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 (全九册) 书画收藏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回顾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 (全九册) 书画收藏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回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画鉴定
  • 中国古代书画
  • 收藏
  • 艺术史
  • 鉴赏
  • 临摹
  • 技法
  • 历史
  • 文化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雅昌艺术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080648
商品编码:10017727676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书名: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
  • 作 者:杨仁恺
  • 出 版 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5080648
  •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 装 帧: 精装
  • 语 言: 中文
  • 开本:16开
  • 册数:套装9册

>

内容介绍

限量珍藏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耗时十年编辑整理,为读者倾情献上随文附精美图片3000馀幅,四色印刷,全九册。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为书画鉴定大师杨仁恺先生在1983-1990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全国巡迴鉴定期间的鉴定笔记。是全方位解读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扛鼎之作,关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的宝典。 1983年,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七位先生携手并肩,历时八年,行程数万裡,足迹遍及25个省、市、自治区,过眼书画作品六万馀件,完成了大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的普查、鉴定工作。 >

作者介绍

2012年2月23日,徐邦达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至此,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界的“五老”谢稚柳、刘久庵、启功、杨仁恺、徐邦达全部归于道山,以人民网为代表的所有媒体一致认为:书画鉴定界拥有大师的时代结束了!换句话说,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而这个时代从此只有专家!
谢稚柳(1910-1997),书画家、鉴定家。谢稚柳一生所结交的人物都是书画界和鉴定界名流,除张大千外,还有吴湖帆、张伯驹、章士钊、于右任、沉尹默、徐悲鸿、容庚、商承祚、于非暗等。国家文物局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曾先后两次组织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谢稚柳都是其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刘久庵(1915-1999),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书画鉴定专家。刘九庵自20世纪50年代就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一直置身于古代书画的整理、鉴定、编档、收购、陈列、研究之中,是书画鉴定界除谢稚柳之外资历zui老的。
启功(1912-2005),书法大家,皇族后裔,平生用力zui勤、功效zui显的事业之一就是书画鉴定。启功26岁便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40岁便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
杨仁恺(1915-2008),书法家、鉴定家。20世纪40年代起就与文化界、艺术界名流张伯驹、徐石雪、陈半丁、邓拓等人交往密切,志同道合,披览历代藏品,交流鉴定心得。曾任东北博物馆研究员、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辽宁省博物馆终身名誉馆长等职。默默地耕耘六十载,贡献卓绝,居功至伟,堪称标柄一代的鉴定宗师。
徐邦达(1911-2012)被称为“国眼”,是艺术史论界“鉴定学派”的宗师之一、“故宫学派”的巨擘。徐邦达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为书画鉴定建立了可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海内外奉其为“华夏辨画第1人”。 >

图书目录

序言 自序 编辑出版说明 北京 一九八三年八月三十一日至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故宫博物院 一九八三年八月三十一日至一九八三年九月五日 北京市文物局 一九八三年九月六日至一九八三年九月七日 中国文物商店总店 一九八三年九月八日至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二日 北京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 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三日至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七日 首都博物馆 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九日至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三日 北京市文物商店 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四日至一九八三年十月八日 …… 湖北省博物馆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四日 作者姓名 检索表 索引 《佚目》书画一览表 共议作品一览表  鉴定纪事 杨仁凯年表 编辑后记 部分《佚目》书画与共议作品鉴赏
好的,为您构思一份关于其他中国古代书画鉴定或相关主题图书的简介,避免提及您提供的特定书名及内容。 --- 书名:华夏丹青鉴赏录:历代书画风格流变与真伪辨识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中国古代书画的鉴赏者、收藏家及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不同于侧重某一时期或个别名家的专著,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梳理了自魏晋至近现代,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脉络、地域风格的演变以及不同流派的核心技法特征。全书内容翔实,考据严谨,力求在理论探讨与实践鉴别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第一部分:历史语境与风格溯源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中国书画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根源。从先秦时期的书刻遗风到魏晋士人的风骨展现,我们深入剖析了特定历史时期对艺术表达的影响。例如,唐代“尚法”与“尚意”的并存如何体现在楷书与行草的差异中;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如何重塑了“意在笔先”的创作理念。 尤其详述了元代“四家”——赵孟頫、黄公望、吴镇、倪瓒——在继承唐宋遗风基础上,如何确立元四家的笔墨范式,以及他们对后世江南画坛的深远影响。作者通过大量原作图例的比对分析,阐明了不同时代对“气韵生动”的理解差异,并将其视觉化。 第二部分:技法精要与笔墨语言的解码 鉴定的核心在于对笔墨语言的准确解读。本书耗费大量篇幅,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国书画中“笔”与“墨”的运用规律。 关于“笔”的探讨: 笔法是骨骼与筋脉的体现。我们详细区分了尖笔、圆笔、侧锋、中锋的运用效果,并对比了不同材质(如羊毫、狼毫、兼毫)在书写线条张力上的细微差别。例如,如何通过线条的起收、顿挫,判断作者是否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底,以及线条的干湿浓淡变化如何指示了画家对“气”的掌控力。书中特别收录了对历代“皴法”的归类整理,从董源的披麻皴到李唐、刘松年的斧劈皴,逐一分析其结构特征、使用习惯及其在不同山石结构中的适应性。 关于“墨”的运用: 墨法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本书深入研究了“墨分五色”的实践技巧,包括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重点阐释了如何通过墨色的层次感、润燥程度,来推断画作完成时的环境湿度、用纸的吸水性,以及画家对墨汁调配的精确控制。对于界画和设色画,则详细分析了矿物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的稳定性和老化特征,以及不同时代对色彩饱和度的偏好。 第三部分:版本学与版本校勘 书画的流传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本部分着重于版本校勘与著录考证,这是鉴定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梳理了重要古籍中关于书画的记载,包括宋代的《宣和画谱》、元代的《图画名录》直至清代的《石渠宝笈》等官府著录,分析不同著录的侧重点和可能的疏漏之处。强调了“题跋”的重要性,如何通过辨识历代名家题跋的书法风格、印章的特征(如朱文与白文的年代更迭、边饰的样式变化),来侧面印证画作的流传有序。 特别关注了清代中晚期以来,因摹搨和伪作泛滥所导致的鉴定难题。书中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用于区分原作与高仿本之间的细微差别,包括对纸绢老化程度(如绢的“酥化”现象、纸张的“脆化”与“钙化”)、装裱工艺(如明代的海棠装、清代的包首)的时代特征的辨识。 第四部分:疑难个案分析与鉴赏误区 本书选取了数个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书画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案例涵盖了风格上的“拟古”现象、师徒间的笔墨继承与偏离、以及技术性伪造的痕迹。通过对这些复杂案例的拆解,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批判性的鉴赏思维,避免盲目追随定论。 例如,书中探讨了特定时期内,为迎合市场需求而出现的“流水作业式”创作现象,以及如何区分画家本人的创作意图与后人添补的痕迹。强调“眼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和对大量真迹(或高清可靠摹本)的反复比较之上。 总结: 《华夏丹青鉴赏录》不仅是一本鉴定指南,更是一部中国艺术史的微观缩影。它引导读者超越对名头和印章的简单依赖,真正走进笔墨深处,理解每一根线条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匠心独运。本书适合所有致力于提升自身鉴赏水平的专业人士及热爱传统艺术的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最初我对“全九册”的篇幅感到有些畏惧,担心内容会过于冗杂或重复。但实际翻阅后,发现作者巧妙地将九册内容划分成了不同的专业领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前几册侧重于基础理论和工具性知识,如墨锭的制作与仿制、绢的织法变化等硬核知识;中间部分则聚焦于特定画种(如花鸟、人物)的风格演变;而最后几册则更偏向于市场实践和收藏风险规避,比如如何识别现代的做旧手段,以及在交易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划分,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知识盲区,选择性地深入阅读,而不会被海量信息所淹没,充分体现了编撰者对读者学习路径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鉴定技巧的传授,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艺术史侧影。通过对历代书画真伪的辨析,我们无形中也触摸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理。例如,在讨论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兴盛时,书中不仅分析了他们的笔法,还穿插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雅”的追求以及江南经济的繁荣对艺术创作的推动作用。阅读这些案例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流传至今的杰作,究竟是天才的偶然迸发,还是特定时代精神的必然产物?这种引发深层思考的阅读体验,让这部工具书超越了纯粹的技术手册范畴,提升到了文化研究的层次,令我受益匪浅。

评分

深入研读这些篇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广度与深度。他似乎走访了海内外无数的私人藏家和博物馆的库房,将那些散落在各处的鉴定“疑难杂症”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归纳。书中不仅详述了历代名家如董其昌、石涛等人的用笔习惯和特定时期特征,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触及了许多教科书上不常提及的侧面细节,例如不同地域画派在颜料调配上的细微差异,或是某个朝代特有的“假托”现象。书中对印章的考证部分尤为精彩,作者没有流于表面地介绍印文内容,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官印和私印的凿刻工艺、朱泥的成分,甚至是印泥的晾干程度对钤印效果的影响,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究精神,让人对“鉴定”二字有了更立体、更精微的理解。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与古代艺术的深度对话。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以一种老一辈行家传帮带的口吻,娓娓道来。每当遇到一个棘手的鉴定时机,作者都会列举出数个案例,并逐一剖析,那种“旁观者清”的分析角度,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逻辑思维。例如,在分析一幅元代山水时,他会先从“时代精神”入手,再到“笔墨语言”,最后落脚到“纸绢的纤维老化痕迹”,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让人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烟雨和笔墨香气的年代。这种叙述方式,对于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使得高深的鉴定学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那种带有细腻纹理的米白色纸张,触感温润,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字体排版上,主标题“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采用了古朴典雅的宋体,笔画间透露着一种庄重感,而副标题“全九册”则用稍细的楷体点缀其间,平衡了整体的视觉效果。内页的纸张厚度适中,影印的图版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墨迹,也能清晰辨识出笔触的微妙变化。装订方面,采用了线圈装订与胶装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书籍的平整度,方便读者在阅读或比对时将书本完全摊开,又兼顾了整体的坚固性,让人感觉这是一套可以长久珍藏的工具书。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每册书的侧边都印有清晰的分类标识,尽管全套共有九册,查找特定主题时也无需费神,这种细致入微的人性化考量,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