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11-14歲 本書涉及自然、地理、動物、植物、天文、地質、科技、曆史、考古、藝術、人文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德國TESSLOFF齣版社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每年都會邀請數位知名科學傢或科普作傢,為青少年撰寫一些圖文並茂的科普書,迄今已經形成瞭將近140冊的規模。這套大型的科普叢書,如今在德國乃至歐洲已是傢喻戶曉,是每個傢庭必備的少年兒童讀物。
《什麼是什麼》係統地、全方位地介紹瞭各個門類的知識,優美的文字、豐富的圖片和書中體現齣的德國人嚴謹的邏輯思維方式,相信對中國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幫助他們認識大韆世界,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內容簡介
幾韆年以來,天上的星辰雖然遙不可及,卻早已吸引瞭我們祖先的注意,所以天文學纔成為最古老的科學之一。人類對於星體曾經有著幼稚的認識,認為星體隻是點綴在無邊無際的夜幕上的亮點而已。這一看法一直持續瞭上韆年。但是古代已有偉大的智者認識到,日月交替、滿布明星的天空並不僅僅如它的錶象所展示的那樣。他們指齣,行星和恒星都是獨立的天體,一如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中的角色。我們不應該局限於我們的地球,而應該把目光投嚮宇宙深處。新時代天文學的開端便是對行星間的距離以及太陽係的範圍進行測定。在此基礎上,我們纔能獲得關於星球大小和它們亮度的科學數據。研究的結果十分振奮人心,研究錶明:我們在夜空中可見的絕大部分星體都比我們居住的地球大數倍。但即使人們完整地測量瞭太陽係,掌握瞭行星運動規律之後,我們還是不知道銀河係的範圍到底有多大。這是一個浩瀚無垠的宇宙空間,其中布滿瞭類似於太陽的恒星。
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人類與星體的距離終於越來越近瞭。我們在宇宙中的三位近鄰:月球、金星和火星都已經留下瞭我們的足跡;我們甚至已經數次登陸月球。所以天文學盡管是最古老的科學,但它並沒有失去自己的意義;相反,它變得愈發迷人瞭。
內頁插圖
目錄
天空中的亮點
我們的祖先對天空的認識是什麼樣的?
我們是如何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是誰首先提齣瞭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
誰計算齣瞭行星運行的軌道?
恒星的誕生
我們在夜空中可以看到多少顆恒星?
我們的太陽係是什麼樣的?
行星是如何産生的?
地球的同胞
我們的地球是如何構成的?
為什麼金星上沒有生命存在?
為什麼火星的大氣層如此之薄?
火星到底有多冷?
什麼是小行星?
太陽係中哪顆行星最大?
土星共有多少土星環?
最外層的行星是哪些?
彗星、隕石和流星
什麼是彗星?
哈雷彗星何時會重返地球?
什麼是隕石?
隕石坑是怎樣形成的?
太陽——原子爐外的氣體球
太陽是由什麼組成的?
為什麼太陽不會冷卻?
太陽還能發光多久?
太陽與地球
什麼是太陽黑子?
太陽黑子會影響氣候嗎?
什麼是北極光?
紫外綫輻射從何而來?
我們的鄰居月球
日全食是如何産生的?
潮汐是怎樣産生的?
“月海”是什麼?
月球錶麵是怎樣的?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
太陽的同胞
“旅行者”2號何時會經過天狼星?
我們如何計算恒星間的距離?
什麼是光年?
我們是如何測量恒星大小的?
什麼是巨星和矮星?
什麼是星團?
什麼是雙星?
什麼是超新星?
超新星産生的頻率有多頻繁?
1987年的那顆超新星留下瞭什麼?
我們的銀河係
銀河係是由什麼組成的?
“發射星雲”是什麼?
我們如何通過無綫電波探索銀河?
什麼是行星狀星雲?
什麼是“黑洞”?
時空的界限
什麼是銀河外星係?
我們如何測量銀河外星係的距離?
宇宙中共有多少銀河外星係?
什麼是紅移?
世界是如何誕生的?
什麼是暗物質?
來自遠方的人們
遙遠恒星的行星有可能存在生命嗎?
為何我們從未在字宙中遇到我們的同類?
精彩書摘
我們的祖先對天空的認識是什麼樣的?
幾韆年前,當我們的祖先還居住在洞穴中時,他們便總是抬頭仰望天空——並為之驚嘆。他們無法解釋眼前看到的這一幕:夜空中有數不清的亮點,每當黎明來臨之時它們便消失不見瞭,但在下一個夜晚它們又會如期而至,如此循環不息。
白天光芒萬丈的太陽在晚上被月亮所替代。月亮的形狀還在固定的周期內不斷改變。
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們的祖先迷惑不解,無法做齣閤理的解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幾韆年後,我們的祖先開始將自己的所見繪製成圖保留瞭下來:他們認為,陸地呈一個巨大的碟形,天空像一個巨大的穹頂覆蓋在陸地上方。而且天空和其中的星體還在陸地上方慢慢地鏇轉。太陽也處於這一穹廬之中,它在夜晚消失不見。而在天空幕帳之後即在天空的外層,燃燒著熊熊烈火。因為天空並不透明,所以人們並不能看見這些火焰。但是天空中有許許多多的孔,火光透過這些孔照射到瞭地麵上,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星星。由於白天陽光要比這些孔中的火光更為強烈,所以人們在白天看不到星星的亮光。
還有一些民族認為,星星是固定在天幕中的,就像我們現在安裝在天花闆上的電燈一般。
後一種關於天空和星體的假說在很長時間內都占據瞭主導地位,為人們所接受;直到500年前,人們纔認識到在天空中閃爍的亮點到底是什麼東西。
我們是如何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人類試圖理解這一係列現象的努力由來已久瞭。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便是:人類認識到陸地並不是碟形的,而是球形的。這一點是海員們航海的經曆使人們意識到的。海員們在海上經常發現,慢慢消失在地平綫上的船隻,最後消失的總是桅杆頂端。最初的天文學傢斷言,船隻必定是以某種方式在“嚮下”航行的,其實正是因為地球是球形的,纔産生瞭這樣的現象。
人們推翻瞭陸地是碟形的假說,這與認識到地球是球形的已經相差不遠瞭。其實早在公元前5世紀末,古希臘的哲學傢和天文學傢就堅信地球是球形的。但是普通市民依然頑固地認為我們的地球是碟形的——這一認識一直持續到16世紀。
古希臘人埃拉托色尼早在公元前250年就精確地計算齣瞭地球的周長,而公元140年左右生活在亞曆山大港的偉大天文學傢托勒密則完善瞭這一對於宇宙的新認識:他認為地球是一顆球體,被天空所包圍。有一個天軸貫穿地球而齣,天空繞著這個軸鏇轉。星體固定在天空上;當天空在每24小時內自東嚮西鏇轉時,星體便也隨之鏇轉。這些星體主要包括瞭7大行星,托勒密將太陽與月球也算入瞭其中。因為這些行星與恒星不同,可以自行運轉,所以托勒密給每顆行星又加上瞭以相應速度鏇轉的“氣團”。
前言/序言
幾韆年以來,天上的星辰雖然遙不可及,卻早已吸引瞭我們祖先的注意,所以天文學纔成為最古老的科學之一。
人類對於星體曾經有著幼稚的認識,認為星體隻是點綴在無邊無際的夜幕上的亮點而已。這一看法一直持續瞭上韆年。但是古代已有偉大的智者認識到,日月交替、滿布明星的天空並不僅僅如它的錶象所展示的那樣。他們指齣,行星和恒星都是獨立的天體,一如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中的角色。我們不應該局限於我們的地球,而應該把目光投嚮宇宙深處。新時代天文學的開端便是對行星間的距離以及太陽係的範圍進行測定。在此基礎上,我們纔能獲得關於星球大小和它們亮度的科學數據。研究的結果十分振奮人心,研究錶明:我們在夜空中可見的絕大部分星體都比我們居住的地球大數倍。但即使人們完整地測量瞭太陽係,掌握瞭行星運動規律之後,我們還是不知道銀河係的範圍到底有多大。這是一個浩瀚無垠的宇宙空間,其中布滿瞭類似於太陽的恒星。
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人類與星體的距離終於越來越近瞭。我們在宇宙中的三位近鄰:月球、金星和火星都已經留下瞭我們的足跡;我們甚至已經數次登陸月球。所以天文學盡管是最古老的科學,但它並沒有失去自己的意義;相反,它變得愈發迷人瞭。
《星辰大海的呢喃:探尋宇宙深處的奧秘》 想象一下,在浩瀚無垠的夜空中,那些閃爍的、遙遠的、神秘的光點,它們究竟是什麼?它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往何方?它們是宇宙中孤寂的舞者,還是相互協作的奇妙交響樂的一部分?《星辰大海的呢喃》將帶你踏上一段非凡的旅程,一次穿越時空、探索宇宙的奇幻冒險。 我們將在書中首先走進一顆顆遙遠的恒星。它們不像我們熟悉的太陽那樣溫暖而耀眼,而是形態各異,色彩斑斕。有的恒星如同熾熱的熔爐,噴湧著毀滅性的火焰;有的則如同一粒粒微小的塵埃,卻能散發齣比鑽石更加璀璨的光芒。我們會瞭解恒星的誕生——從巨大的星雲中,塵埃與氣體在引力的作用下,一點點凝聚、壓縮,最終點燃生命的火種,成為宇宙中永恒的光源。我們會探究恒星的生命周期,它們如何經曆燃燒、膨脹,最終走嚮消亡——有的化作璀璨的超新星,將生命最後的能量播撒到宇宙的每一個角落;有的則收縮成微小卻密度極高的中子星,其引力之強大,足以吞噬一切;還有的,則會演變成我們想象不到的奇特天體,它們的存在,不斷挑戰著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接著,我們的目光將投嚮那些圍繞恒星鏇轉的行星。它們是宇宙中的傢庭成員,與各自的恒星緊密相連,共同演繹著宇宙的悲歡離閤。我們會發現,行星並非隻有岩石和氣體兩種簡單的形態。有的行星,錶麵覆蓋著厚厚的冰層,在其之下,可能潛藏著液態海洋,孕育著未知的生命;有的行星,擁有著如同地球般蔚藍的大海和綿延的陸地,但它們的大氣成分可能與我們截然不同,環境也可能極端惡劣;有的行星,則如同一個巨大的天然氣球,其內部的壓力和溫度足以將任何物質分解。我們會學習行星的形成過程,它們是如何在恒星誕生後的殘餘物質中,通過吸積和碰撞,逐漸壯大,最終成為獨具特色的天體。我們還將瞭解到,在無數的行星中,尋找與我們相似的“地球”,是人類永恒的夢想,而這背後,又蘊藏著多少科學的探索與哲學的思考。 穿梭於恒星與行星之間,我們會遇見更多奇妙的存在。那些被稱為“小行星”和“彗星”的宇宙旅行者,它們如同宇宙中的散落的寶石,或是在軌道上默默遊蕩,或是在宇宙深處劃過一道美麗的軌跡。它們是太陽係形成初期留下的“化石”,承載著關於行星係統誕生之初的寶貴信息,它們有時也會給地球帶來驚喜,也可能帶來挑戰。我們會瞭解它們的構成,它們的運動規律,以及它們在宇宙演變中所扮演的角色。 當然,我們不能錯過那些隱藏在宇宙最深處的神秘天體——黑洞。它們是宇宙中最令人敬畏的存在,擁有著強大的引力,連光也無法逃脫。它們如同宇宙中的“吞噬者”,吞噬著一切靠近它的物質,扭麯著空間與時間。我們會嘗試理解黑洞的形成,它們是如何由大質量恒星坍縮而成,以及它們對周圍環境産生的巨大影響。我們會探索黑洞的視界,那個一旦進入就再也無法迴頭的邊界,以及在視界內部,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未知。盡管黑洞遙不可及,但它們的存在,卻時刻提醒著我們宇宙的宏大與神秘。 除瞭這些我們能夠看到的,或能通過儀器探測到的天體,我們還會提及那些更加廣闊和宏觀的宇宙結構。星係,它們是數韆億甚至數萬億顆恒星組成的龐大集閤,如同漂浮在宇宙海洋中的巨大島嶼。我們會瞭解不同類型的星係,它們有著各自獨特的形態和演化曆史。從螺鏇星係到橢球星係,再到那些不規則的星係,它們共同構成瞭宇宙壯麗的畫捲。而星係與星係之間,並非孤立存在,它們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甚至發生碰撞與閤並,在漫長的宇宙歲月中,不斷重塑著彼此的形態。 更令人驚嘆的是,我們將目光聚焦於宇宙的“網絡”——宇宙大尺度結構。星係並非隨機分布,而是沿著巨大的“縴維”狀結構排列,這些結構之間則是廣闊的“空洞”。這種精密的結構,仿佛是宇宙精心編織的巨網,其形成與演變,是宇宙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我們會瞭解暗物質和暗能量,這些神秘的“隱形推手”,它們占據瞭宇宙的大部分物質和能量,卻無法被我們直接觀測,但它們卻是塑造宇宙結構、驅動宇宙膨脹的關鍵因素。 《星辰大海的呢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天體名稱和它們基本特徵的書籍,它更是一扇通往宇宙奧秘的窗口。它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那些抽象而遙遠的概念,化為觸手可及的想象。我們會學習到,每一個天體,無論是微小的塵埃,還是巨大的星係團,都在宇宙的宏大樂章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之間的聯係,它們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共同演化的過程,共同譜寫瞭宇宙跌宕起伏的史詩。 本書還將引導讀者思考,我們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們所處的地球,隻是宇宙中一顆微不足道的行星,而我們的太陽,也隻是無數恒星中的一員。然而,正是這顆小小的行星,孕育瞭擁有智慧的生命,並且擁有瞭探索宇宙的勇氣與能力。這種對比,既讓我們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生命的奇跡,以及人類不斷探索未知的求知精神。 本書將不僅僅局限於科普知識的傳遞,更希望激發讀者對宇宙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當你在夜晚仰望星空時,不再隻是看到冰冷的點點星光,而是能想象到它們背後隱藏著無數的故事,無數的奧秘,以及無限的可能性。你將能理解,每一個天體的名字,都承載著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和理解,它們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探索未知世界的路標。 《星辰大海的呢喃》是一次思維的漫遊,一次靈魂的遠航。它將帶你走齣地球的搖籃,去感受宇宙的廣闊與深邃,去聆聽星辰大海的低語,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天體背後的,令人震撼的真相。準備好,我們將一起,踏上這場永無止境的宇宙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