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修竹留風)(花木捲)

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修竹留風)(花木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心釋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化
  • 符號學
  • 神話傳說
  • 文化研究
  • 修竹留風
  • 花木捲
  • 民俗學
  • 曆史文化
  • 傳統文化
  • 藝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花城齣版社
ISBN:9787536055261
版次:1
商品編碼:1001932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6
字數:2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古人愛花,也愛替花作主,給花許多傳說,就像人對自己的祖先作齣種種神奇的描繪,人世間的眾多曆史變故,也經常附會在花木身上。
  《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修竹留風)(花木捲)》中的花木是在非常寬泛的符號意義上談論的,並且明顯地著上個人偏好的色彩。書中每篇文章基本上是以花木的植物學特徵、符號化過程、文化意義、審美特徵、人文精神、圖像符號、民間影響等諸方麵共同撐起一個框架。

內容簡介

  人所看到的花木畢竟是喜歡看到的花木,人所做的隻是以花為鏡,照見自己,卻忘瞭花木本身,所以花木文化不是花木的文化,而是人的文化,人的世界裏的花木不是自然狀態下的花木,就像栽培的觀賞花,人賦予她們太多人為的東西,她們不是指稱自身,而是指稱人的世界的某種意義,並且花之各品無不影射著人事,如牡丹有雪夫人、玉美人、狀元紅、醉楊妃等,蘭有惠知客、黃八兄、觀堂主、十三太保等,月季有姣容三變、硃衣一品、西施醉舞、飛燕新妝、嶽陽三醉等。那麼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花木具有瞭符號的性質。而這種符號的特殊性在於它的能指與所指之間任意性不強,存在著聯係的紐帶,即一個民族認識世界的特殊方式和審美眼光。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言
一 雪的姐妹——梅
二 幽者自幽——蘭
三 竹裏清風——竹
四 人淡如菊——菊
五 花與佛陀——荷花
六 盛世隱喻——牡丹
七 “人麵”的傳奇——桃花
八 夏天的心髒——石榴
九 魂迴杏花村——杏花
十 愛恨秉燭中——海棠
十一 芭蕉聲獨多——芭蕉
十二 風流長春花——月季
十三 淩波仙子——水仙
十四 歲寒之精——鬆柏
十五 獨占三鞦——桂花
十六 昔我往矣——楊柳
十七 花鳥聯盟——杜鵑
十八 一葉知鞦——梧桐
十九 木中“雙嬌”——山茶和芙蓉
二十 青樓美人——玫瑰
後記

精彩書摘

  四 人淡如菊——菊
  4
  鞦深霜冷,草木衰落,百卉殫謝,此時,菊花在籬落畦圃之間,盆盎瓶尊之中,燁然而發,傲然於冷風寒露之中,不禁令人想到那些不畏強暴、品格高尚、堅貞守誌的君子、隱士,故菊花雅號為“花中隱士”。陶淵明就是人世中之菊花。用菊花寄寓君子德行之意在晉代很流行,什麼花配什麼德行,古人是深信不疑的,如《晉書·文苑傳》載:“羅含緻仕還傢,階前或蘭菊叢生,人以為德行之感焉。”
  陶淵明因愛菊、種菊、詠菊而被後人敬為菊花神。他種菊當然有實用理由,可食,可釀,但在他詩文裏菊花已完全是審美對象瞭,以菊花自況,抒發心頭誌氣,有時人、菊、天地渾然不分。他在住宅邊種滿菊花,天天與菊花為伍,這在彆的文獻裏也有記載,《續晉陽鞦》曰:“陶潛無酒,坐宅邊菊叢中,采摘盈把,望見王弘遣送酒,即便就酌。”陶淵明嗜酒是有名的,魏晉文人都喜歡酒,阮籍還藉酒瘋逃脫過政治迫害呢,可陶公更是本性近酒,說他無酒就坐在菊叢中,不知是說菊在他生命中更勝似酒,還是無酒之時的退其次之選擇,總之,酒與菊這兩個名詞從而具有形容詞的功用,是對他的特徵的最好概括。曆史愛酒之人太多,愛菊之人如陶公者卻少,所以後人提到菊非想到他不可。
  晉人嗜酒可能另有原因,鬍仔《苕溪漁隱叢話》引《石林詩話》雲:“晉人多言飲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於酒,蓋時方艱難,人各懼禍,惟托於醉,可以粗遠世故。”但陶淵明本性愛酒是有根據的,蕭統《陶淵明傳》寫他在喝酒上大手大腳,不惜花錢,好友延之路過潯陽,“留二萬錢與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傢,稍就取酒”。酒濃,菊淡,這是他生活中的辯證法,他絕沒有看破紅塵,生前非常重視朋友情誼,這是他的濃,而對自己的生活,要求很淡。他為何種菊?《九日閑居》詩序裏說“餘閑居,愛重九之名,鞦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人淡如菊,其詩亦淡如菊,陶淵明的詩語言平實,自然而然道齣奇峻哲理,而又富情味。原因可用清代方東澍《昭味詹言》中句子來解釋:“人有興物生感,而言以遣之,是必有名理名言,奇情奇懷奇句。”此句當為今詩人所謹記。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飲酒》裏的韆古名句,采菊本是功利性勞動,卻因其勞動環境和人物心境而詩化瞭,菊花、東籬、南山和詩人自身都化成意念中的流動之物,又像一個永遠定格的動作鏡頭,渾然一體,久而久之,裏邊這些元素甚至可以相互替代。為避免魯迅先生所批評的“摘句”之弊病,我就把整首詩寫下吧: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烏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詩寫齣瞭菊花和隱士的典型神態,後代詩文中經常提到他,會以“東籬”這一固定鏡頭中的處所指代陶淵明,也指代菊花。啓功在他的《漢語現象論叢》中認為,這種取一個側麵的說法是為典故的性質所決定的。倘若讀者細心些,多讀幾遍,可能會發現詩中並非隻有平和、寜靜。此情此景中,一個曆經滄桑的人如何不感慨往日所經過的人生誤區呢?所謂真意,包含著對他自己以往人生的認識,應指在這樣的情境裏突然悟到瞭自己的安身立命處,而這與當前之象息息相關,如何能用抽象的語言把它概括齣來?所以我覺得陶淵明開闢瞭中國詩歌的一條新路子,他讓自然現象自在地呈現它自身,人僅僅是其中一個道具,他的眼光既是他自己的也不是他自己的,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所悟到的“真理”已由現象本身所呈示。這種詩歌手法也是他作為隱士的人生觀的根本體現,唐代山水詩人們發揚瞭這手法,美國現代詩人龐德翻譯的唐詩人寒山的作品也是這一類,所以英美現代詩中的意象派要追根溯源的話,應追到陶公。陶詩與中國詩歌源頭經典有彆,《詩經》樸素,其比興還是重直抒胸臆,《離騷》濃彩,象徵比喻繁復繽紛,兩者共同點是,都把自然處理成人眼中之自然,“真意”全在人而不在自然本身。陶詩恰恰相反,所以人們很難從中讀齣詩人在排遣矛盾與痛苦的另一麵。
  陶淵明一生曆經三個朝代,十個皇帝。這是中國曆史上極為混亂的時期,如同鞦冷霜降,寒鼕將至,人心惶惶,爭權奪利。陶淵明做瞭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後憤然辭官,從此告彆仕途,潔身自好,歸隱田園,躬耕勞作,過那人淡如菊的隱士生活,這在古代讀書人中是極其不易的。因為古人讀書入仕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除非迫不得已纔會罷休,而陶淵明是自主選擇歸隱田園的。這大概還有兩個因素在助他作此決定,一是儒傢經典《論語·衛靈公》裏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捲而懷。”並且儒傢還有“憂道不憂貧”的主張,這使得一些文人把安貧樂道、鄙夷物質享受作為崇高美德來頌揚,有時甚至認為非清貧不足以顯示一個人高尚廉潔的品格,陶淵明前期作品中常喜歡嘆貧可能即受此影響;二是當時黃老思想漸漸盛行,失意文人也極易接受影響。但我們不能否認他主觀品性的卓爾不群,尤其從他祖上看,都對建功立業非常熱心,其詩《命子》還好像很自豪地述及祖宗的偉業呢。《晉書·陶侃傳》裏也稱其曾祖陶侃,並不喜老莊,說“老莊浮華,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他關心民眾生活,曾齣遊,見一遊人持一未熟稻,他怒斥說:“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他武功蓋世,也富甲一方,儒傢的人世精神在他身上體現得很明顯。這樣的傢世並無助於陶淵明歸隱田園呀。
  陶淵明辭官前,傢境貧寒的。他的高尚清廉體現在他很孝順,很為傢人生計著想,但還是決定不為五鬥米摺腰,置印綬去職,寫《歸去來辭》。當然有人會說他歸隱田園也絕非普通農民,而更像中小地主,擁有一定量的田地、屋捨,還有僕從,前期生活安逸,喝酒、賦詩、遊樂,象徵性地下地做些農活,等等。這不足為奇,他本來齣身官門,沒落到這地步瞭,難道還非得把自己剝奪個赤貧纔足以明誌嗎?那些人因此覺得陶淵明隻是作秀,難道就沒有想到自己頭腦裏存有落後而愚昧的農民意識嗎?文化從來不是隻字不識、屁股朝天的單純的農民創造與承繼的,他們若讓陶淵明日夜耕田砍柴澆菜織屨,恐怕他再也寫不齣一首詩來瞭,我們也就此失去一個偉大的詩人。然而即便這樣,一個農民怎麼可能有此誌氣?在他人生後期窮睏潦倒之際,他仍自視甚高,從未嚮權貴屈服過,把一個前來勸他齣仕的刺史頂瞭迴去。硃熹曾說“晉、宋人物,雖日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麵清談,那邊一麵招權納貨,陶淵明是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
  陶淵明安貧樂道,堅貞守誌還有他傢人的功勞,他第一個妻子早喪,續娶翟氏,誌趣相同,能安苦節,夫耕於前,妻鋤於後,甘苦與共。遺憾的是他的五個兒子都不好紙筆,他為此寫過《責子》詩。白居易《訪陶公舊宅》一詩曾慨嘆他子孫無聞:“柴桑古村落,栗裏舊山川,不見籬下菊,但餘墟中煙。子孫雖無聞,族氏猶未遷,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也許是天意,陶淵明真也隻能“空前絕後”瞭。
  陶淵明生存的環境與菊花的時令特點何其相像,他的氣節就可以在菊花上寄托,菊花正是他自身的寫照。陶詩中多處寫到菊花,再如撳酒》之七的名句:“鞦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大多是藉菊自況。這些情景竟成瞭中國曆史上亙古常新的文化意象,明清繪畫、工藝品紋飾中有陶令(即陶縣令,陶淵明)愛菊的題材,畫一老者徜徉菊叢中,杖策徐行望遠山,意味深長。
  5
  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君子有堅持節操的共同品性,文人為什麼這麼喜愛菊花?唐代元稹在其《菊花》詩中道齣瞭秘密:
  鞦叢繞捨似陶傢,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這首詩比魏晉的詠菊花詩成熟的錶現就在於它寫得如菊花一樣恬淡,不像後者濃彩重抹,想方設法運用某些語言手段反復渲染菊花的色與態。此詩隻用瞭一個輕輕的比喻,那一叢叢菊花繞著房屋開放,令人覺得像到瞭陶淵明的傢,與其說陶淵明的傢是個喻體,不如說隻是聯想到它罷瞭。後兩句說明原因樸實無比,說隻因這花開過後這一年裏就沒有花可觀賞瞭,所以纔偏愛它,多麼樸實的理由!這首詩可視為當代詩人反對語詞所指負重之主張的先聲。其實這僅僅是語言上的提示,唐代詩已在“言在意外”上走齣很遠,這理由錶麵的單薄(時序原因幾乎難以作為理由)會讓人不由自主地猜想深層的原因,由此人們會想到菊花的時令特徵,通過漢民族解讀花木精神的共同圖式,人們就會得到詩人偏愛它的真正原因是菊花含有曆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

前言/序言

  旅法捷剋作傢米蘭·昆德拉先生說過:“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歲月的滄桑,曆史的印痕,在上帝老人那慧目如電的注視下,不經意間竟造就瞭多如恒河之沙的人類及其“思考”作品。
  據研究,人類已經存於斯幾數百萬年的時光,而在此之前呢?當上帝在靜觀萬象、俯視眾生時,偶然間瞥見,而今有這麼一幫子民竟汲汲於思索具有悠久曆史的“符號文化”時,當作何想?發笑麼?也許,未必!
  應該說,自從有瞭上帝老人的眷顧而“創造”齣人類,這世上便有瞭文化和思緒,塗染上瞭形形色色的情感意味,如同空氣一般彌散在世間各個角落,從而顯得韻味十足、力透紙背。顯在的外觀不再顯得單薄以至於“蕪沒於空山”,且日益豐富起來……
  既如此,淺疏的體錶油然承載並傳達起某種“弦外之音”,諸如“象徵性”、“主體性”、“超越性”等便次第齣現;久之,我們就觀其形而會其義,略其形而會其神;隨之,“人文性”、“曆史感”、“宇宙觀”等人類話語便在歲月年輪的碾壓下愈加迷人……
  漸漸的,華夏“女媧”的子孫們在麵對祖先遺漏的多種花絮時,往往産生齣一種神奇的美感距離,更為醇厚的“文化”味道也就被無意識接受與敞開:接受的是生活,敞開的是神性。神性增加瞭厚度,生活融入瞭文明,文明推動瞭曆史,曆史整閤瞭意義,意義拓展瞭體量,體量積澱瞭文明,文明化入瞭生活,生活充滿瞭神奇,神奇歸之於神祗,神祗創製瞭符號,符號遮蔽瞭本意,衍義得到瞭敞開……不斷的遮蔽與敞開,便構成瞭符號的雙重功能。人類文化正是在這輛雙駕馬車的裹挾下,蕩生齣曆史煙雲。
  何謂符號?符號即人化的第二皮膚。
  什麼是人?人是擁有生命意識,並將其形式化從而喚起情感共通的生物。
  人化即文化,文化即交流;交流是手段,情感為主旨。
  從文化的起源看,“人”是文化的第一要義,“符號”則是其形態與濃縮。因此,“人—文化—符號”構成瞭某種同一性命題。人們正是在“文化符號”和“符號文化”中強化其生命意義,生命的節奏由是成為人類文化的最早華章。
  可以說,符號一經濃縮瞭生命情調,便起到一種鬼斧神工的作用,無形中構成瞭推動人類進步的積極動因。這或許就是我們每每在麵對自然或文化傑作而嘆許為“上帝的傑作”之深層因由?
  作者們無意在此建立一門“中國符號文化學”,因為大文化觀念本身即是一門體大思精的學問;也無意於條分縷析地去做考據和索引工作,因為曆史的人文誤讀即是符號的內在因子;同樣無意於比較中西符號文化之問的異同,人類本一傢,允許有個性。共性與個性共存不僅自然而然,也是一種曆史必然,多元性正是符號的本質特徵。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內涵博大精深,其符號文化亦豐富深邃,自成係統。為生動錶現中華文化,編者從傳統音樂中擷取瞭幾首古琴麯名,如“古神化引”、“闆橋道情”等,旨在利用第一符號(語言)去言說第二符號(圖像)而揭示第三符號(題旨),試圖尋拾曾經的“左圖右史”傳統,以雅俗共賞的方式來達成真正意義上的符號揭示與敞開,使大傢從中得到某種精神啓悟!
  齣於上述“思考”,我們精心策劃並精選瞭二百餘經典符號,其內容盡可能涵蓋中華文化的方方麵麵,雖然不盡完善,亦可一窺全豹。鑒於符號文化的自身規定性,尤其是當下審美文化的道成肉身性趣味所使然,力圖用鮮活的筆調糅曆史、文化、藝術、審美、民俗、感悟於一體,宣敘齣一部和諧的多聲部協奏麯。
  這裏的“符號”與國際上風頭正勁的“符號學研究”不盡相同。近半個世紀以來,國際符號學研究方興未艾,國內對這一問題也逐漸關注。人們有理由相信,李幼蒸先生的話並非空穴來風,他說:
  符號學研究將成為下世紀(21世紀——筆者按)初的中國顯學,中國符號學將成為國際符號學新的中心。同時,符號學亦將成為使中華傳統人文理想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有效工具。
  需要說明的是,叢書從前期策劃到最終付梓經過瞭相當長的快樂等待。幸運的是,我們的工作得到瞭季羨林先生、張岱年先生、張道一先生等前輩學者們的熱情鼓勵與大力支持。季老年逾九秩,仍為本書揮毫題簽;張老亦題詞予以勉勵;業師道一先生錶示做一位“實實在在的顧問”……大師們的鼓勵與前輩學者的關懷始終是我等奮力前行的不衰動力。
  文責自負,各盡其職;世事繁冗,未可盡錶。
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修竹留風)(花木捲) 這是一部深邃的文化探索之旅,圍繞中國傳統符號中與花木相關的意象,展開瞭一場橫跨曆史、藝術、哲學與民俗的宏大敘事。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花木名稱及其象徵意義,而是以一種求索的姿態,深入挖掘這些植物符號在中國文明長河中留下的獨特“腳印”。 捲首語:草木有靈,符號述史 在中國數韆年的文明進程中,花木並非隻是自然的點綴,它們以其獨特的形態、生長習性、時令變化,承載瞭豐富的精神內涵,成為連接人與神、物質與精神世界的橋梁。本書力圖透過這些具象的花木符號,窺見古人對宇宙秩序的理解,對生命哲理的感悟,以及對理想人格的塑造。從“修竹留風”的節操,到“花木蘭”的英勇,再到“歲寒三友”的堅韌,每一個植物符號都閃爍著古老智慧的光芒。 第一章:青竹清韻——君子之德的象徵 在中國文化中,竹子無疑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花木符號。本書將首先深入探討竹子所代錶的“虛心、有節”的君子品格。從孔子“寜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誌趣,到文人墨客筆下的“疏影橫斜”、“風吹竹響”,竹子的形象如何被賦予道德含義?我們將追溯竹在古代詩詞、繪畫、書法中的多重藝術錶現,分析其“節節高”的生長姿態如何與社會階層、人生追求相聯係。同時,也會探討竹在園林建築、生活器用中的實用價值,以及由此延伸齣的“竹林七賢”的隱逸情懷。從竹子的形態、色彩、聲音,乃至其對環境的適應性,都將成為解讀其符號意義的綫索,展現其在中國精神世界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二章:梅蘭竹菊——四君子的雅緻與超脫 “四君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錶性的花木組閤,其象徵意義早已深入人心。本章將對梅、蘭、竹、菊這四種植物進行獨立的、深入的符號學分析。 傲雪寒梅: 梅花在嚴寒中綻放,不畏風雪,其“淩寒獨自開”的精神如何成為堅韌不拔、傲骨不屈的象徵?我們將探究梅花在曆代文學作品中的意象變遷,從早期帶有悲鞦色彩的感傷,到宋代以來成為象徵高潔品格的典範。 空榖幽蘭: 蘭花素有“香遠益清”的美譽,其不與群芳爭艷的品格,如何被賦予瞭淡泊名利、隱逸高潔的象徵意義?本書將分析蘭花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其“王者之香”的由來。 (此處繼續對竹和菊進行詳細分析,與竹的分析會與第一章有所呼應,但此處更側重於其作為“四君子”的特定語境下的解讀。菊的分析會側重其晚鞦的綻放,象徵長壽、隱逸,以及“采菊東籬下”的田園情懷。) 第三章:桃李芬芳——生命與情感的詠嘆 桃與李,作為最常見的兩種花木,在中國文化中承載著豐富的生命與情感寓意。本書將深入剖析“桃李”符號所包含的意義。 桃花爛漫: 桃花的繁盛與鮮艷,如何與春天、愛情、美好姻緣聯係在一起?我們將探討《詩經》中對桃花的描繪,以及“桃花源”所代錶的理想社會。桃花的“盛”與“衰”,也暗含著對生命易逝的感嘆。 李花潔白: 李花以其潔白素雅的姿態,象徵著純潔、高雅。本書將分析李花在古代詩歌中的齣現頻率,以及其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代錶的德行無聲的品格的聯係。 桃李之教: 進一步,我們將探討“桃李”作為比喻,在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意義。“桃李滿天下”不僅是對辛勤園丁的贊美,也蘊含著師生情誼的深厚。 第四章:蓮荷齣塵——濯而不染的聖潔 蓮花,在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後,獲得瞭更為深厚的精神內涵,成為“齣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聖潔象徵。本章將專門探討蓮花符號。 佛教語境下的蓮: 從佛教的“蓮花座”、“蓮花生”等意象,分析蓮花在中國佛教藝術、哲學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其佛教象徵意義,如輪迴、覺悟、解脫等,將一一解析。 世俗的贊美: 同時,本書也將探討蓮花在世俗文化中同樣受到推崇的原因。其高潔的品格,不隨波逐流的特性,使其成為藝術傢和文人鍾愛的題材。從“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彆樣紅”的壯麗景象,到描寫荷花“翠蓋”、“紅妝”的細膩筆觸,都展現瞭蓮花獨特的美學魅力。 第五章:其他花木符號的意蘊 除瞭上述幾種重要花木,本書還將觸及更多具有獨特符號意義的花木。 牡丹雍容: “花中之王”牡丹,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的形象,如何成為富貴、繁榮的象徵?我們將分析牡丹在宮廷、民間的廣泛喜愛,以及其在傳統節慶中的重要地位。 桂花飄香: 桂花以其濃鬱的香氣和“蟾宮摺桂”的美好寓意,象徵著高升、功名。 (此處還可以加入其他如:柳樹的離彆與思念;鬆柏的堅貞與長壽;菊花的晚節與隱逸;海棠的嬌艷與無常;薔薇的浪漫與刺痛等等,依據實際內容填充) 結語:草木文明的傳承與創新 《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修竹留風)(花木捲)》並非止步於對曆史符號的梳理,更希望引發讀者對當下生活的反思。在現代社會,這些古老的花木符號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它們如何被重新解讀和傳承?本書旨在喚醒讀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理解那些根植於自然萬物之中的深邃哲理,感受中國符號文化的獨特魅力,並在其中找到與當下精神生活的連接點。這是一次對草木文明的緻敬,也是一次對文化根脈的尋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以簡練的水墨勾勒齣竹子蒼勁的姿態,充滿瞭東方寫意的美感,讓人一眼便感受到撲麵而來的文化氣息。書名“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修竹留風)(花木捲)”更是點齣瞭本書的研究方嚮和核心主題。“神祇的腳印”這一充滿想象力的錶述,預示著作者將帶領我們去探尋那些深藏在中國文化基因中的神秘痕跡;而“中國符號文化”則將研究的重點聚焦在符號的解讀上。“花木捲”這個副標題,更是將我的好奇心引嚮瞭自然界的花草樹木。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中國的花木,尤其是那些被文人雅士所鍾愛的花木,不僅僅是自然的景物,它們更是承載瞭中國人獨特的哲學思想、審美情趣和人生追求的符號。例如,竹子的虛心有節,梅花的傲雪迎霜,蓮花的齣淤泥而不染,它們早已超越瞭植物本身的意義,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象徵。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將這些具象的花木,與“神祇的腳印”這一更為抽象的概念聯係起來?這是否意味著,在古人的認知中,這些花木的形態、生長、甚至它們的象徵意義,都與他們對神靈的理解、對宇宙的感悟有關?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發現更多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隱藏在花木之中,卻又與神聖世界相連的深刻解讀。

評分

初見此書,封麵上的竹子便吸引瞭我的目光,水墨淋灕,疏影橫斜,帶著幾分不染塵俗的清雅。書名“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修竹留風)(花木捲)”更是點燃瞭我對中國傳統符號學和文化內涵的強烈興趣。“神祇的腳印”這個詞語,本身就充滿瞭神秘與哲思,暗示著作者將要追溯一些古老而深邃的文化根源。“中國符號文化”明確瞭研究的方嚮,而“花木捲”則將我的目光聚焦於自然界的萬物精靈。在中國文化中,花木從來不僅僅是自然的景象,它們被賦予瞭豐富的象徵意義,成為文人墨客寄托情懷、錶達誌嚮的重要媒介。從“歲寒三友”的堅韌不拔,到“洛陽紙貴”中描繪的牡丹盛景,再到“齣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情結,花木的形象貫穿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把這些我們熟悉的“花木符號”,與“神祇的腳印”這一更加宏大的概念相連接?這是否意味著,在古人的想象中,這些花木的生長、形態、甚至它們的生長環境,都與神靈的活動、宇宙的秩序存在著某種關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花木之中的,關於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敬畏、對生命哲學的理解,以及他們獨特的精神追求。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一幅水墨淡雅的竹景,隨風搖曳,自帶一種清幽的氣韻。書名“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修竹留風)(花木捲)”更是信息量豐富,引人遐想。“神祇的腳印”這個詞匯,帶有一種追溯源頭的神聖感,似乎在暗示著我們將要探尋的是中國文化中那些古老而深刻的印記;“中國符號文化”則清晰地界定瞭本書的學術視角,讓我期待作者能夠從符號學的角度,剖析中華文化的獨特之處。“花木捲”的副標題,則將我的目光引嚮瞭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這讓我感到由衷的興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花木扮演的角色遠非裝飾那麼簡單。它們是文人寄情山水、抒發情懷的載體,是藝術傢筆下的靈感源泉,更是承載瞭中國人獨特哲學觀念和審美追求的“活符號”。無論是梅蘭竹菊的“四君子”,還是牡丹的雍容華貴,亦或是蓮花的純潔高雅,它們早已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之中。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將如何把這些我們熟悉的花木,與“神祇的腳印”這一充滿宗教或哲學意味的宏大主題聯係起來?這是否意味著,這些花木的形態、生長過程,乃至於它們所蘊含的象徵意義,在古人的眼中,都與神靈的活動、宇宙的秩序有著某種不可分割的聯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花木,發現它們背後隱藏的,關於中國古人信仰、哲學思考以及精神追求的深刻秘密。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以寫意的手法勾勒齣竹影婆娑的意境,頗具東方韻味,觸感也十分溫潤,仿佛能感受到指尖傳遞來的古樸氣息。書名“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修竹留風)(花木捲)”更是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想象空間。“神祇的腳印”這一概念,極具探索性和神秘感,暗示著本書將揭示一些不為人知的文化根源;而“中國符號文化”則明確瞭研究的切入點,讓我期待作者能夠從符號學的角度,解讀中國文化的深層意蘊。“花木捲”這個副標題,則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世界,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好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花木嚮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是美的載體,更是承載瞭豐富的象徵意義和哲學思考。梅、蘭、竹、菊的“四君子”精神,牡丹的富貴吉祥,蓮花的齣塵脫俗,這些都早已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將如何把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花木,與“神祇的腳印”這一宏大的主題聯係起來?這是否意味著,這些花木的形態、生長習性,甚至它們的顔色和氣味,在古人的認知中,都與神靈的活動、宇宙的法則有著某種關聯?我期待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花木之中的,關於古人信仰、宇宙觀和人生智慧的深刻信息。

評分

拿到這本書,首先被它的裝幀所吸引,古樸典雅,封麵上的水墨竹子,寥寥數筆,卻意境深遠,仿佛能嗅到竹葉的清香。書名“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修竹留風)(花木捲)”更是勾起瞭我濃厚的閱讀興趣。“神祇的腳印”這個詞組,充滿瞭神秘感和探索性,暗示著本書將深入挖掘中國文化中不為人知的精神密碼。“中國符號文化”則明確瞭研究的範疇,讓我對作者將如何解讀這些符號充滿瞭期待。“花木捲”這個副標題,更是讓我將注意力聚焦在瞭中國的花草樹木上。我一直認為,在中國文化中,花木不僅僅是自然界的生靈,更是承載瞭豐富的象徵意義和哲學思考的重要載體。從“梅、蘭、竹、菊”的“四君子”精神,到“荷花”的“齣淤泥而不染”,再到“牡丹”的富貴吉祥,這些花木的意象早已滲透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審美情趣之中。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將這些我們熟悉的“花木符號”,與“神祇的腳印”這一更宏大的主題聯係起來?這是否意味著,在古人的世界觀中,這些花木的形態、生長規律,甚至它們的象徵意義,都與他們對神靈的理解、對宇宙的感悟有著某種神秘的關聯?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關於中國傳統文化深層基因的解讀,理解那些由花木構築起來的,連接凡塵與神聖的橋梁。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水墨暈染的竹子,在風中搖曳生姿,仿佛能聽到竹葉沙沙的低語,又帶著一種淡淡的禪意。從書名“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修竹留風)(花木捲)”來看,作者顯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我一直對中國符號學,尤其是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非常著迷,而“花木捲”的標題更是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從花木的象徵意義入手,去解讀中國古代社會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密碼。比如,梅蘭竹菊“四君子”的象徵,在不同朝代、不同文人的筆下,會有怎樣的演變?玉蘭的純潔高雅,牡丹的富貴榮華,蓮花的齣淤泥而不染,這些在詩詞、繪畫、器物上被反復吟詠和描摹的花木,它們不僅僅是自然的景緻,更是承載瞭中國人獨特的價值觀念、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具象的花木,與“神祇的腳印”這一宏大的主題聯係起來的。這是否意味著,這些花木本身就承載著某種神聖的意義,或者是在古人的認知中,它們是神明與凡間溝通的媒介?這本書或許會帶我們走進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符號世界,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花木,發現它們背後隱藏的深刻內涵。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書頁,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探索那些被時光塵封的文化印記,去感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幾竿修竹,在水墨的渲染下,顯得格外疏朗有緻,風骨盡顯。再加上“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修竹留風)(花木捲)”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中國文化中,符號的運用至關重要,它們是連接過去與現在,具象與抽象的橋梁。而“花木捲”這個標題,則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想,這本書將會圍繞著各種花木,來解讀其中蘊含的中國符號文化。從古至今,中國人對花木的喜愛和賦予它們的意義,可謂是源遠流長。梅蘭竹菊“四君子”的清高脫俗,牡丹的雍容華貴,蓮花的齣淤泥而不染,這些花木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為中國人情感和精神的寄托。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把這些我們熟悉的花木,與“神祇的腳印”這個更宏大的概念聯係起來。這是否意味著,在古人的世界觀中,這些花木本身就具有神聖的意味,或者它們是通往神靈世界的某種象徵?這本書或許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更加深邃的文化領域,去發現那些隱藏在花木之中的,關於信仰、哲學、審美以及人生追求的密碼。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解讀這些“神祇的腳印”,如何讓這些看似平凡的花木,煥發齣全新的生命力和文化光芒。

評分

這本書從視覺上就給人一種沉靜而富有內涵的感受,封麵上的竹子,筆墨簡練卻意境深遠,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清風拂過。書名“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修竹留風)(花木捲)”更是充滿瞭神秘感和學術氣息。“神祇的腳印”這個詞組,本身就帶有一種探索未知、追尋本源的意味,而“中國符號文化”則將主題鎖定在瞭具有普適性又極富民族特色的符號體係上。特彆吸引我的是“花木捲”這個副標題,它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生機與象徵的世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花木不僅僅是自然景觀,更是承載瞭豐富的象徵意義。從詩經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到文人畫中的“歲寒三友”,花木的意象貫穿瞭中國文學、藝術、哲學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具象的花木,與“神祇的腳印”這一抽象的概念相結閤的。這是否意味著,古人在對自然界的花木進行觀察和描繪時,就已經在無意識中,或是有意識地,留下瞭他們對神靈、對宇宙的理解和感悟的印記?這本書會為我們揭示哪些關於花木的隱秘故事,它們又如何摺射齣古人超越物質層麵的精神追求?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中國文化獨特精神內核的答案,去理解那些由花木構築起來的,連接凡塵與神聖的橋梁。

評分

這款書的封麵設計,以水墨淡雅的筆觸勾勒齣幾竿翠竹,在風中搖曳生姿,不僅頗具中國傳統美學意境,更營造齣一種寜靜緻遠的氛圍。書名“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修竹留風)(花木捲)”更是讓我對書的內容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神祇的腳印”這幾個字,預示著作者將要帶領我們探索中國文化中那些深刻而古老的精神印記,而“中國符號文化”則明確瞭研究的維度。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符號所承載的意義非常著迷,尤其是那些與自然緊密相關的符號。副標題“修竹留風”和“花木捲”,直接將我的關注點引嚮瞭中國園林、詩畫、器物中常見的花草樹木。我深信,在中國文化中,花木並非僅僅是自然的造物,它們承載瞭豐富的象徵意義,是古人情感、哲學、審美和精神寄托的載體。例如,竹子象徵著堅韌與氣節,牡丹代錶著富貴與繁榮,蓮花則寓意著純潔與超脫。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將這些我們熟悉的“花木符號”,與“神祇的腳印”這一宏大的主題聯係起來。這是否意味著,在古人的世界觀中,這些花木的生長、形態、色彩,都與神靈的活動、宇宙的規律有著某種神秘的聯係?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揭示,那些隱藏在花木中的,關乎古人信仰、哲學思考以及精神追求的深層密碼。

評分

拿到這本書,第一感覺是它的裝幀很有古韻,觸感溫潤,仿佛捧著一本古籍。書名“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修竹留風)(花木捲)”一齣現,就瞬間點燃瞭我對中國傳統符號學的興趣。“神祇的腳印”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和莊重感,似乎暗示著這本書將要揭示的是一種與神靈、宇宙相連接的深層文化密碼。而“中國符號文化”則明確瞭主題,讓我知道這本書將從符號學的角度,去解讀中華文化的精髓。“修竹留風”和“花木捲”的副標題,則將我的目光聚焦在瞭自然界的花草樹木上,這讓我非常好奇。我一直覺得,中國的山水花木不僅僅是自然界的生靈,更是承載瞭中國人情感、哲學和審美觀念的重要載體。例如,竹子在文人心中象徵著堅韌不拔、虛心有節;牡丹代錶著富貴吉祥;而蓮花則象徵著純潔高尚。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花木的象徵意義,並將其與更宏大的“神祇的腳印”這一概念聯係起來。作者是如何通過這些花木的形象,來解讀古人對神靈的崇拜,對宇宙秩序的理解,甚至是他們的人生哲學?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把鑰匙,打開我通往中國古代精神世界的大門?我預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花木的介紹,更是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層基因的探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