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需要教育家的时代。中国有过举世公认的孔子、孟子、韩愈、朱熹、陶行知、蔡元培等著名教育家,他们凝聚着民族智慧的教育思想,需要继承、创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都需要教育家的品格,教育家的智慧,教育家的思想影响和推进。
这是一个产生教育家的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广阔的教育领域,为教育家的成长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巨大空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实践,为教育家的成长提供了用武之地。全社会尊师重教,为教育家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教育体系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教师队伍。这些,是产生教育家的最深厚的沃土。
古今中外教育家成长规律显示,教育家成长的内因主要在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创新实践、开拓精神,同时也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学校、教育部门、政府乃至全社会,应当共同创造教育家成长的条件和环境,使中华大地不断涌现出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教育家。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需要教育家的时代。中国有过举世公认的孔子、孟子、韩愈、朱熹、陶行知、蔡元培等著名教育家,他们凝聚着民族智慧的教育思想,需要继承、创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都需要教育家的品格,教育家的智慧,教育家的思想影响和推进。
这是一个产生教育家的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广阔的教育领域,为教育家的成长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巨大空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实践,为教育家的成长提供了用武之地。全社会尊师重教,为教育家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教育体系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教师队伍。这些,是产生教育家的最深厚的沃土。
古今中外教育家成长规律显示,教育家成长的内因主要在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创新实践、开拓精神,同时也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学校、教育部门、政府乃至全社会,应当共同创造教育家成长的条件和环境,使中华大地不断涌现出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教育家。
作者简介
`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且行且歌——我的成长之路
一、心灵写诗
(一)曾经是一个少年“诗人”
(二)开始把教育当诗来写
(三)用笔记录生命的流程
(四)与青春同行诗意盎然
二、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
(一) 《青春万岁》点燃浪漫激情
(二)从童话到现实
(三)理想在前方燃烧
第二篇 走进心灵——我的教育理念
一、民主·民主教育·语文民主教育
(一)何谓“民主”
(二)何谓“民主教育”
(三)何谓“语文民主教育”
二、思想创新与语文教育
三、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
四、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
五、对话:平等中的引导
六、阅读教学的解释学思考
(一)关于解释学
(二)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把握
(三)文本也是“主体”
(四)关于理解的目的
(五)帮助学生建立“前理解”
(六)解释学、接受美学与创造性阅读
(七)阅读过程中的“解释学循环”
(八)理解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
(九)解释学带给我们的阅读方法
(十)从解释学看语文的“交际”功能
七、读到“自己”,读出“问题”
八、让学生的心灵自由自在地飞翔
九、老鼠可不可以被同情
十、我看网络与语文教学
十一、心灵的选择
十二、“指挥棒”开始转向
十三、公开课,不要再演戏了
十四、语文教学可否多元化
十五、语文教育和人文精神
十六、教育写作:形式与内容的双重觉醒
十七、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与灵气
十八、我看“例子教材观”
十九、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第三篇 挥洒生命——走进课堂
一、我教《荷塘月色》
第一节课
第二节课
[点评]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二、我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点评]要教会学生自己阅读
三、我教《孔乙己》
[点评]富于创造的教学设计
四、我教《在烈日和暴雨下》
[点评]功夫在诗外
五、我教《致女儿的信》
[点评]生活化与语文化
六 真情浓墨写童心
[点评]动人而成功的作文评讲课
第四篇 鼓励鞭策——专家学者评说
一、追求永远不会遗憾
(一)教育的真谛:培养大写的“人”
(二)语文素质教育观:民主、科学、个性
(三)语文教学实践: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四)语文教育追求的境界:激情流淌,诗意飞扬
(五)攀升的阶梯:阅读、思考与写作
二、民主教育的痴情守望者
第五篇 教海拾贝——教育成果一览
一、教育文章
二、教育著作
三、教育简历
四、教育荣誉
作者的话
后记
精彩书摘
三、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
1984年——也就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我迷上了魏书生。那时魏书生还远远不是名人,但《语文教学通讯》一篇介绍他的小文章,就足以让他成为我“画瓢”的“葫芦”。于是,我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尽可能“逼真”地向他看齐:“课堂教学六步法”、画“知识树”、控制“三闲”……不能说这些学习一点效果都没有,但从总体上看,我并没有取得魏书生老师那么辉煌的成绩。当时,我很苦恼,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随着教育实践的积累和教育思考的深入,我才渐渐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重复的,因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
是的,任何一个杰出的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其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他的个性烙印。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智力类型、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的环境文化、所面对的学生实际等因素,就决定了任何一个教育专家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苦苦“学习”于漪、魏书生却老也成不了第二个于漪、第二个魏书生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许多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难以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我这样说,当然不是反对向优秀教师学习,而是想说,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方法;而且,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必须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精华融进自己的血肉。因此,我非常赞同程翔老师的观点:“我们必须以自身为基础来吸取消化别人的先进经验。我们学习于漪老师,并非把自己变成于漪老师;我们学习魏书生老师,也并非把自己变成魏书生老师。其实,即使你想变成于漪、魏书生也是不可能的。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高峰,别人是不可企及的;你只能重新创造一座属于自己的高峰。这个高峰就是结合的产物。”(《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1期)
……
前言/序言
教育家成长丛书: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 一、 时代呼唤下的教育探索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探寻更适合中华民族发展的教育之路,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从严谨的学术研究到鲜活的教育实践,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共同谱写了中国教育的时代篇章。李镇西先生,作为这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尤其是在语文教育领域所倡导的“民主”精神,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镜鉴。 本书,《教育家成长丛书: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并非对李镇西先生的教育生涯进行流水账式的梳理,也不是对某个特定时期教育政策的泛泛而谈。它旨在深入剖析李镇西先生在语文教育领域所形成的独特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并进一步探讨这些理念与“民主教育”这一宏大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试图勾勒出一位教育家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最终形成一套具有个人鲜明印记的教育思想体系,并试图将其蕴含的民主精神,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实践。 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以一位杰出教育家的思想为切入点,折射出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发展的脉络与困境。李镇西先生的教育探索,是中国教育改革历程中的一个缩影,他的困惑、他的坚持、他的创新,都与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现实紧密相连。通过梳理和阐释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语文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挑战,以及在回应社会需求、培育时代新人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 二、 “民主”理念在语文教育中的实践意涵 “民主教育”并非一个空泛的口号,尤其是在李镇西先生的教育实践中,它被赋予了具体而丰富的内涵。本书将重点聚焦于“民主”这一核心概念,并将其在语文教育的语境下进行细致的解读。 首先,本书将探讨李镇西先生如何理解“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而李镇西先生所倡导的民主教育,则强调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发展。在语文教育中,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单纯地灌输语法、词汇或文学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体验、去创造。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化为课堂上的具体教学行为,本书将通过对李镇西先生教学案例的分析,予以阐释。例如,在文本解读中,他如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如何引导学生在争议中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这些都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其次,本书将深入分析李镇西先生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践行“自由”的精神。这里的自由,并非无拘无束的放任,而是指在规则和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和表达。在语文学习中,自由体现在学生对文本的自由解读,对语言的自由运用,对思想的自由表达。李镇西先生的教育实践,是如何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包容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挑战权威的观点。这种“自由”的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 再者,本书还将关注“平等”在李镇西先生语文教育理念中的地位。民主教育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课堂上,这意味着教师要放下身段,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困惑。李镇西先生如何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化解师道尊严带来的隔阂,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教学关系,将是本书着力探讨的方面。这种平等的关系,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意愿。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李镇西先生对于“尊重”的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不同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民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他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关注到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理解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表达方式,这些都体现了他对教育公平和个体发展的深度关怀。 三、 语文教育的实践维度与创新探索 李镇西先生的教育思想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深植根于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本书将以“语文教育”为核心,呈现李镇西先生在这一领域的创新探索,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经验。 本书将详细考察李镇西先生在文本解读上的独到之处。他如何引导学生超越字面意思,深入文本的灵魂,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他如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尊重这些解读的多元性?例如,在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时,他是否会鼓励学生将其与当下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发现文本的新意?这些实践层面的方法,将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在语言运用方面,本书将分析李镇西先生如何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他是否会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他如何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例如,他是否会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演讲、创作诗歌或散文等活动,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在文学教学方面,本书将深入探讨李镇西先生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他是否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他如何通过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人性和社会? 本书还将关注李镇西先生在教学评价方面的改革。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分数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李镇西先生是否会探索更加多元、更加关注过程的评价方式,例如,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他们的思考深度、他们的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 历史传承与面向未来的启示 《教育家成长丛书: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并非仅仅是对一位教育家思想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它试图从历史的维度,连接过去与未来,为当下和未来的中国教育改革提供启示。 本书将探讨李镇西先生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积极元素,例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理念的渊源,以及他如何将这些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教育模式。 同时,本书也将审视李镇西先生的教育探索在当前中国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现实意义。在教育公平、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等教育热点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李镇西先生所倡导的民主教育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对于尊重学生、激发学生潜能的强调,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视,都与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高度契合。 本书还将展望未来,探讨李镇西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构建更具人文关怀、更具创新活力的未来教育模式的启示。在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时代,如何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独立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下一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李镇西先生的教育探索,为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结语 《教育家成长丛书: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是一本严肃而富有启发性的教育读物。它以一位杰出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为载体,深入探讨了“民主教育”在语文教学领域的实践意涵,展现了中国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创新,并为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深刻的启示。本书适合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发展的人士阅读。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位教育家的思想世界,感受他深厚的教育情怀,汲取他前沿的教育智慧,共同思考和探索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