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

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心释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符号学
  • 神话传说
  • 文化研究
  • 修竹留风
  • 花木卷
  • 民俗学
  • 历史文化
  • 传统文化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552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93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6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古人爱花,也爱替花作主,给花许多传说,就像人对自己的祖先作出种种神奇的描绘,人世间的众多历史变故,也经常附会在花木身上。
  《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中的花木是在非常宽泛的符号意义上谈论的,并且明显地着上个人偏好的色彩。书中每篇文章基本上是以花木的植物学特征、符号化过程、文化意义、审美特征、人文精神、图像符号、民间影响等诸方面共同撑起一个框架。

内容简介

  人所看到的花木毕竟是喜欢看到的花木,人所做的只是以花为镜,照见自己,却忘了花木本身,所以花木文化不是花木的文化,而是人的文化,人的世界里的花木不是自然状态下的花木,就像栽培的观赏花,人赋予她们太多人为的东西,她们不是指称自身,而是指称人的世界的某种意义,并且花之各品无不影射着人事,如牡丹有雪夫人、玉美人、状元红、醉杨妃等,兰有惠知客、黄八兄、观堂主、十三太保等,月季有姣容三变、朱衣一品、西施醉舞、飞燕新妆、岳阳三醉等。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花木具有了符号的性质。而这种符号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任意性不强,存在着联系的纽带,即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和审美眼光。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言
一 雪的姐妹——梅
二 幽者自幽——兰
三 竹里清风——竹
四 人淡如菊——菊
五 花与佛陀——荷花
六 盛世隐喻——牡丹
七 “人面”的传奇——桃花
八 夏天的心脏——石榴
九 魂回杏花村——杏花
十 爱恨秉烛中——海棠
十一 芭蕉声独多——芭蕉
十二 风流长春花——月季
十三 凌波仙子——水仙
十四 岁寒之精——松柏
十五 独占三秋——桂花
十六 昔我往矣——杨柳
十七 花鸟联盟——杜鹃
十八 一叶知秋——梧桐
十九 木中“双娇”——山茶和芙蓉
二十 青楼美人——玫瑰
后记

精彩书摘

  四 人淡如菊——菊
  4
  秋深霜冷,草木衰落,百卉殚谢,此时,菊花在篱落畦圃之间,盆盎瓶尊之中,烨然而发,傲然于冷风寒露之中,不禁令人想到那些不畏强暴、品格高尚、坚贞守志的君子、隐士,故菊花雅号为“花中隐士”。陶渊明就是人世中之菊花。用菊花寄寓君子德行之意在晋代很流行,什么花配什么德行,古人是深信不疑的,如《晋书·文苑传》载:“罗含致仕还家,阶前或兰菊丛生,人以为德行之感焉。”
  陶渊明因爱菊、种菊、咏菊而被后人敬为菊花神。他种菊当然有实用理由,可食,可酿,但在他诗文里菊花已完全是审美对象了,以菊花自况,抒发心头志气,有时人、菊、天地浑然不分。他在住宅边种满菊花,天天与菊花为伍,这在别的文献里也有记载,《续晋阳秋》曰:“陶潜无酒,坐宅边菊丛中,采摘盈把,望见王弘遣送酒,即便就酌。”陶渊明嗜酒是有名的,魏晋文人都喜欢酒,阮籍还借酒疯逃脱过政治迫害呢,可陶公更是本性近酒,说他无酒就坐在菊丛中,不知是说菊在他生命中更胜似酒,还是无酒之时的退其次之选择,总之,酒与菊这两个名词从而具有形容词的功用,是对他的特征的最好概括。历史爱酒之人太多,爱菊之人如陶公者却少,所以后人提到菊非想到他不可。
  晋人嗜酒可能另有原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石林诗话》云:“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但陶渊明本性爱酒是有根据的,萧统《陶渊明传》写他在喝酒上大手大脚,不惜花钱,好友延之路过浔阳,“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酒浓,菊淡,这是他生活中的辩证法,他绝没有看破红尘,生前非常重视朋友情谊,这是他的浓,而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淡。他为何种菊?《九日闲居》诗序里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人淡如菊,其诗亦淡如菊,陶渊明的诗语言平实,自然而然道出奇峻哲理,而又富情味。原因可用清代方东澍《昭味詹言》中句子来解释:“人有兴物生感,而言以遣之,是必有名理名言,奇情奇怀奇句。”此句当为今诗人所谨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饮酒》里的千古名句,采菊本是功利性劳动,却因其劳动环境和人物心境而诗化了,菊花、东篱、南山和诗人自身都化成意念中的流动之物,又像一个永远定格的动作镜头,浑然一体,久而久之,里边这些元素甚至可以相互替代。为避免鲁迅先生所批评的“摘句”之弊病,我就把整首诗写下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写出了菊花和隐士的典型神态,后代诗文中经常提到他,会以“东篱”这一固定镜头中的处所指代陶渊明,也指代菊花。启功在他的《汉语现象论丛》中认为,这种取一个侧面的说法是为典故的性质所决定的。倘若读者细心些,多读几遍,可能会发现诗中并非只有平和、宁静。此情此景中,一个历经沧桑的人如何不感慨往日所经过的人生误区呢?所谓真意,包含着对他自己以往人生的认识,应指在这样的情境里突然悟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处,而这与当前之象息息相关,如何能用抽象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开辟了中国诗歌的一条新路子,他让自然现象自在地呈现它自身,人仅仅是其中一个道具,他的眼光既是他自己的也不是他自己的,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所悟到的“真理”已由现象本身所呈示。这种诗歌手法也是他作为隐士的人生观的根本体现,唐代山水诗人们发扬了这手法,美国现代诗人庞德翻译的唐诗人寒山的作品也是这一类,所以英美现代诗中的意象派要追根溯源的话,应追到陶公。陶诗与中国诗歌源头经典有别,《诗经》朴素,其比兴还是重直抒胸臆,《离骚》浓彩,象征比喻繁复缤纷,两者共同点是,都把自然处理成人眼中之自然,“真意”全在人而不在自然本身。陶诗恰恰相反,所以人们很难从中读出诗人在排遣矛盾与痛苦的另一面。
  陶渊明一生历经三个朝代,十个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的时期,如同秋冷霜降,寒冬将至,人心惶惶,争权夺利。陶渊明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后愤然辞官,从此告别仕途,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劳作,过那人淡如菊的隐士生活,这在古代读书人中是极其不易的。因为古人读书入仕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除非迫不得已才会罢休,而陶渊明是自主选择归隐田园的。这大概还有两个因素在助他作此决定,一是儒家经典《论语·卫灵公》里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并且儒家还有“忧道不忧贫”的主张,这使得一些文人把安贫乐道、鄙夷物质享受作为崇高美德来颂扬,有时甚至认为非清贫不足以显示一个人高尚廉洁的品格,陶渊明前期作品中常喜欢叹贫可能即受此影响;二是当时黄老思想渐渐盛行,失意文人也极易接受影响。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主观品性的卓尔不群,尤其从他祖上看,都对建功立业非常热心,其诗《命子》还好像很自豪地述及祖宗的伟业呢。《晋书·陶侃传》里也称其曾祖陶侃,并不喜老庄,说“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他关心民众生活,曾出游,见一游人持一未熟稻,他怒斥说:“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他武功盖世,也富甲一方,儒家的人世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很明显。这样的家世并无助于陶渊明归隐田园呀。
  陶渊明辞官前,家境贫寒的。他的高尚清廉体现在他很孝顺,很为家人生计着想,但还是决定不为五斗米折腰,置印绶去职,写《归去来辞》。当然有人会说他归隐田园也绝非普通农民,而更像中小地主,拥有一定量的田地、屋舍,还有仆从,前期生活安逸,喝酒、赋诗、游乐,象征性地下地做些农活,等等。这不足为奇,他本来出身官门,没落到这地步了,难道还非得把自己剥夺个赤贫才足以明志吗?那些人因此觉得陶渊明只是作秀,难道就没有想到自己头脑里存有落后而愚昧的农民意识吗?文化从来不是只字不识、屁股朝天的单纯的农民创造与承继的,他们若让陶渊明日夜耕田砍柴浇菜织屦,恐怕他再也写不出一首诗来了,我们也就此失去一个伟大的诗人。然而即便这样,一个农民怎么可能有此志气?在他人生后期穷困潦倒之际,他仍自视甚高,从未向权贵屈服过,把一个前来劝他出仕的刺史顶了回去。朱熹曾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是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陶渊明安贫乐道,坚贞守志还有他家人的功劳,他第一个妻子早丧,续娶翟氏,志趣相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甘苦与共。遗憾的是他的五个儿子都不好纸笔,他为此写过《责子》诗。白居易《访陶公旧宅》一诗曾慨叹他子孙无闻:“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也许是天意,陶渊明真也只能“空前绝后”了。
  陶渊明生存的环境与菊花的时令特点何其相像,他的气节就可以在菊花上寄托,菊花正是他自身的写照。陶诗中多处写到菊花,再如揿酒》之七的名句:“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大多是借菊自况。这些情景竟成了中国历史上亘古常新的文化意象,明清绘画、工艺品纹饰中有陶令(即陶县令,陶渊明)爱菊的题材,画一老者徜徉菊丛中,杖策徐行望远山,意味深长。
  5
  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君子有坚持节操的共同品性,文人为什么这么喜爱菊花?唐代元稹在其《菊花》诗中道出了秘密: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首诗比魏晋的咏菊花诗成熟的表现就在于它写得如菊花一样恬淡,不像后者浓彩重抹,想方设法运用某些语言手段反复渲染菊花的色与态。此诗只用了一个轻轻的比喻,那一丛丛菊花绕着房屋开放,令人觉得像到了陶渊明的家,与其说陶渊明的家是个喻体,不如说只是联想到它罢了。后两句说明原因朴实无比,说只因这花开过后这一年里就没有花可观赏了,所以才偏爱它,多么朴实的理由!这首诗可视为当代诗人反对语词所指负重之主张的先声。其实这仅仅是语言上的提示,唐代诗已在“言在意外”上走出很远,这理由表面的单薄(时序原因几乎难以作为理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猜想深层的原因,由此人们会想到菊花的时令特征,通过汉民族解读花木精神的共同图式,人们就会得到诗人偏爱它的真正原因是菊花含有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

前言/序言

  旅法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先生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印痕,在上帝老人那慧目如电的注视下,不经意间竟造就了多如恒河之沙的人类及其“思考”作品。
  据研究,人类已经存于斯几数百万年的时光,而在此之前呢?当上帝在静观万象、俯视众生时,偶然间瞥见,而今有这么一帮子民竟汲汲于思索具有悠久历史的“符号文化”时,当作何想?发笑么?也许,未必!
  应该说,自从有了上帝老人的眷顾而“创造”出人类,这世上便有了文化和思绪,涂染上了形形色色的情感意味,如同空气一般弥散在世间各个角落,从而显得韵味十足、力透纸背。显在的外观不再显得单薄以至于“芜没于空山”,且日益丰富起来……
  既如此,浅疏的体表油然承载并传达起某种“弦外之音”,诸如“象征性”、“主体性”、“超越性”等便次第出现;久之,我们就观其形而会其义,略其形而会其神;随之,“人文性”、“历史感”、“宇宙观”等人类话语便在岁月年轮的碾压下愈加迷人……
  渐渐的,华夏“女娲”的子孙们在面对祖先遗漏的多种花絮时,往往产生出一种神奇的美感距离,更为醇厚的“文化”味道也就被无意识接受与敞开:接受的是生活,敞开的是神性。神性增加了厚度,生活融入了文明,文明推动了历史,历史整合了意义,意义拓展了体量,体量积淀了文明,文明化入了生活,生活充满了神奇,神奇归之于神祗,神祗创制了符号,符号遮蔽了本意,衍义得到了敞开……不断的遮蔽与敞开,便构成了符号的双重功能。人类文化正是在这辆双驾马车的裹挟下,荡生出历史烟云。
  何谓符号?符号即人化的第二皮肤。
  什么是人?人是拥有生命意识,并将其形式化从而唤起情感共通的生物。
  人化即文化,文化即交流;交流是手段,情感为主旨。
  从文化的起源看,“人”是文化的第一要义,“符号”则是其形态与浓缩。因此,“人—文化—符号”构成了某种同一性命题。人们正是在“文化符号”和“符号文化”中强化其生命意义,生命的节奏由是成为人类文化的最早华章。
  可以说,符号一经浓缩了生命情调,便起到一种鬼斧神工的作用,无形中构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积极动因。这或许就是我们每每在面对自然或文化杰作而叹许为“上帝的杰作”之深层因由?
  作者们无意在此建立一门“中国符号文化学”,因为大文化观念本身即是一门体大思精的学问;也无意于条分缕析地去做考据和索引工作,因为历史的人文误读即是符号的内在因子;同样无意于比较中西符号文化之问的异同,人类本一家,允许有个性。共性与个性共存不仅自然而然,也是一种历史必然,多元性正是符号的本质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其符号文化亦丰富深邃,自成系统。为生动表现中华文化,编者从传统音乐中撷取了几首古琴曲名,如“古神化引”、“板桥道情”等,旨在利用第一符号(语言)去言说第二符号(图像)而揭示第三符号(题旨),试图寻拾曾经的“左图右史”传统,以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号揭示与敞开,使大家从中得到某种精神启悟!
  出于上述“思考”,我们精心策划并精选了二百余经典符号,其内容尽可能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虽然不尽完善,亦可一窥全豹。鉴于符号文化的自身规定性,尤其是当下审美文化的道成肉身性趣味所使然,力图用鲜活的笔调糅历史、文化、艺术、审美、民俗、感悟于一体,宣叙出一部和谐的多声部协奏曲。
  这里的“符号”与国际上风头正劲的“符号学研究”不尽相同。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符号学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对这一问题也逐渐关注。人们有理由相信,李幼蒸先生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他说:
  符号学研究将成为下世纪(21世纪——笔者按)初的中国显学,中国符号学将成为国际符号学新的中心。同时,符号学亦将成为使中华传统人文理想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有效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丛书从前期策划到最终付梓经过了相当长的快乐等待。幸运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季羡林先生、张岱年先生、张道一先生等前辈学者们的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季老年逾九秩,仍为本书挥毫题签;张老亦题词予以勉励;业师道一先生表示做一位“实实在在的顾问”……大师们的鼓励与前辈学者的关怀始终是我等奋力前行的不衰动力。
  文责自负,各尽其职;世事繁冗,未可尽表。
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 这是一部深邃的文化探索之旅,围绕中国传统符号中与花木相关的意象,展开了一场横跨历史、艺术、哲学与民俗的宏大叙事。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花木名称及其象征意义,而是以一种求索的姿态,深入挖掘这些植物符号在中国文明长河中留下的独特“脚印”。 卷首语:草木有灵,符号述史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花木并非只是自然的点缀,它们以其独特的形态、生长习性、时令变化,承载了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连接人与神、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桥梁。本书力图透过这些具象的花木符号,窥见古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对生命哲理的感悟,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从“修竹留风”的节操,到“花木兰”的英勇,再到“岁寒三友”的坚韧,每一个植物符号都闪烁着古老智慧的光芒。 第一章:青竹清韵——君子之德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竹子无疑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花木符号。本书将首先深入探讨竹子所代表的“虚心、有节”的君子品格。从孔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志趣,到文人墨客笔下的“疏影横斜”、“风吹竹响”,竹子的形象如何被赋予道德含义?我们将追溯竹在古代诗词、绘画、书法中的多重艺术表现,分析其“节节高”的生长姿态如何与社会阶层、人生追求相联系。同时,也会探讨竹在园林建筑、生活器用中的实用价值,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竹林七贤”的隐逸情怀。从竹子的形态、色彩、声音,乃至其对环境的适应性,都将成为解读其符号意义的线索,展现其在中国精神世界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二章: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雅致与超脱 “四君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花木组合,其象征意义早已深入人心。本章将对梅、兰、竹、菊这四种植物进行独立的、深入的符号学分析。 傲雪寒梅: 梅花在严寒中绽放,不畏风雪,其“凌寒独自开”的精神如何成为坚韧不拔、傲骨不屈的象征?我们将探究梅花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变迁,从早期带有悲秋色彩的感伤,到宋代以来成为象征高洁品格的典范。 空谷幽兰: 兰花素有“香远益清”的美誉,其不与群芳争艳的品格,如何被赋予了淡泊名利、隐逸高洁的象征意义?本书将分析兰花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其“王者之香”的由来。 (此处继续对竹和菊进行详细分析,与竹的分析会与第一章有所呼应,但此处更侧重于其作为“四君子”的特定语境下的解读。菊的分析会侧重其晚秋的绽放,象征长寿、隐逸,以及“采菊东篱下”的田园情怀。) 第三章:桃李芬芳——生命与情感的咏叹 桃与李,作为最常见的两种花木,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生命与情感寓意。本书将深入剖析“桃李”符号所包含的意义。 桃花烂漫: 桃花的繁盛与鲜艳,如何与春天、爱情、美好姻缘联系在一起?我们将探讨《诗经》中对桃花的描绘,以及“桃花源”所代表的理想社会。桃花的“盛”与“衰”,也暗含着对生命易逝的感叹。 李花洁白: 李花以其洁白素雅的姿态,象征着纯洁、高雅。本书将分析李花在古代诗歌中的出现频率,以及其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代表的德行无声的品格的联系。 桃李之教: 进一步,我们将探讨“桃李”作为比喻,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意义。“桃李满天下”不仅是对辛勤园丁的赞美,也蕴含着师生情谊的深厚。 第四章:莲荷出尘——濯而不染的圣洁 莲花,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获得了更为深厚的精神内涵,成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圣洁象征。本章将专门探讨莲花符号。 佛教语境下的莲: 从佛教的“莲花座”、“莲花生”等意象,分析莲花在中国佛教艺术、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其佛教象征意义,如轮回、觉悟、解脱等,将一一解析。 世俗的赞美: 同时,本书也将探讨莲花在世俗文化中同样受到推崇的原因。其高洁的品格,不随波逐流的特性,使其成为艺术家和文人钟爱的题材。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丽景象,到描写荷花“翠盖”、“红妆”的细腻笔触,都展现了莲花独特的美学魅力。 第五章:其他花木符号的意蕴 除了上述几种重要花木,本书还将触及更多具有独特符号意义的花木。 牡丹雍容: “花中之王”牡丹,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形象,如何成为富贵、繁荣的象征?我们将分析牡丹在宫廷、民间的广泛喜爱,以及其在传统节庆中的重要地位。 桂花飘香: 桂花以其浓郁的香气和“蟾宫折桂”的美好寓意,象征着高升、功名。 (此处还可以加入其他如:柳树的离别与思念;松柏的坚贞与长寿;菊花的晚节与隐逸;海棠的娇艳与无常;蔷薇的浪漫与刺痛等等,依据实际内容填充) 结语:草木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并非止步于对历史符号的梳理,更希望引发读者对当下生活的反思。在现代社会,这些古老的花木符号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它们如何被重新解读和传承?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那些根植于自然万物之中的深邃哲理,感受中国符号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在其中找到与当下精神生活的连接点。这是一次对草木文明的致敬,也是一次对文化根脉的寻溯。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它的装帧很有古韵,触感温润,仿佛捧着一本古籍。书名“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一出现,就瞬间点燃了我对中国传统符号学的兴趣。“神祇的脚印”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庄重感,似乎暗示着这本书将要揭示的是一种与神灵、宇宙相连接的深层文化密码。而“中国符号文化”则明确了主题,让我知道这本书将从符号学的角度,去解读中华文化的精髓。“修竹留风”和“花木卷”的副标题,则将我的目光聚焦在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上,这让我非常好奇。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山水花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生灵,更是承载了中国人情感、哲学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例如,竹子在文人心中象征着坚韧不拔、虚心有节;牡丹代表着富贵吉祥;而莲花则象征着纯洁高尚。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花木的象征意义,并将其与更宏大的“神祇的脚印”这一概念联系起来。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花木的形象,来解读古人对神灵的崇拜,对宇宙秩序的理解,甚至是他们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把钥匙,打开我通往中国古代精神世界的大门?我预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花木的介绍,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基因的探索。

评分

初见此书,封面上的竹子便吸引了我的目光,水墨淋漓,疏影横斜,带着几分不染尘俗的清雅。书名“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更是点燃了我对中国传统符号学和文化内涵的强烈兴趣。“神祇的脚印”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神秘与哲思,暗示着作者将要追溯一些古老而深邃的文化根源。“中国符号文化”明确了研究的方向,而“花木卷”则将我的目光聚焦于自然界的万物精灵。在中国文化中,花木从来不仅仅是自然的景象,它们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文人墨客寄托情怀、表达志向的重要媒介。从“岁寒三友”的坚韧不拔,到“洛阳纸贵”中描绘的牡丹盛景,再到“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情结,花木的形象贯穿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把这些我们熟悉的“花木符号”,与“神祇的脚印”这一更加宏大的概念相连接?这是否意味着,在古人的想象中,这些花木的生长、形态、甚至它们的生长环境,都与神灵的活动、宇宙的秩序存在着某种关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花木之中的,关于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对生命哲学的理解,以及他们独特的精神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写意的手法勾勒出竹影婆娑的意境,颇具东方韵味,触感也十分温润,仿佛能感受到指尖传递来的古朴气息。书名“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更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想象空间。“神祇的脚印”这一概念,极具探索性和神秘感,暗示着本书将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文化根源;而“中国符号文化”则明确了研究的切入点,让我期待作者能够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意蕴。“花木卷”这个副标题,则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木向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美的载体,更是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考。梅、兰、竹、菊的“四君子”精神,牡丹的富贵吉祥,莲花的出尘脱俗,这些都早已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把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木,与“神祇的脚印”这一宏大的主题联系起来?这是否意味着,这些花木的形态、生长习性,甚至它们的颜色和气味,在古人的认知中,都与神灵的活动、宇宙的法则有着某种关联?我期待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花木之中的,关于古人信仰、宇宙观和人生智慧的深刻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一幅水墨淡雅的竹景,随风摇曳,自带一种清幽的气韵。书名“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更是信息量丰富,引人遐想。“神祇的脚印”这个词汇,带有一种追溯源头的神圣感,似乎在暗示着我们将要探寻的是中国文化中那些古老而深刻的印记;“中国符号文化”则清晰地界定了本书的学术视角,让我期待作者能够从符号学的角度,剖析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花木卷”的副标题,则将我的目光引向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这让我感到由衷的兴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木扮演的角色远非装饰那么简单。它们是文人寄情山水、抒发情怀的载体,是艺术家笔下的灵感源泉,更是承载了中国人独特哲学观念和审美追求的“活符号”。无论是梅兰竹菊的“四君子”,还是牡丹的雍容华贵,亦或是莲花的纯洁高雅,它们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把这些我们熟悉的花木,与“神祇的脚印”这一充满宗教或哲学意味的宏大主题联系起来?这是否意味着,这些花木的形态、生长过程,乃至于它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在古人的眼中,都与神灵的活动、宇宙的秩序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花木,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关于中国古人信仰、哲学思考以及精神追求的深刻秘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简练的水墨勾勒出竹子苍劲的姿态,充满了东方写意的美感,让人一眼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书名“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更是点出了本书的研究方向和核心主题。“神祇的脚印”这一充满想象力的表述,预示着作者将带领我们去探寻那些深藏在中国文化基因中的神秘痕迹;而“中国符号文化”则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在符号的解读上。“花木卷”这个副标题,更是将我的好奇心引向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中国的花木,尤其是那些被文人雅士所钟爱的花木,不仅仅是自然的景物,它们更是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人生追求的符号。例如,竹子的虚心有节,梅花的傲雪迎霜,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它们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象征。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将这些具象的花木,与“神祇的脚印”这一更为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这是否意味着,在古人的认知中,这些花木的形态、生长、甚至它们的象征意义,都与他们对神灵的理解、对宇宙的感悟有关?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发现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隐藏在花木之中,却又与神圣世界相连的深刻解读。

评分

这款书的封面设计,以水墨淡雅的笔触勾勒出几竿翠竹,在风中摇曳生姿,不仅颇具中国传统美学意境,更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书名“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更是让我对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神祇的脚印”这几个字,预示着作者将要带领我们探索中国文化中那些深刻而古老的精神印记,而“中国符号文化”则明确了研究的维度。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号所承载的意义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与自然紧密相关的符号。副标题“修竹留风”和“花木卷”,直接将我的关注点引向了中国园林、诗画、器物中常见的花草树木。我深信,在中国文化中,花木并非仅仅是自然的造物,它们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是古人情感、哲学、审美和精神寄托的载体。例如,竹子象征着坚韧与气节,牡丹代表着富贵与繁荣,莲花则寓意着纯洁与超脱。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将这些我们熟悉的“花木符号”,与“神祇的脚印”这一宏大的主题联系起来。这是否意味着,在古人的世界观中,这些花木的生长、形态、色彩,都与神灵的活动、宇宙的规律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那些隐藏在花木中的,关乎古人信仰、哲学思考以及精神追求的深层密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水墨晕染的竹子,在风中摇曳生姿,仿佛能听到竹叶沙沙的低语,又带着一种淡淡的禅意。从书名“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来看,作者显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我一直对中国符号学,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非常着迷,而“花木卷”的标题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花木的象征意义入手,去解读中国古代社会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密码。比如,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象征,在不同朝代、不同文人的笔下,会有怎样的演变?玉兰的纯洁高雅,牡丹的富贵荣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这些在诗词、绘画、器物上被反复吟咏和描摹的花木,它们不仅仅是自然的景致,更是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具象的花木,与“神祇的脚印”这一宏大的主题联系起来的。这是否意味着,这些花木本身就承载着某种神圣的意义,或者是在古人的认知中,它们是神明与凡间沟通的媒介?这本书或许会带我们走进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符号世界,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花木,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深刻内涵。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书页,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索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文化印记,去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古朴典雅,封面上的水墨竹子,寥寥数笔,却意境深远,仿佛能嗅到竹叶的清香。书名“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更是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神祇的脚印”这个词组,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索性,暗示着本书将深入挖掘中国文化中不为人知的精神密码。“中国符号文化”则明确了研究的范畴,让我对作者将如何解读这些符号充满了期待。“花木卷”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将注意力聚焦在了中国的花草树木上。我一直认为,在中国文化中,花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生灵,更是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考的重要载体。从“梅、兰、竹、菊”的“四君子”精神,到“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再到“牡丹”的富贵吉祥,这些花木的意象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之中。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将这些我们熟悉的“花木符号”,与“神祇的脚印”这一更宏大的主题联系起来?这是否意味着,在古人的世界观中,这些花木的形态、生长规律,甚至它们的象征意义,都与他们对神灵的理解、对宇宙的感悟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基因的解读,理解那些由花木构筑起来的,连接凡尘与神圣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几竿修竹,在水墨的渲染下,显得格外疏朗有致,风骨尽显。再加上“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中,符号的运用至关重要,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具象与抽象的桥梁。而“花木卷”这个标题,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将会围绕着各种花木,来解读其中蕴含的中国符号文化。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花木的喜爱和赋予它们的意义,可谓是源远流长。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清高脱俗,牡丹的雍容华贵,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这些花木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情感和精神的寄托。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把这些我们熟悉的花木,与“神祇的脚印”这个更宏大的概念联系起来。这是否意味着,在古人的世界观中,这些花木本身就具有神圣的意味,或者它们是通往神灵世界的某种象征?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深邃的文化领域,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花木之中的,关于信仰、哲学、审美以及人生追求的密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读这些“神祇的脚印”,如何让这些看似平凡的花木,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和文化光芒。

评分

这本书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沉静而富有内涵的感受,封面上的竹子,笔墨简练却意境深远,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清风拂过。书名“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更是充满了神秘感和学术气息。“神祇的脚印”这个词组,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索未知、追寻本源的意味,而“中国符号文化”则将主题锁定在了具有普适性又极富民族特色的符号体系上。特别吸引我的是“花木卷”这个副标题,它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象征的世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木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从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文人画中的“岁寒三友”,花木的意象贯穿了中国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具象的花木,与“神祇的脚印”这一抽象的概念相结合的。这是否意味着,古人在对自然界的花木进行观察和描绘时,就已经在无意识中,或是有意识地,留下了他们对神灵、对宇宙的理解和感悟的印记?这本书会为我们揭示哪些关于花木的隐秘故事,它们又如何折射出古人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中国文化独特精神内核的答案,去理解那些由花木构筑起来的,连接凡尘与神圣的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