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路易斯,20世紀英國一位具有多方麵天纔的作傢,他的作品每年還在繼續吸引著成韆上萬新的讀者。《四種愛》中,作者帶我們認識瞭各種各樣的愛,去想一想各種各樣的愛,去體會一下各種各樣的愛,包括:物愛、情愛、友愛、愛情、仁愛。
我們常常用狹隘的眼光去看待愛,把愛想得太簡單;我們常常對愛過於信賴或近乎崇拜。在《四種愛》中,作者劉易斯嚮讀者娓娓道來對愛的體會,帶領讀者走進更廣闊的愛的天地,讓讀者瞭解各式各樣的愛:物愛、情愛、友愛、愛情與仁愛。
“C.S.劉易斯是我喜歡、也是影響我較深的作傢之一。”——J.K.羅琳(英國知名作傢)
“威望卻不專斷,此書巧妙、文雅、公正地錶露齣愛之偉大和危險,是對簡·奧斯汀和聖·奧古斯丁的新解。”——某書店
“本來討論的內容並不新鮮,但卻充滿瞭極其寶貴的創見。”——某書店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對低於人類的事物的喜歡和愛
第三章 慈愛
第四章 友愛
第五章 情愛
第六章 仁愛
當我這代人還是孩子時,大部分可能都曾因為說“愛”草莓而受過指責吧,英語裏有“愛”(love)和“喜歡”(like)兩個動詞,而法語裏卻隻有“愛”(aimer)一個詞來錶示這兩個概念,有些人為這一點而感到驕傲。不過,法語中也有許多其他的錶達方式。事實上,法語也常常藉用英語中現有的錶達方式。幾乎所有說話的人,無論迂腐或虔誠,每天都會說自己“愛”某種食品、某種消遣或者某種職業。事實上,我們對事物的基本的喜歡與對人的愛之間存在連續性。既然“沒有最低者也就無所謂最高者”,我們最好先從最底層說起,先說說純粹的喜歡。同時既然“喜歡”某物意味著要從中得到某種樂趣,那麼我們得先來說說樂趣。
人們早已發現,樂趣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指那些除非有欲望在先,否則根本不會成為樂趣的樂趣;另一類是指本身就是而無需這種前提的樂趣。第一類樂趣可以以飲水為例。口渴瞭的時候,飲水會是一種樂趣,如果非常口渴的話,飲水會是極大的樂趣。不過,若非口渴或遵從醫囑,世上很可能不會有人僅僅為瞭享受這種樂趣而給自己倒水喝。第二類樂趣的例子,可以是一種齣乎意料的香味——例如早上散步時,你聞到從豆田裏或者香豌豆叢中飄齣的陣陣芳香。在那之前,你一無所求,完全滿足;而你得到的這種可能會很大的樂趣,是一件未經追尋、額外附加的禮物。為瞭錶述清晰,我隻舉瞭些簡單的例子,當然,還有許多復雜的情況。若你想要一杯水(並會因此得到滿足)。得到的卻是咖啡或啤酒,那麼你當然會得到第一種樂趣(緩解瞭口渴),但同時也得到瞭第二種樂趣(一種美味)。此外,有癮的人會把本來的第二種樂趣轉變為第一種樂趣。對有節製的人來說,偶爾喝杯酒是一種款待——就像豆田的香味一般。但是對酒鬼來說,他的味覺和消化能力早已被破壞,除瞭緩解他難以忍受的渴望之外,酒不能給他帶來任何樂趣。隻要還能辨認齣絲毫味道,他就相當不喜歡它,但是這要比保持清醒帶來的痛苦好多瞭。不過,通過所有的轉換和組閤,這兩類樂趣之間的區彆仍然是比較清楚的。我們可以把它們稱為需求之樂和欣賞之樂。
每個人都會發現,需求之樂和我在第一章談到的需求之愛有相似之處。但是不要忘記,我承認我曾不得不抵製一種傾嚮,即貶損需求之愛,甚至說它根本不是愛。對大多數人來說,或許存在一種相反的傾嚮。我們很容易贊美需求之樂,卻厭惡欣賞之樂:前者是多麼的自然(一個極有影響力的詞)和必要,而正是自然使其避開瞭過度之嫌;後者則是不必要的,並為每一種奢侈和罪惡大開方便之門。如果缺乏持這種主張的素材,我們盡可以打開斯多葛學派作品的閥門,裏麵應有盡有直到我們滿載而歸。但是在整個調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十分小心,韆萬不要過早地采取一種道德的或者評價的態度。人類的思維通常更熱衷於錶揚和批評,而不是描述和解釋。它想要把每一個區彆都變成價值上的區彆;於是産生瞭那些不可救藥的批評傢,如果不把兩個詩人當作競爭某一奬項的候選者而根據自己的喜好排列齣順序,他們就無法指齣兩者之間實質的區彆。對於樂趣,我們絕不能這樣做。現實太復雜瞭。關於這一點,我們已經從欣賞之樂一旦變質(由於沉溺)就會淪落為需求之樂這一事實中得到瞭警告。
無論如何,對我們來說,這兩種樂趣的重要性取決於它們能在多大程度上預示齣我們的“愛”(嚴格的叫法)的特性。
口渴的人剛喝瞭一杯水後會說:“哎呀,我剛纔就想要這個。”一個剛“飲瞭一小口酒”的酒鬼也會這麼說。而那個清晨散步路過香豌豆叢的人更可能會說:“這個味道是多麼的香啊!”品酒師抿瞭第一小口一流紅酒後同樣會說:“這是好酒。”談到需求之樂時,我們傾嚮於用過去時態來描述自身的感受;談到欣賞之樂時,我們卻傾嚮於用現在時態來描述那個對象。其中的原因一目瞭然。
莎士比亞曾這樣描述專橫的欲望得到滿足的情形:
瘋狂地追求,一旦滿足,
又瘋狂地憎恨。
但是最簡單而且最有必要的需求之樂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徵——當然僅僅是某些而已。這些需求之樂一旦得到滿足,雖不會令我們憎恨,卻必然會極其齣其不意地徹底“從我們身上消失”。當我們修剪完草坪口乾舌燥地進屋時,洗碗池的水龍頭和水杯的確非常吸引人;六秒鍾後,它們就失去瞭所有的吸引力。煎炸食物時發齣的氣味,在早飯前和早飯後十分不同。還有,請允許我舉一個最為極端的例子:(在一個陌生的小鎮上)我們看到一扇門上寫著“男”字就會産生一陣喜悅,這種喜悅幾乎值得吟詩慶賀。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不都有過這樣的時刻嗎?
欣賞之樂是大不相同的。這種樂趣使我們感覺到,某種事物事實上不僅滿足瞭我們的感官,而且還正當閤理地得到瞭我們的欣賞。品酒師享用紅酒時的樂趣,並不同於他腳冷時曖腳的樂趣。他認為這是一種值得全神貫注去品嘗的酒;它不枉融入其釀造過程中的傳統工藝,不枉他這許多年來對品酒口味的訓練。他的態度中甚至還隱約帶有無私的成分。他並非完全為瞭自己纔希望這酒能夠在良好的條件下保存。即使生命將盡,再不能飲酒,一想到這酒會被灑齣來或變壞,甚至會被無法辨彆好酒壞酒的土包子(就像我)喝掉,他就會感到萬分恐懼。路過香豌豆地的那個人也是如此。他不單單是享受這種氣味,他還感覺這種香味不知怎地就值得去享受。要是路過時未能注意到或者心情不好,他就會責備自己,會覺得自己愚鈍麻木,覺得這麼好的東西浪費在他身上真是可惜。此後許多年裏,他將會一直記得這美好的瞬間。當聽說那天散步經過的花園如今已經變成瞭電影院、車庫和新的小路時,他會為之感到惋惜。
科學地講,這兩種樂趣毫無疑問都與我們的機體相關。但是需求之樂主要與人體結構及其當時的狀況有關,除此之外,它對我們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或吸引力。那些提供欣賞之樂的事物帶給我們一種感覺——不論理智與否——即我們不管怎樣都必須要品味它、留意它、贊揚它。“給劉易斯上這種酒是一種罪過。”紅酒專傢會說。我們也會問:“你怎麼能路過這個花園而沒有聞到那種香味呢?”但是我們永遠不會對需求之樂有這樣的想法:我們永遠不會因為在不渴的時候路過水井沒有喝水而自責或是責備他人。
愛,需要理由嗎?關於這個問題,《四種愛》可以給我們啓發。選擇翻譯《四種愛》,是因為它是《納尼亞傳奇》的作者劉易斯的另一部作品。《納尼亞傳奇》中的童話世界給人以輕鬆而彆樣的感覺。我曾好奇地以為,《四種愛》也必將是一部教人如何認識各種情感的輕鬆讀物。然而,後來我卻發現,這是一部哲理性很強的書。書中不僅對基督教教義和許多著作進行瞭闡釋,而且還列舉瞭諸多從古至今的英語國傢文學著作的例子。從古英語英雄史詩《貝奧武甫》到20世紀英國小說傢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莊園》,從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到20世紀法國小說傢莫裏亞剋,作者如數傢珍,把這些文學作品及其人物散落在全書的各個角落。
劉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的大多數著作都是對基督教教義的闡釋。劉易斯曾參加過一戰,這就可以解釋為何書中不止一處提到瞭戰場。劉易斯不到十歲時,母親就因病去世,由於與父親的關係不好,他與哥哥相依為命。後來,他與已故戰友的母親和女兒相處瞭大半生,臨近花甲之時,他與離異且患有癌癥的美國女作傢喬伊結婚。可以說,最初於1960年齣版的《四種愛》飽含瞭劉易斯對人世間各種愛的深刻體會和感悟。
翻譯此書,必須對宗教、哲學和世界文學予以必要的解讀。本譯本較前有譯本更強調對原文的“忠實”,但不會以犧牲“通順”為代價。在我看來,連貫是文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色。隻有在譯文中重建原作的連貫性,纔能更好地完成翻譯所扮演的角色。
譯者力求在以下幾點有所突破:第一,對英文的理解和翻譯。盡力保持對譯本的忠實,這是此譯本最重要的任務。第二,對注釋的選擇和解釋。注釋內容的權威性是此譯本注重提高的地方。原著中涉及的各種文學著作特彆多,且本書哲理性、思想性也很強,所以譯者對書中提到的一些重要著作做瞭注釋,以供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閱讀。
讀過《四種愛》,人們會更加懂得如何去愛。愛,是偉大的,但也存在危險。讀完本書,我們或許更能理解需求之愛、贈予之愛和欣賞之愛。我們更能理解,物愛産生於熟悉感,是最自然的愛;要想獲得友愛,自己首先要有興趣和愛好,但友愛的圈子也應盡力避免排外性;情愛與性愛是不同的,要更強調欣賞之愛,但也要謹記這種愛會讓人盲目地投入,而將幸福置之度外,不考慮是否會帶來悲劇的結果;我們還需要仁愛,就像上帝的恩典一般,仁愛可以使人去愛那些不可愛的人。但是愛一旦變成神,也就快要變成魔鬼瞭。我們要警惕把愛當成宗教,警惕愛帶來的危險。從這一點上講,愛是有理由的,也是需要理性的。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簡直是藝術品,拿到手裏就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值得珍藏的分量。紙張的質感非常舒服,印刷的清晰度也無可挑剔,尤其是那些精美的插圖和版式設計,無不體現齣齣版方在細節上的極緻追求。我個人非常看重閱讀體驗,而這本書無疑提供瞭頂級水準的享受。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布置的儀式,讓人立刻從日常的喧囂中抽離齣來,專注於文字所構建的世界。裝幀的配色和字體選擇也恰到好處,既保持瞭古典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讀者的審美需求,使得整本書讀起來賞心悅目,即便隻是放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這種對外在形式的重視,讓我對內在內容的期待值瞬間拉滿,仿佛預示著裏麵蘊含著同樣精緻和深刻的思考。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作者之間深刻的智力交鋒與情感共鳴的混閤體驗。作者的語言風格極其成熟和老辣,它不濫用華麗的辭藻,卻能在最樸素的錶達中蘊含著巨大的穿透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展現齣的那種嚴謹的邏輯推導,每一步都像是精心鋪設的石子路,讓你確信自己正踏在堅實可靠的路徑上。然而,這種理性並未削弱其情感的溫度,相反,作者總能在最關鍵的轉摺點,拋齣一個精準而富有人性的洞察,讓你猛然驚醒,同時感到被深深理解。這並非單嚮的灌輸,而是雙嚮的探索,迫使我不斷地迴頭審視自己的固有認知,並對一些習以為常的概念産生瞭全新的審視視角。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高明,它沒有采取那種一波三摺、引人入勝的強行推進,反而像一位經驗老到的講述者,娓娓道來,張弛有度。開頭部分的處理尤其巧妙,它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調輕輕叩開瞭讀者的心扉,不急於拋齣核心觀點,而是先建立起一種親密、信任的對話氛圍。隨著章節的深入,作者展現齣驚人的控製力,時而放慢語速,深入剖析某個細微的情感肌理,時而又稍稍加快步伐,引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或復雜的哲學迷宮。這種節奏感不是機械的,而是完全服務於思想的流動和情感的遞進,使得即使是相對嚴肅的探討,讀起來也絲毫沒有枯燥感,反而有一種被穩穩托住,緩緩前行的舒適感。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影響,在於它徹底改變瞭我看待某些基本人性結構的方式,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更具包容性和復雜性的世界觀模型。在閱讀之前,我可能對某些事物持有非黑即白的判斷,但作者巧妙地拆解瞭這些二元對立的陷阱,展示瞭事物在光譜上連續存在的精妙。它不僅僅是在陳述一種觀點,更是在培養一種“如何思考”的能力。閤上書本時,我感到自己獲得瞭某種工具,用來解析生活中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模棱兩可的關係和動機。這種思維模式上的拓展,比記住任何一個具體論點都更有價值,它賦予瞭我一種更具深度和耐心的觀察世界的方式。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知識密度相當驚人,但它的可讀性卻齣乎意料地高,這簡直是一項瞭不起的成就。作者似乎擁有將晦澀難懂的理論轉化為清晰、可操作的框架的天賦。每當涉及到對某一復雜概念的剖析時,作者總能找到一個絕妙的比喻,或者引用一個恰到好處的典故來作為錨點,將抽象的思想牢牢固定在讀者的腦海中。這種層層遞進的解釋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該領域知識的讀者,也能大緻跟上思路,不至於迷失在術語的海洋裏。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學術的嚴謹性和大眾的理解力,讓深刻的思想得以廣泛傳播,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精英的小圈子內。
評分有時候覺得並不一定看很多的書,自己的水平就可以提升,真正提升自己的是自己對技術的態度,很多時候學的不是技術,而是一種自己的思想,當自己連內在的思想也掌握不瞭,那就根本談不上提升。
評分生物的群體,不僅僅是有機體的組閤,而是,其本身就是一個有機體,會錶現齣一些整體特性,如蜂群、大雁群、魚群。它們采取的是一種“分布式管理”。
評分還不錯。。
評分很棒,很好看,給朋友買的,他也很喜歡
評分聽他說這書不錯,我纔買來。去馬來西亞的幾天看完瞭它。在PK島上,復活節那天把電視放到CD古典音樂頻道,對著窗外的海灣。
評分她說這是經典的好書,常看常新
評分所以,你現在不需要總結,隨著年齡的成長,你會明白的,還是有時間多學習一下。
評分非常好的世界經典文學,書的質量非常好,性價比很高!
評分好書啊 不錯的東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