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政治学

中国边疆政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平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边疆政治
  • 中国边疆
  • 政治学
  • 民族问题
  • 区域政治
  • 国家治理
  • 安全研究
  • 少数民族
  • 边界研究
  • 战略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7886
商品编码:10048481882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周平 主编 著作 定  价:108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01日 页  数:461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1727886 边疆政治与边疆政治学1
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政治形态1
一、边疆是国家疆域的特殊部分2
二、边疆政治的历史形态4
三、边疆政治的当代存在7
第二节边疆政治研究的兴起与发展11
一、边疆政治研究的兴起11
二、边疆政治研究的历史演变13
第三节作为一个学科的边疆政治学17
一、边疆政治学的学科构建18
二、边疆政治学的性质和地位22
三、边疆政治学的任务与议题26
第二章边疆的形成及发展31
中国历史上的边疆构建31
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边疆构建32
二、边疆构建对国家治理的影响36
第二节王朝国家时代的边疆及其演变38
一、边疆范围随国家能力变化而改变39
二、边疆内涵在疆域整合基础上调整41
三、边疆的面貌在持续的治理中改变45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从某种意义上说,边疆政治问题及其治理的状况直接影响到边疆治理的稳定推进和边疆治理目标的实现。可是,目前的边疆政治研究及其所提供的知识却不能满足边疆治理的需要——现有的边疆政治知识无法为边疆治理提供有效的支持,“现有”与“应有”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反差。边疆治理的现实在呼唤着边疆政治的研究和边疆政治知识体系的构建。本书作为一部回应现实需要的理论著作,本书着眼于对*国边疆政治的整体把握,对*国边疆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进行全面的论述,构建*国边疆政治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致力于为*国边疆政治的研究者和对边疆政治抱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国边疆政治的完整理论框架和知识系统,进而为边疆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国是一个有着复杂地缘政治生态的陆海复合型大国,其得天独厚的陆海疆域面积和地理枢纽地位决定了我国具有成长为世界支配性大国的天然潜质。随着*国的快速崛起,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及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等
周平 主编 著作 周平,1959年10月生,华东师范大学法学博士;长江学者,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系主任,政治学一级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民族政治学、地方政府与边疆治理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等十多个科研项目;著有《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香港政治发展(1980-2004)》、《民族政治学》、《中国边疆治理研究》、《民族政治学二十三讲》等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获得过国家教学名师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很好成果奖、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云南省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云南省教学成果等
《风云际会:中国边疆的千年变迁与国家构建》 引言 长久以来,中国边疆以其辽阔的地域、多样的民族、复杂的环境和战略性的地位,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既是中华文明向外辐射的门户,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熔炉;它既是抵御外侮的屏障,也是国家统一与民族认同的试金石。理解中国边疆,便是理解中国悠久历史的另一条脉络,是洞察中国国家形态演进的关键视角。本书《风云际会:中国边疆的千年变迁与国家构建》并非一部单纯的地理或历史陈述,而是旨在深入剖析中国边疆区域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与中央王朝互动,如何塑造国家认同,以及如何成为国家构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将穿越时空,探究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边疆格局的深层动力与历史逻辑。 第一章:古老的回响——早期边疆的形成与挑战 本章将追溯中国边疆概念的萌芽与早期形态。从传说中的夏商周时代,到秦汉帝国奠定的疆域基础,我们将审视早期王朝如何通过军事征伐、行政区划、屯田戍边等手段,将中原腹地的影响力延伸至边缘地带。重点将放在汉朝对于匈奴的战略,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边疆地区早期经济文化交流的初步影响。我们会讨论“中国”概念在这一时期的延展性,以及早期王朝如何处理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是征服、羁縻还是融汇?这一阶段的边疆,更多的是一种军事防御前沿和资源掠夺之地,其治理模式与国家构建的联系尚待深入。我们将聚焦于早期边疆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军事策略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初步的民族政策来维护国家统一。 第二章:融合与张力——帝国扩张与边疆的多元整合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隋唐的开放包容,以及宋元时期民族政权的更迭,为中国边疆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整合与张力。本章将重点分析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精妙之处,以及它如何通过承认当地首领、允许一定程度的自治来吸纳周边地区。同时,我们将探讨唐朝边疆民族政策的灵活性,以及在这种灵活性下,文化交流的繁荣如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进入宋代,面对北方强大的辽、金、元,南方王朝的边疆战略和民族政策呈现出防御性与妥协性并存的特点。而元朝的建立,则标志着中国边疆民族的空前整合,其行省制度在边疆地区的推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深入分析元朝如何在多民族统治下,试图构建一个统一的国家认同,以及这种尝试所面临的挑战。这一时期,边疆不再仅仅是防御线,更是民族融合与文化碰撞的广阔舞台。 第三章:内亚的脉动——明清帝国的边疆治理与“大一统”的实践 明清时期是中国边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明朝在继承元朝遗产的同时,也面临着边疆地区复杂的局势。我们将在本章中详细探讨明朝的卫所制度、海禁政策以及对北方蒙古各部的应对策略。明朝的边疆治理,既有军事防御的考量,也夹杂着对商业贸易的限制。 进入清朝,其边疆政策呈现出更为宏大和系统化的特征。本章将重点关注清朝如何继承、拓展和巩固明朝的边疆成果,尤其是对蒙古、新疆、西藏、东北等地区的治理。我们将分析清朝的“民族政策”如何在中原王朝的框架下,巧妙地平衡了满汉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将边疆各民族纳入“中华”的范畴。重点将放在清朝在新疆的“改土归流”,以及在西藏的“金瓶掣签”等制度的创新,这些制度如何体现了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主权宣示和精细化管理。同时,我们也会审视清朝边疆军事体系的演变,以及其在维护国家统一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本章将深入探讨清朝的“大一统”观念在边疆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这种实践如何为后来的中国国家构建奠定基础。 第四章:时代的洪流——近代中国边疆的危机与重塑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边疆的命运与世界历史的进程紧密相连。本章将聚焦于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如何冲击了中国的边疆体系,导致边疆地区的丧失和主权的沦丧。我们将分析清末“新政”时期,边疆政策的调整,如对新疆、东北地区的开发和设治,以及新式陆军在边疆的部署。 中华民国成立后,边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成为新的挑战。我们将在本章中讨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的控制力,以及边疆各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重点将放在国民政府如何试图维护国家主权,以及其在边疆治理上面临的困境。同时,本章也将分析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边疆格局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如何通过建立统一战线,争取边疆各民族的支持,为未来的国家构建播下种子。这一时期,边疆的危机,也促使了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第五章:新的篇章——当代中国边疆的稳定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边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章将深入分析新中国在边疆地区推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其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地区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将探讨如何平衡国家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援助和文化扶持的意义。 同时,本章也将审视当代中国边疆所面临的新挑战,如地缘政治的变化、恐怖主义的威胁、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问题。我们将分析中国政府如何通过加强边疆管控、发展边疆经济、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多种方式,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最后,本章将展望中国边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机遇,以及中国如何在全球格局中,重新定位和塑造其边疆的未来。 结语 《风云际会:中国边疆的千年变迁与国家构建》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国国家形态演进深层逻辑的探寻。从早期王朝的军事扩张,到帝国时代的多元整合,再到近代民族危机的洗礼,直至当代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国边疆始终是中国国家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变量与载体。理解边疆,就是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书力求以宏观的视野、深入的分析,勾勒出中国边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波澜壮阔的画卷,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国家认同、民族融合与区域发展的立体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帝国余晖与现代建构》简直是打开了一扇了解近现代东亚权力重塑的全新窗口。作者的叙事视角极为独特,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宏大的政治宣言层面,而是深入到权力运作的细微肌理之中。特别是书中对“缓冲地带”概念的解构,让我对传统地缘政治的理解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中俄边境地区民族政策的对比分析,那部分写得极其细腻,通过对具体历史档案的挖掘,揭示了中央意志如何在地方实践中被不断地阐释、扭曲和适应。这种“自下而上”的权力流动视角,远比那些高屋建瓴的理论更具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历史现场进行田野调查,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让人在惊叹之余,也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引证丰富,即便是对该领域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诸多启发。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读那种充满了专业术语的社会学著作,但《符号战争:数字时代的情感动员与社会动员》却完全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这本书就像一部关于当代舆论场的“侦探小说”。作者聚焦于社交媒体平台上,某些特定的情感符号(比如某一特定的表情包或一句口号)是如何被精心设计、快速传播并最终转化为线下行动力的过程。他引入的“情感货币”概念非常新颖,解释了为什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最激烈的情感反而成了最稀缺、最有价值的资源。书中对“网络匿名性”如何反噬传统权威的分析,尤其值得关注,它揭示了信息技术在赋权的同时,也在加速社会结构的微观化和碎片化。整本书的行文流畅,案例选取紧贴时事,让我对我们日常刷手机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社会工程有了一种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

要说最近读到的最让人深思的著作,非《水权与治理:大河流域的生态政治经济学》莫属。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都令人叹服。它巧妙地将人类学、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熔于一炉,探讨了在资源极度稀缺的背景下,社会秩序是如何被建构和维系的。作者在分析某条跨界河流的灌溉系统时,详细描述了不同社群之间基于历史习惯和短期利益产生的复杂博弈,那些关于水渠分配的争吵和妥协,生动地展现了“共享的悲剧”在现实中的不同变奏。书中提出的“弹性治理模型”非常具有操作性,它强调的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制命令,而是通过构建多层级的协商机制来达成动态平衡。对于任何关心可持续发展和跨文化冲突解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供了超越传统二元对立的全新思路。

评分

我得说,《铁幕下的光影:冷战思维与文化渗透》这本书的文笔实在是太富有张力了!它完全打破了我对学术著作那种刻板、沉闷的印象。作者似乎是一位天生的讲故事高手,他将冷战时期那些看似枯燥的意识形态斗争,描绘成了一场场充满悬念的心理博弈。书中对特定时期宣传艺术的分析尤其精彩,比如对某部电影的镜头语言和配乐选择的解构,简直是庖丁解牛,让人看到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审美体验植入人心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历史人物时的那种克制而精准的刻画,既没有过度美化,也没有简单标签化,而是将他们置于那个特定历史情境下进行审视。读完后,我对“软实力”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具象化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简直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被作者的思辨过程所吸引,便会欲罢不能。我指的是《启蒙的阴影与现代性的悖论》这部作品。作者对康德哲学在非西方语境下被“挪用”和“改造”的过程进行了近乎残酷的审视。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现代性视为一种优越的模板,而是将其置于全球权力的不平等结构中进行剖析。书中对“理性”概念的批判尤其尖锐,作者指出,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高举的理性旗帜往往成为了压制多元声音的工具。阅读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因为它充满了晦涩的哲学思辨和密集的文本互文,但每一次攻克一个论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智识上的满足感。它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是一本真正能“洗脑”的好书——这里的“洗脑”是指彻底重塑思维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