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类似的古今相关文献还有许多,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到清代笔记中的私塾先生“画像”,到叶圣陶、叶小凤等现代作家创作的描写普通教师日常生活的作品,不胜枚举。只不过,这类作品都没有额外加上一块学术意义上的“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尽管它们其实很能启发人们思考教书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是“专业”的研究文献,国内专业学者近十年来已经拿出了相当多的成果,归纳起来,大抵推出了三条探究教师职业生活的路径:
一是不断引进西方专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表的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直到最近,还又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旨在思考“教师专业文化”的著作,如哈格里夫斯的《知识社会中的教学》。
这些著作能启发我们思考,在当代复杂动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学校变革不断提出各种“要求”的背景下,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或“可以”追求什么样的自我认同与专业形象。
二是立足于国内“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理想教学——比如,加强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教学的对话特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与途径。从这类文献可以看出,教书的意义在于:努力追求以“新课程改革”为本的教学生活,将“新课程改革”视为自己的事业。
三是面向国内教师,但不以激励教师努力尝试“新课程改革”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而更侧重于理解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一些代表性的成果基本上都是按这一点宗旨创作出来的,并向人们揭示了,当前一些默默无闻的教师如何立足于自身的教育与人生信念,在学校琐碎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追求“意义”。
必须承认,上述三类研究都曾对本书的酝酿产生过影响。
西方专家善于创造“概念”,来透视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几十年来,他们发明了一大堆的概念,而这些概念也确实能揭示教师专业生活某个方面的内涵,比如康奈利的“教育信念”就是如此。教师总归有自己的“教育信念”,遵循或背叛教育信念自然也会是教师生活可能蕴涵的基本意义,康奈利当然可以拿它来研究教师的职业生活。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大师与教书的滋味
钱穆:漫长成名路
10年小学教师生涯
苏州中学的4年美好时光
朱自清:中学教师岁月
从家道中落到“佩弦以自急”
奔波于江浙与上海之间
走出精神危机与告别春晖中学
鲁迅:在教育界的18年经历
百草园的“少爷”及其颠沛命运
只能回浙江教书的留学生
在北京教育部“做官”的日子
错误的旅程与彻底离开教育界
顾颉刚:真正的大学教授
出路艰难的北大哲学系毕业生
“暴得大名”之后的经济危机
复杂人事关系中的教授生涯
因得意门生而起的“爱恨情愁”
陈寅恪:名气、学问与人格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创建
陈寅恪与清华国学院的缘分
“全中国最博学”的导师
沈从文:寂寞的教书生涯
从逃学湘西到漂泊北京
身陷失恋痛苦的大学讲师
以美好情感为本的教书生活
附录任桐君:不跪着办学的小学女校长
专业背景与艰难的发展道路
“与官厅周旋”始终“没法遵命”
后记 回望走近大师的旅程
精彩书摘
10年小学教师生涯
相比于受教育学熏陶、以研究教育教学为本的专业成长道路,小学教师钱穆走过的是一条以“做学问”为本的专业成长道路。这条道路上的诸多风景,比如昔日乡村小学教师默默追求学问的感人经历,同事、学友之间潜心向学与互相勉励的真挚情谊,以及过去小学堂那种浓郁的中国文化味道,都可以让人思考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两种教师专业生活方式
从历史上看,现代中国的中小学教师首次学习如何以“教育学家”的姿态思考、安排自己的专业生活是在20世纪20年代,这当中关键的促成因素包括,1919年杜威来华传播其新教育哲学,以及一大批留美教育学博士、硕士归国后进人中小学领域寻求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引领者,尤其是留美归国的教育学者,更是纷纷直接面向实践界传播教育学专业知识,努力使中小学教师将研究、改善教学当作自己喜爱的专业生活,使之真正成为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
前言/序言
有一个问题,很沉重,又很亲切,这个问题便是:教师有什么当头?或者说,“教书的日子”有何意义可言?
这个问题曾被许多人思考过,本书重新提出它,首先是为了去细细体会大师的教书生活,然后为了能自己多感受一点教书的滋味。
思考教书生活
曾经教过书的,或正在教书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这个世界上的教书生活经验也因此丰富无底,即使一个人可以活一万年,也体验不尽。
然而,过去也好,现在也好,都可以看到,有许多人,在各种私下的场合,无数次地说,“教书没意思”,就像那些扮相“光怪陆离”的“后现代人”,不停地抱怨,“现代日常生活”的“无聊”与“压抑”。
有意思也好,没意思也好,都不能否认:那么多人曾靠或正在靠教书养活自己,甚至还有家人和素不相识的人。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教书生活自有令人温暖的意思,值得作为沉思的对象,尤其对于我们这些靠教书而活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也许除了心灵的虚怀若谷和百感交集之外,做这种沉思,不能再给我们带来什么。比如,“名利”与“地位”,似乎就无法从这种思考中得到。但对我们这些教书的人来说,又有什么比心灵得到美妙的体验更适合的收获呢?
这样说,不是“故作清高”,主张什么“教书的人不可以去追求名利”;这样说,只是在承认并安守教书人的命运而已。至于能得到多少名利,实在是自己难以把握的事情。何况与政界、商界相比,教育界的名利资源又那么稀缺,何必“为无米之炊”。
自伟大的孔子提出“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以来,中国就有许多“清醒”的教书的人认为,他们不是手捧着“名利”和“地位”出现在三尺讲台上,更不会等到终于穿上“一品大员”的“官服”那天,才去做个教书的人。
我们的前辈非常清楚:如果要去收获“一品大员”的名利与地位,他们早就不会去做教书的人了。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教书是受内心深处某种力量的驱使,而要通过教书的日子来释放它。
如伟大的孔子所言,他的教书生活首先来自心中的信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确实伟大!我们在仰望至高无上的苍天的时候,从未能像孔子那样,勇敢地说一句:我之所以教书,首先因为,我是为求知而生。
但我们这些一般的教书人或多或少总能感受到,在自己的教书生活中,也有某些善良的心灵力量在推动着,比如,以辛勤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和家人。此即如余英时先生所言:正是这一点“论据”,可以推出,思考教书生活的时候,最好也是以得到心灵的美妙体验为宗旨。若是为了计算一下得到多少“名利”与“地位”,恐怕就会让自己陷入失望与虚无了。
如果能体验到“虚怀若谷”和“百感交集”,当然会非常美妙。但即使没这么幸运,仅仅是多了一点教书的体会,那也足够了。
其实,无论研究教书生活能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什么样的收获,都符合孔子制定的求知原则:“学者为己”(为自己的心灵充实健康)。
艰难的“文献综述”
现在,已不用再去吃力地“论证”研究教书生活究竟有何意义了。
不过,按学界时下通行的惯例,还得梳理一下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哪怕只想写一本像《论语》那样的“教师生活叙事”,也得额外加上一块“文献综述”,否则便没有“理论价值”了。
多么厉害的一种说法!
但如果将“文献综述”理解成为了进行“教师生活叙事”,曾看过那些书,“备”过多少“课”,便会发现“文献综述”确实重要。而真正厉害的叙事高手,例如余华,不仅读过许多“理论性”强的“大书”,而且连这些“大书”的叙事技巧都琢磨透了,所以他才可以写出许多思想内涵新颖、表达方式独特的作品来。
从这一点来说,“文献综述”真的不可缺少。况且,能看到那么多人曾思考过类似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快乐。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写的《论语》清楚地表达了孔子的教学生活与体验。这或许是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相关著述,而且质量非常高,深刻揭示了孔子非凡的心灵体验,行文艺术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堪称佳作。这一点钱穆先生已做过详细的论证。
其次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如果说《论语》是古典学人写的最佳“相关文献”,那么《围城》则可以算得上是现代学人写的最佳“相关文献”。尽管与让人感动的《论语》不同,后者是以讽刺的手法,刻画了一种令人哭笑不得、沮丧万分的教书生活。
类似的古今相关文献还有许多,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及清代笔记中的私塾先生“画像”,到叶圣陶、叶小凤等现代作家创作的描写普通教师日常生活的作品,不胜枚举。只不过,这类作品同样都没有额外加上一块学术意义上的“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尽管它们其实很能启发人们思考教书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是“专业”的研究文献。就此来说,国内专业学者近十年来已经拿出了相当多的成果。归纳起来,国内专业学者大抵推出了三条探究教师职业生活的路径。
一是不断引进西方专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表的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直到最近,又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旨在思考“教师专业文化”的著作,如哈格里夫斯的《知识社会中的教学》。
这些著作能启发我们思考,在当代复杂动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学校变革不断地提出“要求”的背景下,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或“可以”追求什么样的自我认同与专业形象。
二是立足于国内“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理想教学——比如,加强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教学的对话特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与途径。从这类文献可以看出,教书的意义在于:努力追求以“新课程改革”为本的教学生活,将“新课程改革”视为自己的事业。
第三种探索同样是面向国内教师,但它不是以激励教师努力尝试“新课程改革”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而更侧重于理解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一些代表性的成果基本上都是按这一点宗旨创作出来的,并向人们揭示了,当前一些默默无闻的教师如何立足于自身的教育与人生信念,在学校琐碎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追求“意义”。
大师的教书生活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评分
☆☆☆☆☆
这些著作能启发我们思考,在当代复杂动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学校变革不断提出各种“要求”的背景下,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或“可以”追求什么样的自我认同与专业形象。
评分
☆☆☆☆☆
接下来是“专业”的研究文献,国内专业学者近十年来已经拿出了相当多的成果,归纳起来,大抵推出了三条探究教师职业生活的路径:
评分
☆☆☆☆☆
三是面向国内教师,但不以激励教师努力尝试“新课程改革”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而更侧重于理解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一些代表性的成果基本上都是按这一点宗旨创作出来的,并向人们揭示了,当前一些默默无闻的教师如何立足于自身的教育与人生信念,在学校琐碎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追求“意义”。
评分
☆☆☆☆☆
高山仰止,慢慢学习吧。
评分
☆☆☆☆☆
通过大师们的熏染,感受教书育人的责任,鞭策自己一定要进步!
评分
☆☆☆☆☆
评分
☆☆☆☆☆
这些著作能启发我们思考,在当代复杂动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学校变革不断提出各种“要求”的背景下,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或“可以”追求什么样的自我认同与专业形象。
评分
☆☆☆☆☆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 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