在讲述已发生的故事,而是在修复被时间磨损的记忆碎片。读到关于某个地方神社藏书被战火焚毁的记录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笔尖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惋惜,这种情感的克制,反而比直白的感慨更有力量,让人在合书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我对这类学术巨著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它能否提供“新的参照系”。《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详考》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打破了我对日本古代文化史的一些刻板印象,尤其是在地域文化与中央权力的互动关系上,通过梳理地方出版物的特点,揭示了许多被主流史学所忽略的文化张力。这本书的体量巨大,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消化,但每一页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它不是那种用来炫耀阅读量的书,而是真正用来指导后续研究的基石。如果说其他书是河流,那么这本书就是水系图谱,它告诉你每一条支流的源头在哪里,以及它们汇入主流的过程是多么复杂而曲折。对于真正的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