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第3种)

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第3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思颖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方言
  • 语法学
  • 参数理论
  • 语言学
  • 理论语言学
  • 句法学
  • 中国语言
  • 方言学
  • 语言变异
  • 形式语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61077
版次:1
商品编码:101526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语言学前沿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3-03-01
页数:2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研究汉语句法,哪怕是方言间小小的差异,都可以对一般语言学理论作出贡献,让汉语研究加入世界语言学理论的行列。本书利用生成语法学的参数理论分析汉语方言语法的差异。提出了“显性参数化假定”,对参数理论作出严谨的限制于显性的成分,除此以外,其他成分应该是一致的。本书以这个假定作为研究基础,主要比较了普通话和粤语的双;宾语结构、与格结构和被动句,并且揭示了汉语方言分歧的根本原因,所得的发现对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的整体面貌和窥探人类语言的深层特点,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邓思颖,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学士及哲学硕士,加州大学尔湾校区哲学博士。现执教于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担任香港语言学会第九任会长。目前主要从事句法理论、汉语句法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研究:透过语言的比较,探索语言的经济原则和参数差异,从而认识人类语言的普遍性。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1.1 语言、语言学和方言的研究
1.2 汉语方言的形式化研究
第二章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方言”的内涵
2.2 从生成语法的观点看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
2.3 对汉语方言研究的一些基本假设
2.4 题解:“汉语方言语法”
第三章 语言差异的参数分析
3.1 语言差异的研究基础:原则与参数理论
3.2 最简方案
3.3 显性参数化假定
3.4 原则与参数理论对汉语方言研究的重要性
3.5 附录:一些基本的句法学假设
第四章 语音/音韵的问题:倒置双宾语的形成
4.1 引言:粤语的倒置双宾语
4.2 粤语双宾语句的动词分类
4.3 双宾动词的题元角色
4.4 粤语倒置双宾语和介词省略说
4.5 与格结构介词省略和动词题元角色的互动关系
4.6 与格结构介词省略的参数差异
第五章 词序的问题:与格结构的差异
5.1 语言移位的事实和理论分析
5.2 移位与词序差异的关系
5.3 普通话和粤语的词序差异:差格结构的词序差异
5.4 与格结构的介词短语移位
5.5 动词移位的问题
5.6 汉语和英语的词序差异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5.7 移位的参数差异
第六章 词汇的问题:双宾语和词项的存在与否
6.1 汉语双宾语结构的分析
6.2 汉语双宾语结构
6.3 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的关系
6.4 双宾语结构:间接宾语移位
6.5 F的形态
6.6 缺乏双宾语结构的理论分析
6.7 余论:如果你拥有,你不一定能给
第七章 词汇的问题:被动句和词项特征的性质
7.1 引言:普通话被动句的分类
7.2 “被”的词类地位
7.3 被动句施事主目的省略问题
7.4 方言差异:被动动词的次范畴化
7.5 词类特征的参数化
第八章 结语
8.1 对汉语方言差异的观察
8.2 对汉语方言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语言学术语英汉对照表
语言学术语汉英对照表

前言/序言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新视野:从本体视角到动态认知 本书是对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一次深入探索,它不仅继承了前两版的学术传统,更在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上引入了革新性的视角。本书聚焦于汉语方言语法现象的内在机制和生成原理,尝试跳出传统句法描写和方言分类的窠臼,以更为精细和动态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方言语法的多样性与共性。 一、理论基石与研究进路:超越静态描述,聚焦生成机制 本书的研究进路,核心在于对“参数理论”的深化应用与创新性拓展。与传统上侧重于描述方言有哪些语法特征不同,本书更关注这些特征是如何被方言使用者内化、习得并生成新的语言表达的。 参数理论的本体视角: 参数理论的核心在于将语言的共性(普遍语法)与变异(参数设置)区分开来。本书认为,汉语方言的语法多样性,并非随机的杂乱无章,而是由普遍语法所预设的参数在不同方言中的不同取值所决定。然而,本书对参数理论的理解并非停留在静态的“设置”层面,而是进一步追问:这些参数设置是如何形成的?在方言使用者的大脑中,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是否以及如何与认知过程发生关联? 从“结构”到“过程”的转向: 传统方言语法研究往往聚焦于描写方言句子的结构特征,例如语序、词法标记、句法类别等。本书则将研究的重点从静态的“结构”转向动态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了解一个方言的句子是什么样的,更要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例如,在描写一个方言的宾语前置现象时,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此方言宾语常位于动词之前”的描述,而是会深入分析这一现象与该方言主语-谓语-宾语(SVO)语序的兼容性,以及它在更深层次的句法运算中所扮演的角色。 动态认知视角: 为了更好地理解参数设置背后的生成机制,本书引入了动态认知视角。我们认识到,语言的习得和运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方言语法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地固化下来,而是在使用者不断接触、习得和运用中动态生成和演变的。因此,本书会关注: 认知经济原则: 汉语方言的某些语法特征,是否与人类普遍的认知加工效率有关?例如,某些语序或句式结构是否更符合认知加工的便捷性,从而被方言使用者青睐? 范畴化与类推: 方言语法的形成,是否涉及到认知主体在经验基础上对语言范畴的类聚和类比推理?例如,某些方言中名词、动词等范畴界限的模糊,是否与认知主体对其功能而非形式的侧重有关? 习得路径与演化: 探讨方言语法特征在个体习得过程中的路径,以及这些特征在群体传播和演化过程中遵循的规律。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某些语法特征在特定方言中得以保留或发展,而另一些则消失。 二、核心议题与研究视角:深度挖掘方言语法的内在逻辑 本书将围绕一系列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力求揭示汉语方言语法运作的内在逻辑。 名词性成分的分布与功能: 名词的语序与指称: 探讨不同方言中名词性成分(主语、宾语、补语等)的语序安排,并分析其背后指示和聚焦的认知功能。例如,某些方言中宾语前置现象的普遍性,可能与该方言在语用层面强调宾语信息有关。 定语的修饰机制: 深入分析不同方言中定语与中心语的连接方式、定语的语序以及其修饰的范围,并尝试将其与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认知关注点联系起来。 量词系统及其变异: 汉语方言的量词系统极为丰富且复杂。本书将重点分析不同方言量词的分类、使用范围以及与名词的搭配关系,并探讨其形成与演变的认知基础。例如,量词的分类是否与认知主体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把握有关? 动词性成分的句法与语义整合: 语态与态势标记: 关注不同方言如何通过词汇、句法或语用手段表达语态(主动、被动、使动等)和态势(进行、完成、趋向等)。本书将分析这些标记的句法位置、语义功能,并探究其背后驱动的认知需求,例如区分动作的发出者、承受者以及动作进行的状态。 补语系统: 汉语补语系统是方言差异的重要来源。本书将系统梳理不同方言的补语类型(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状态补语等),分析其句法构成、语义功能,并探索其与动词语义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信息链中的作用。 动词-宾语结构: 探讨不同方言中动词与宾语的结合方式,包括是否可以省略宾语、宾语的位置以及其与动词的黏着程度。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动词的“及物性”在方言中的体现。 非限定性成分与句法递归: 介词短语的句法地位: 介词短语在汉语方言中扮演着重要的句法功能,常用于表达地点、时间、方式等。本书将分析不同方言介词的选用、介词短语的语序以及其在句法结构中的作用。 副词的修饰与限定: 探讨副词如何修饰动词、形容词或整个句子,分析副词在句中的位置及其对句子意义的影响,并尝试将其与信息强调和逻辑关系联系起来。 子句的嵌套与连接: 关注不同方言中子句的生成方式,包括关系子句、状语子句、名词性子句等的构成和连接。本书将分析这些子句是如何与主句整合的,以及在信息组织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如何表达因果、目的、时间等复杂逻辑关系。 语用功能与句法结构: 语序的语用调控: 深入分析语序的灵活运用如何服务于语用功能,例如信息新旧、话题焦点、强调等。某些方言的语序变异,可能正是其语用策略的体现。 否定、疑问等句法的形成: 探讨不同方言如何通过词汇、语序或特殊标记来实现否定、疑问等句法功能,并分析这些形式背后的认知和语用考量。 三、创新贡献与研究展望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 1. 理论的深化与实践的融合: 并非简单套用参数理论,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解释工具,去深入理解方言语法现象的内在原因。 2. 方法论的拓展: 借鉴了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相关领域的思想,将方言语法研究从纯粹的结构描述转向对生成机制和认知过程的关注。 3. 综合性与精细性: 在梳理大量方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分类和深入的分析,力求呈现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最新成果。 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方言的语法多样性,更能为普遍语法理论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同时,它也为方言的保护、传承以及汉语语法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未来,我们期待在更广泛的方言样本、更前沿的认知科学研究方法的支持下,对汉语方言语法的理解达到新的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启发性,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是对某一理论模型的展示,更像是一套关于如何进行高质量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教科书”。书中展示的案例分析过程尤其精妙,作者如何从看似零散的方言现象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构性约束,这一过程的示范作用极其强大。我个人在处理自己的材料时,经常会陷入数据的泥潭而不知所措,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帮助我学会如何提炼问题、如何设计检验、以及如何在经验证据和理论假设之间建立可靠的桥梁。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研究视角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满足于描述性的总结,而是开始主动探寻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机制。对于任何希望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或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它教会的不仅是“是什么”,更是“如何去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学术克制感,非常吸引我。它既有传统语言学论著的精准和客观,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对研究对象的深切关怀。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巧妙,在需要进行严密逻辑推导时,文字变得高度凝练,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确计量;而在分析具体语料,展现方言的鲜活性时,笔调又会变得稍微舒缓和富有画面感,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些生动的口语场景。这种张弛有度的语言运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句法现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即便是在阐述高度抽象的规则时,也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或类比,让读者在理性的殿堂中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的人文气息,而不是被冰冷的符号所淹没。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心思,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从内页的装帧质量来看,出版社确实下了不少功夫,纸张的质地细腻,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音标符号和句法树状图,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容易疲劳。我个人对这类学术专著的实体书有种特别的偏爱,触感和翻阅时的沙沙声,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体验。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讲究,行间距和字号的设置都达到了很高的专业水准,使得长篇的理论阐述读起来不至于感到压抑或拥挤。特别是那些引文和注释部分,处理得非常规范,左侧的页边距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主体内容时,目光能自然地被引导到侧边栏的拓展信息上,整体的阅读体验是极其舒适和尊重的。它散发出的那种厚重感,让人一拿到手就知道里面承载了扎实的研究成果,光是掂量它的分量,就足以激发我深入探究的兴趣。

评分

从这本书的引文和参考文献部分,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广阔的视野。这绝不是闭门造车的研究,而是建立在一个极其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的。参考文献的覆盖面非常广,不仅包含了该领域内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还穿插了大量最新的、甚至是尚未广泛流传的期刊论文和会议报告,显示出作者对前沿动态的敏锐捕捉能力。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引用和讨论时,对不同学派的观点抱持着一种极为尊重的态度,即使是持相反立场的声音,也得到了公正、细致的梳理和评价,没有出现任何武断或轻率的评判。这种“兼容并蓄”的研究姿态,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更加丰满和立体,它不是在宣告一个孤立的真理,而是在学界对话的语境中,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读完参考文献列表,我仿佛进行了一次迷你版的学术“朝圣之旅”,对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架构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智力探险,作者显然对材料的组织有着非凡的掌控力。它不是那种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一条精心铺设的论证路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你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关键的支撑点,紧密地咬合在一起,共同支撑起整个体系的稳固。特别是对一些核心概念的引入和界定,处理得极其细腻和谨慎,作者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对比和反驳,将概念的边界逐渐廓清,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论证方法,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读到关键转折处,我甚至忍不住停下来,在草稿纸上复述一遍作者的论证链条,以确保完全跟上其思维的步伐。这种要求读者高度参与的阅读过程,虽然耗费心神,但带来的智力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让人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严谨与美感。

评分

语言学前沿丛书都还不错,这一本比较专业,不是专业研究者,绝对用不上,也不会来看这本书。

评分

大家都说好,但是我还没有看呢

评分

评分

很不错的书,质量也很好,很满意!

评分

很不错的书,质量也很好,很满意!

评分

很不错的书,质量也很好,很满意!

评分

邓生的书我比较喜欢,因为他用很简洁实用的语言介绍TG,而且能够很好地结合汉语的实际。

评分

语言学前沿丛书都还不错,这一本比较专业,不是专业研究者,绝对用不上,也不会来看这本书。

评分

很不错的书,质量也很好,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