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辨误

翻译辨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德彰 著
图书标签:
  • 翻译
  • 辨误
  • 语言学
  • 对比语言学
  • 翻译理论
  • 误译
  • 翻译教学
  • 术语
  • 语料库
  • 跨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600675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4737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8-01
页数:3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借鉴别人的翻译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翻译辨误》作者陈德彰教授在北外英语学院从事本科和研究生翻译教学长达二十余载,出版译作和有关翻译的书籍多本。他目前担任全国翻译证书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并主持《中国日报》网络版翻译擂台赛。由他主持的《环球时报》"翻译辨误"专栏自刊登以来,国内几十家网站转载,读者好评如潮,不少教师收集剪贴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他在翻译方面的心得和体会不仅对广大翻译工作者很有帮助,也可供广大英语学习者和教师参考。

内容简介

  《翻译辨误》收集作者已发表的和未发表的短文共计259篇。全书分析常见的错译、误译和尚需要改进的译文,尤其突出我国学生易犯的错误。分析的同时还适当涉及翻译的相关理论,如翻译标准、常用翻译方法、选词、英汉语言的不同、语言和文化、工具书的使用等。文章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例证丰富多样,兼具针对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借鉴别人的翻译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本书作者陈德彰教授在北外英语学院从事本科和研究生翻译教学长达二十余载,出版译作和有关翻译的书籍多本。他目前担任全国翻译证书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并主持《中国日报》网络版翻译擂台赛。由他主持的《环球时报》“翻译辨误”专栏自刊登以来,国内几十家网站转载,读者好评如潮,不少教师收集剪贴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他在翻译方面的心得和体会不仅对广大翻译工作者很有帮助,也可供广大英语学习者和教师参考。

目录

1 “成家”与“有孩子”
2 “许多朋友”还是“不一样的朋友”?
3 and总表示“和”吗?
4 到底是怎么死的?
5 是“睡得晚”还是“起得晚”?
6 理想的好父亲
7 “正在来”到底表达什么意思?
8 Day一定是“一天”吗?
9 谎言怎么“给”法?
10 谁告诉谁什么?
11 该咳多少?
12 “没有意见”和“没有看法”
13 “美国农村”还是“农村美国”?
14 希望消失了吗?
15 不同的“慢”法
16 到底怎么放桌子?
17 怎么个“又好又生气”法?
18 问题能被“偷”吗?
19 “名声”怎么“开始”?
20 到底修好了没有?
21 “不想”还是“不烦”?
22 冒牌的爵士?
23 怎么爱好法?
24 “爱狗”与“爱乌鸦”
25 “问题”能打败吗?
26 “行走的骷髅”是什么?
27 “天气”会“打人”吗?
28 他“野”吗?
29 懂得什么?
30 “话”和“心情”
31 “忧伤”的响声
32 法官、父亲,和儿子
33 是“犯浑”吗?
34 开始做什么?
35 到底表扬了没有?
36 要分清坏人和好人
……
全书句子索引

精彩书摘

  69 如何“勒马”?
  原文:
  Hold your horses.
  原译:
  悬崖勒马!
  辨析:
  hold one's horses译成“勒马”本身就不太确切,hold恐怕只表示“拉住缰绳让马不要急于走”,此时马还没有开始走或跑。“悬崖勒马”的“勒”应该指勒住正在快跑的马,不能用hold而要用rein in(把放松的马缰绳使劲拉回来勒住),其后接不接horse都可以。rein原来是名词,一般用复数,指缰绳,“收紧缰绳”也可说gather up one’s reins, hold the reins则有“掌握(政权等)”之意。原译中的“悬崖”两字更是译者凭空加出来的。((现代谚语词典》对“悬崖勒马”的解释是“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而原文根本没有涉及危险之意。有人说,该英语成语来自赛马,是骑手比赛前勒住马准备出发,这是误会,原文中的horses是复数,一个选手怎么会勒住几匹马呢?此成语其实来自驾驭马车(一辆马车常常不止一匹马拉),其意思是“不要慌(先充分做好准备)”、“等一下(等个好时机)”,所以原句应译为:不要急/忙/慌。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也可译成:别忙,看看情况再说。此成语现在使用范围一般已和马或马车无关,如:We were more than eager to hop on the car andgo for the picnic but the teacher asked us to hold our horses andcheck everything once again.我们都急着要上车去野餐,老师却叫我们不要着急,让我们再检查一下所带的东西。
  70 “言辞和欺骗”是什么意思?
  原文:
  All you can get from him is words and deceit.
  原译:
  你从他那儿得到的全是言辞和欺骗。
  辨析:
  这一句中的and也构成另一种习惯用法,and和其后的名词起定语作用,修饰and前面的名词,words and deceit的意思是“谎话”而不是“空话和欺骗”,全句可译成:他说的全是谎话。也可从反面人手,译成:从他那儿根本掏不到真话。
  请看下面的例句:
  He bought his sweet heart a necklace and gold yesterday.他昨天给自己的心上人买了一条金项链。
  He enjoyed several dances and delight.他美美地跳了好几个舞。(英语中的定语常可译成状语。)
  The little girl looked at the toy car with eye and envy.小女孩用羡慕的眼光看着那辆玩具汽车。
  The beautiful scene is really beyond my power and description.景色太美,我实在无法形容。
  He racked his brains but produced no more than a few versesand nonsense.他绞尽了脑汁,只拼凑出几首没有意思的打油诗。
  莎士比亚的剧本The Twelfth Night中有这样一句:Then come and kiss me,sweet and twenty.有人解释说“sweet andtwenty”的意思是“二十岁的甜人儿”,大概也能归于这种用法吧。
  71 “从”和“在”
  原文:
  “Come and help me,”he shouted from the nextroom.
  原译:
  “来帮助我,”他从隔壁房间叫。
  辨析:
  我们讲过,翻译时不能把英语和汉语的词一个个等同起来,逐字对号照搬。本句的翻译中的“从”字明显是由from来的。如果不是翻译,谁也不会说某人“从”某个地方说话,所以,按中文习惯,本句应译为:“来帮帮我忙,”他在隔壁房间里喊道。那么,英语为什么用from而不用in呢?这是因为英语是从声音的角度考虑的,那是“从”隔壁房间传过来的,而汉语着眼的是人说话的地方。当然,此句也可以译成:“来帮帮我忙,”从隔壁房间传来他的喊叫声。汉译英也要注意符合英语的习惯,如:
  “鸣凤,鸣凤!”上房里有人在叫,是母亲的声音。“Mingfeng,Mingfeng!” It was the voice of mother, calling from the mainbuilding.
  ……
编织文字的丝线:语言的魅力与误区 书籍名称:《词语的迷宫:探索语言的精妙与陷阱》 内容简介: 在这部深入探讨语言奥秘的专著中,我们并非聚焦于翻译层面的具体错误辨析,而是将目光投向语言本身——那由无数词汇、语法结构和文化内涵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穿越词语构成的迷宫,理解语言在日常交流、文学创作乃至思维构建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并揭示那些潜藏在看似寻常表达背后的深刻逻辑与潜在的误解之源。 第一部分:词汇的演化与语义的浮动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永恒的变迁。《词语的迷宫》首先追溯了核心词汇的词源学足迹。我们考察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特定概念上的语义漂移,例如“窈窕”、“踌躇”、“寂寞”等词汇,它们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色彩差异,远比简单的同义词替换要复杂得多。这种变化并非随机,而是社会观念、哲学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深入探讨了“隐喻”和“转喻”作为核心修辞手法的运作机制。每一个隐喻都是一次思维的跳跃,它赋予了事物新的生命,但同时也可能因为文化差异或上下文缺失而产生偏差。例如,“时间就是金钱”的表达,在强调效率的现代社会中固然通行,但在某些强调“慢艺术”的文化语境中,这种等式便显得过于功利化,甚至产生反效果。 本书特别开辟章节讨论了“模糊性”在语言中的必然性。许多日常用语并非旨在精确无误,而是为了促进交流的流畅性。我们将分析“大概”、“差不多”、“也许”这类“润滑剂式”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实际效力范围,以及它们在需要精确表达的领域(如法律、科学)所引发的挑战。我们不批判这种模糊,而是研究如何识别并管理它,确保在需要清晰度时,语言的边界能够被准确地划定。 第二部分:语法的骨架与逻辑的构建 语法并非僵硬的规则束缚,而是构建意义的骨架。《词语的迷宫》考察了不同句法结构如何塑造读者的认知框架。以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选择为例,这种看似微小的结构变化,能够深刻地影响读者对责任主体和事件重要性的判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句子重构案例,展示语序调整对信息传递重点的微妙转移。 此外,本书探讨了“逻辑连接词”——“如果……那么”、“尽管如此”、“因为”——在串联思想链条中的关键作用。当这些连接词被不恰当地使用,或者上下文中的隐藏前提(预设)与实际情况不符时,即使单个词语没有错用,整体的论证结构也会摇摇欲坠。我们侧重于分析语篇连贯性中的“断层”,那些因为假设听众拥有共同背景知识而未被明确指出的逻辑跳跃。 我们还将语言的结构性限制延伸至“认知负荷”的层面。冗长、嵌套过深的从句结构,即使在语法上无可指摘,也会极大地增加接收者的理解难度。本书通过分析一些复杂学术文本的结构,提供了一种“去繁就简”的思维导图方法,以可视化技术来解构复杂句式,帮助读者重建清晰的语义路径。 第三部分:语境的魔力与文化的回响 语言是根植于文化的活体。《词语的迷宫》强调,脱离了特定的使用情境,任何词语和句子的意义都是不完整的,甚至是虚假的。我们对“语境”进行了多维度的解构,包括物理环境、社会关系、历史背景和潜在意图。 书中专门分析了“语用失当”的现象,这与词汇或语法错误无关,而在于“说了什么”与“应该说什么”之间的错位。例如,在特定的社交场合中,过度使用专业术语,或者在哀悼场合使用过于轻快的语气,这些都是语用层面的“失误”。我们考察了不同文化中对“得体”和“冒犯”的界定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体现在对“直说”与“含蓄”的偏好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深入探究了“潜台词”的生成机制。语言的表达往往只触及冰山一角,而水面下的意图和情感则由非言语线索和文化惯例来补全。我们分析了讽刺、反语、委婉语等修辞手法,它们都是语言艺术中对“字面意义”的巧妙背离。理解这些“背离”,是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精髓的关键。 总结:语言的自我审视 《词语的迷宫:探索语言的精妙与陷阱》不是一本教导人们如何避免具体表达失误的“工具书”,而是一次对语言本质的哲学和实践层面的探索。它鼓励读者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我们日常依赖的交流媒介。当我们学会辨识词义的滑动、语法的建构力量以及语境的巨大影响力时,我们不仅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更能深刻地理解他人的思维逻辑,从而提升我们在复杂信息世界中的认知能力与沟通效能。这本书旨在培养一种持续的语言敏感性,让每一次开口或落笔,都成为一次有意识的、充满智慧的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勉强读完前面几章,这本书的密度实在是太大了,简直像是在啃一块高纯度的知识硬糖。它不像是市面上那些为了迎合大众而写得轻松愉快的“翻译速成指南”,而更像是一部写给“翻译匠人”的修行手册。作者似乎对语言的每一个细微肌理都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大量的、跨领域的案例支撑之上,从莎士比亚的诗句到近期的网络热词,无所不包。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语体风格”的探讨,书中通过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译文,清晰地展示了风格失真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原本高贵典雅的文本,在拙劣的翻译下,瞬间变得市侩不堪。这种鞭辟入里的分析,让我对那些看似毫不重要的标点符号和句式结构都重新审视起来。坦白说,阅读过程是有些挑战的,需要不断地查阅背景资料,甚至需要回溯原文,但这种“折磨”是值得的。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去真正理解译者在特定情境下所做的艰难抉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译文质量”的判断标准被整体拔高了一个层次,过去那些自以为是的“不错”的翻译,现在看来都显得粗糙不堪了。

评分

阅读体验相当复杂,它时常让我感到沮丧,因为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但同时又被作者那种近乎严苛的精确性所深深吸引。这本书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但它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却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不可译性”的讨论,作者并未简单地宣告某些概念无法翻译,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何种语境下,对“不可译性”的妥协是必要的,以及这种妥协带来的代价是什么。书中对不同语系之间在概念范畴上的差异对比,极具启发性,让我不再将翻译视为简单的编码解码,而是视为一种复杂的文化取舍过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成熟、老道,没有一丝浮躁之气,每一个句子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锤炼。它迫使我放慢速度,去重新审视那些我过去习以为常的翻译习惯。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能让你快速获得成就感的书,而是一本能让你在漫长的时间里,持续精进、不断反思的“磨刀石”。它让翻译工作从一种技能,升华为一种严谨的、充满思辨性的智力活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有章法,它不是简单的按字母顺序排列错误,而是构建了一套严谨的辨误体系。从宏观的篇章结构对齐问题,到微观的词汇选择与文化嵌入,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极具争议性的翻译案例时的冷静和克制。面对那些被奉为经典的“神译”,作者也敢于提出质疑,并提供详实的佐证,指出其在特定语境下可能带来的偏差。这种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让人不敢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它让我意识到,翻译的“标准答案”往往是流动的,是依赖于特定时代、特定读者的。这本书就像一个高倍显微镜,让你清楚地看到那些被大众忽略的、位于语言结构深处的“癌变”点。对于想要从事高端学术翻译或文学翻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它不再是教你如何搭积木,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建筑的结构力学,这才是真正区分“翻译员”和“翻译家”的分水岭。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几位资深的同行,他们都表示这本书提供了全新的审视视角。

评分

这本《翻译辨误》的书,初看起来,似乎就是那种一本正经地罗列各种翻译错误,然后给出正确说法的工具书。但当我真正沉下心来翻阅,才发现里面蕴含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对错之分,更像是一场关于语言哲学的深刻探讨。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处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词汇选择时,能深入挖掘出背后文化差异和语境的巨大鸿沟。比如,书中分析了某个西方成语在直译后如何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反而生出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谬感。这种剖析不是冷冰冰的学术批判,而是充满了对语言艺术的热爱和敬畏。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过去犯下的类似错误,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比单纯记忆规则要深刻得多。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去“感受”一种语言,而不是仅仅“理解”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纠正了错误,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我对“准确”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翻译绝非简单的文字等价交换,而是一场充满智慧与尊重的文化对话。我个人认为,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文字工作,或者对跨文化交流抱有热情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它提供的洞察力,远超其书名的直白含义。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略显朴素,如果不是朋友强力推荐,我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它。然而,一旦打开,那种文字本身的张力就足以将人牢牢吸引住。这本书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审判”译文,而是以一种“侦探”的视角,去剖析错误是如何产生的。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从译者的心理活动入手,去探究那个“误解链条”的形成过程。比如,书中详尽分析了“上下文缺失”是如何导致译者在面对多义词时,做出最直观却最错误的判断。这种对人性弱点和思维定势的捕捉,使得全书充满了人情味,一点也不枯燥。我甚至在某些例子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不是简单地笑了笑,而是深切地感受到了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无奈。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产品时的傲慢与偏见。如果你只是想找一本快速修正错别字的指南,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想了解为什么好的翻译如此稀缺,这本书会给你满意的答案,它讲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为什么这么做会错”。

评分

浅显易懂

评分

陈教授亲笔撰写的解析值得一读

评分

速度比较快!速度比较快!

评分

为准备翻译考试买的,老师推荐的,自己很喜欢!

评分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到好多曾经遇到却不曾留意的翻译错误~

评分

感觉还不错,一些碎的翻译现象,当作零食知识点吸收一下。但是不适合系统学习翻译理论。更适合引起兴趣。

评分

物美价廉,强烈推荐!

评分

课外书看看,感觉收货很多

评分

翻译实用好书,顺便安利一下,翻译辨误2也值得拥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